王建[1]2018年在《炼油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中海油炼油板块的启示》文中提出本文分别对世界炼油行业以及国内炼油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炼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2017年世界炼厂原油加工量创历史新高,炼厂开工率和炼油毛利均有所提升;世界各国加快推进清洁燃料发展进程;各主要地区炼油业发展情况各异,世界炼油能力继续缓慢增长。对于中海油炼化企业发展来说,为了改善经营状况,促进行业水平的提升以及能源利用的发展,需要经营管理策略的应用。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结合我国石油销售企业的特征对经营管理进行了研究,期望对炼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宋晓辉[2]2004年在《炼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世界原油加工能力基本没有增加,因此石油工业的发展,在未来将更多地受制于需求的不足,而不是资源的枯竭。2002年底亚太地区炼油总能力已达到10.9亿吨/年,能力过剩达9000万吨/年,炼油毛利低位徘徊,整体经营环境较为严峻。石油加工能力过剩问题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根本解决。为了迎接市场挑战,提高竞争能力,各石油公司继续进行企业布局和装置结构的调整,生产企业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明显加快,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超大型炼油厂。炼油厂装置的构成趋向是:适合加工重质、含硫原油;深度加工,提高轻质油收率;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清洁燃料;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我国炼油工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原油深度加工技术和清洁燃料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余黎明, 张东明[3]2011年在《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4.78×108t/a,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国,成品油产量和质量完全可满足国内需求并出口国际市场。预计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5.8×108t/a,成品油加工能力约3.5×108t/a,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叁角)、珠叁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炼厂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油品质量都将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国石油需求约5.5×108t,成品油需求约3.0×108t,成品油需求增长有可能放缓,炼油能力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炼油工业面临着石油资源不足和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制约。生产清洁油品是炼油工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发展各类加氢工艺,采用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油品将成为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炼油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装置对高硫、高酸及重质原油加工的适应性,增加清洁燃料和石油化工原料供应,促进原油深度加工和炼化一体化整体协调发展。我国炼油行业在节能方面仍有较大上升空间,预计2015年单位综合能耗将降至60kg标油/t。同时,要科学有序地发展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
董科国[4]2008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化工业作为基础型重化工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附加值高的特点。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成品油及石化产品消费量大幅增长,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全球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原油、石化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跨国石化公司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石化工业的发展面临新环境、新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石化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对石化工业空间布局的引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世界石化工业宏观背景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年鉴统计数据,对我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过程进行探讨,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并阐释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现状,进而从布局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我国石化工业演化机制,并对我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趋势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结论:1.通过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我国石化工业大尺度空间分散的趋势明显,而中尺度则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2.研究发现距港口<100公里的石化企业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而距港口>100公里石化企业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比重不断降低,我国石化工业呈现由内陆向临港布局的变化态势,上海、南京、茂名、天津等临港城市正逐步取代大庆、吉林、兰州等内陆城市成为新的石化重镇。3.我国石化企业有原料地、消费地、港口、叁种典型的区位布局模式。从时间序列上看,我国石化企业区位布局模式由原料地转向消费地、港口转化。其中1963—1977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石化企业,以原料地布局模式为主;1978—1997年倾向于向消费地布局;受原油、石化原料进口等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1998—至今石化企业港口布局特征明显。4,文章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政策两个角度对影响石化工业区位演化的因素进行分析。从经济全球化看,跨国石化企业对国内全方位大规模地投资,原油进口贸易对我国石化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显现;从国家政策看,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石化企业重组、石化工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对我国石化工业的区位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雁飞[5]2013年在《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国内炼油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给炼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问题。本论文依托“山东省重点行业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课题,对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识别出其发展的环境瓶颈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调查2006~2011年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水平及年际变化情况。采用现场调查、资料调研等方法对山东省炼油工业的产能、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水耗、能耗、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比分析了2006~2011年山东省炼油工业水耗能耗、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从2006~2011年山东省炼油工业的耗水、耗能、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单耗和吨原油污染物产排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第二,对比分析了山东省炼油工业与国内炼油工业、省内先进炼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通过调查2011年山东省炼油工业总体、国内炼油工业总体及省内先进炼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对比分析了山东省炼油工业、国内炼油工业和省内先进炼油企业在水耗、能耗、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等方面的现状与差距。结果表明:山东省炼油工业的废水、废气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物产生与排放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优于国内炼油工业平均水平,但与省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山东省的清洁生产存在较大的潜力。第叁,对比山东省炼油工业与省内其它重点行业在经济效益、水耗、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差距。为了分析山东省炼油工业对山东省工业经济结构的影响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论文从经济效益、资源消耗、污染产生排放等方面对山东省炼油工业与其他38个重点行业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山东省39个重点行业中,山东省炼油_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t标准煤/万元,排名第3位,是山东省所有行业平均值的3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为17.07t/万元,排名第6位,比山东省所有行业平均值高;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105.61g/万元,排名第8位,明显高于山东省所有行业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平均值86.08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为9.67kg/万元,排名第4为,是山东省所有行业平均值的2倍;单位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量为1.29kg/万元,排名第6位,高于山东省所有行业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量平均值1.05kg/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COD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低于行业平均值。因此,山东省炼油工业是高能耗、水耗、SO2、氨氮和烟尘排放的行业。第四,从行业角度上建立炼油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应用。从行业角度,综合考虑原辅材料、资源利用、工艺技术、污染产生排放、管理、产品、经济,建立炼油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不同规模、不同产品的叁家炼油企业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炼油企业工艺技术越先进、工艺结构和能量系统越优化,清洁生产水平越高;炼油企业规模越大,清洁生产水平越高。因此建立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的评价不同炼油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第五,通过调查与评价,识别出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现状的调查与评价,识别其在资源能源利用、工艺技术及装备、污染物治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炼油工业不断优化原料、能量和工艺结构,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产生排放。
陈阳[6]2014年在《F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石油化工产品需求的增长。石油化工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使石油化工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挑战。F研究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石油研究机构,是总公司直属的8大研究机构之一,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劣势。新的形势下如何抓住利于研究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瞄准、开拓、占领、甚至引领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创新经营,制定出适合行业市场的发展战略,是F研究院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F研究院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制定其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为F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路径。本文就F研究院现状及所面临的形势,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研究院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论文概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实施步骤和方法。全面分析了F研究院发展的外部及内部战略环境,通过对宏观环境和整个行业环境的分析,总结F研究院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其研究开发、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分析,总结F研究院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利用SWOT矩阵法,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为F研究院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论文前四章的分析结论,制定F研究院的总发展战略,并对新的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提出具体措施,以保证战略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李哲[7]2009年在《炼油企业健康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炼油企业面临市场在开放、竞争在加剧、国际油价高企和资源形势严峻的新形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使我国炼油企业提升竞争力,做大做盈,并最终实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背景,根据近年来国内炼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评价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炼油企业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构建了炼油企业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炼油企业健康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提高我国炼油企业健康发展水平的对策。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企业健康发展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健康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内涵、并对企业健康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发展理论和绿色发展理论做出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炼油企业健康发展内涵,并设定了炼油企业健康发展等级;第叁部分构建炼油企业健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建立炼油企业健康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五部分运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第六部分是初步探讨提高我国炼油企业健康发展水平的对策;第七部分总结全文。
陈德胜, 张国梁[8]2016年在《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石油产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根基,近两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石油供求和价格等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对行业基本面和产业链各企业的合理分析是准确判断石油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本文以石油全产业链为分析对象,梳理行业现状、产业链格局、盈利情况及金融需求等要素,研判未来我国石油供求变化、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产业链各环节经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石油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判断。
朱和, 金云[9]2010年在《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认为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成为建国60年来炼油能力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快速增长,总体格局不断变化;炼厂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炼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炼油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替代燃料发展稳步推进。2009年我国炼油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推动下,走出了由低走高、扭亏为盈的过程。目前我国炼油工业已进入一个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继续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今后要加强行业的宏观调控,注意把握投资和投产节奏,确保我国炼油工业有序健康发展。
顾跃[10]2010年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北部湾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交汇处,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战略地位突出,发展石化产业优势明显。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该经济区工业发展滞后,石化产业近几年才刚刚兴起。正确选择石化产业主导产品、产业链以及将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是该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该经济区石化产业主导产品的选择,产业链的评价及其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论文主要对该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的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1)构建了该经济区石化产业主导产品选择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二元语义集结算子的主导产品选择模型和基于Multiplicative PrometheeⅡ方法的主导产品选择模型。将调查所获数据分别代入两种主导产品选择模型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到了适宜在北部湾发展石化产业的主导产品:聚丙烯、苯乙烯、丁基橡胶、苯酐、SBS、对苯二甲酸、顺酐、MTBE、乙二醇、K-树脂、碳酸二甲酯、高吸水性树脂以及丙烯酸。将该结果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上述得到的主导产品基本上符合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合理和可行的。(2)构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链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叁角模糊数的集结算子和最大隶属度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即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获取语言评价信息,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分析,并将所获数据转化为叁角模糊数,运用所提出的多准则决策模型对产业链进行评价,确定了适合该经济区石化产业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一般发展的产业链以及不适合在该经济区发展的产业链,可为该经济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3)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化工园区选址和园区布局的方法。即依据国内外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在确定石化产业大体区位时选取了五个影响因子:地理位置因子、运输因素、市场因子、聚集因子和政治因素,通过对比钦州市、防城港市以及北海市在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各城市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劣势,并将TOPSIS方法扩展到直觉模糊集上来求解产业园区的城市选择问题。即通过采用直觉模糊集的欧式距离,计算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的差异,最终确定钦州市为发展石化产业的最佳地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石油炼化装置的特点、物质和能量之间的流动方向以及园区的地形地貌等,将北部湾石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叁大功能区,并进行了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出了相应的物流运输及绿色规划。
参考文献:
[1]. 炼油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中海油炼油板块的启示[J]. 王建. 石化技术. 2018
[2]. 炼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D]. 宋晓辉. 清华大学. 2004
[3].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趋势分析[J]. 余黎明, 张东明. 中外能源. 2011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及机制研究[D]. 董科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山东省炼油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 张雁飞. 山东大学. 2013
[6]. F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D]. 陈阳. 东北大学. 2014
[7]. 炼油企业健康发展评价研究[D]. 李哲.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8]. 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陈德胜, 张国梁. 节能与环保. 2016
[9].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朱和, 金云. 国际石油经济. 2010
[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发展研究[D]. 顾跃. 中南大学. 2010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清洁生产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原油分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能源论文; 原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