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峰
(临泉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临泉236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8),对照组进行择期介入治疗,研究组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对比两组心功能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结果:研究组的LVEF(左室射血分数)、LVED(舒张期末容积)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律恶性失常、心脏破裂、四肢动脉栓塞、复发住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0d及1年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和择期介入治疗对比得出,急诊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情况,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治疗;择期治疗;预后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28-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急,致死率较高。ST段抬高型是急性心肌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种,其病情进展快,应及时进行临床治疗介入,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本文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进行急诊介入治疗和择期介入治疗,以观察对比其预后情况,现将具体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心电图显示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发病;均有心律不齐、胸痛症状;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排除标准:肝功能障碍者;血液疾病者;药物过敏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8):对照组年龄36~78(58.2±3.8)岁,其中女25例,男23例;研究组年龄36~79(59.5±3.2)岁,其中女22例,男26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溶栓治疗,肝素3000u,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开始后再给予5000-7000 u肝素,手术中每间隔1h增加1000 u肝素,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进行择期介入治疗,入院后给予患者吸氧及镇静,建立静脉通路,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皮下注射5000u肝素钙,静脉注射10MU混合0.9%氯化钠溶液10ml,常规治疗1周后进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及术后常规护理同研究组[2]。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包括:治疗后1周和半年的LVEF、LVED。(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律恶性失常、心脏破裂、四肢动脉栓塞、复发住院。(3)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随访30d和1年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
研究组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对照组30d为6例(12.5%),1年为7例(14.6%),死亡率为27.1%;研究组30d为2例(4.2%),1年为3例(6.3%),死亡率为1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急,进程快,致死率高,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出现病理改变,其急性、持续性的缺血和缺氧,造成患者心肌细胞坏死,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引起心肌缺血[3]。临床上一般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关键是及早进行血运重建和恢复,疏通冠状动脉血管,消除阻塞,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态,恢复心肌细胞供血,减少心肌细胞损伤。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3h内,最长不超过12h进行治疗介入,能有效的恢复冠脉血管通畅,改善心肌坏死,提高预后,降低死亡风险[4]。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费用较高,且医疗技术不佳,导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时机分为急诊和择期,相关学者研究认为,两组介入治疗对治疗效果均有效,而急诊介入治疗比较受认可。急诊介入治疗能快速有效的恢复冠状动脉供血,尽早缩小患者左心室容积,提高心脏射血分数,对缺血的心肌进行再灌注,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及不良事件发生,降低死亡率。但急诊介入治疗对时间窗有一定的要求,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否则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症状:有左束传导阻滞,临床症状12h 内;心肌梗死36h内出现休克,休克18h内;严重心力衰竭12h内[5]。
本次研究中显示,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1周和半年后的LVEF明显高于择期介入治疗组,LVED明显低于择期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LVEF是人体心肌收缩的反映指标,收缩力越强,表示心脏输出量越大,正常值为≥50%。LVED是左心室重构指标,其减小则说明左心室的舒张期末容积降低,心脏射血减少。另外,研究中还显示,急诊介入治疗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显著低于择期介入治疗组,研究结果证明,急诊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减少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比择期介入治疗更有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预后,降低死亡率,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珠,李燕,周欣荣, 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展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疗效对比[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740-743.
[2]刘林东.延迟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患者预后的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1):104-105.
[3]陈树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7):1129-1130.
[4]马保同.不同时段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4):44-45.
[5]师浩杰.急诊介入与择期介入 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及预后效果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3):74-75.
论文作者:李坤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死亡率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