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现状论文_任志红

应用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现状论文_任志红

任志红

(邯郸市第三医院 河北 邯郸 056004)

【摘 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消失、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并在病变逐渐发展下造成患者血-视网膜屏障破裂,新生血管增殖等,使得患者出现视功能损伤,甚至造成患者永久失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检查时可见患者出现血斑、黄斑水肿等症状。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就中医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中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435-01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该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是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资料指出,对于20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其大多均伴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失明。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中医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中医理论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原因

中医学理论中,糖尿病又被称为“消渴症”。在金元时期,《河间六书》、《儒门事亲》等医籍中即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了相关的记载,并指出,消渴病具有致盲危险。消渴症所引发的视力障碍主要发生于中后期,并指出神血亏虚是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也是日后内障的主要原因。中医学中对不同程度的消渴症视力功能障碍存在不同的划分,如“暴盲”“消渴目病”“视瞻昏渺”等。但该病患者因外眼正常,因此中医学又将其称为“内障”。作为糖尿病并发症,其病因病机大多与糖尿病相符,而因其主要发生于糖尿病中后期,往往患者的肾脏功能受到损伤,许多患者伴有肾虚症状,而肝肾之间又相互影响,久之患者肝功能也受到损伤。使得患者产生消渴症状,并目窍失养。因此在消渴症治疗过程中,需以滋养肝肾、补气益血为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医学者在临床上也对了因虚致瘀、瘀血内停等病理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并提出全身整体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充分应用了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的治疗原则,并取得了客观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中医学理论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理解较为广泛。大多理论指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阻与阴阳失调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彭波等进行相关调查,通过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并指出阴虚、气阴两虚与阴损、阴阳惧虚是糖尿病患者的发展流程。王明芳等也对其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基数,由结果表明,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的延长与加重,其红细胞数、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量均有所下降,因此临床上常通过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评定糖尿病患者的发展。宛维等指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与患者肝肾虚损、阴损及阳、目窍失养有关。而在病症发展过程中,又因患者心脾亏虚、因虚致瘀,因此不断的加重病症。简单说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形成原因无非在于患者阴虚燥热、精血亏损,而其病症发展又与久病入络、血瘀相关。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根本在于患者阴虚燥热、肝肾亏虚,久之患者气阴两虚,进而产生病变。

2 中医理论下视网膜病变机理

而历代医家也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症机理进行研究。李振中曾指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血瘀阻滞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李红等指出,因患者阴虚、气虚、阴阳两虚而加速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目前,中医学尚未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如李红将该病症分为三型,分别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及阴阳两虚型。而易细香等又将该病症划分为五型,分别为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脾虚湿热型,阴阳两虚型,脾虚痰湿型。由此可见,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规范尚无统一的划分,因此使其研究存在一定的限制。

周水平曾进行动物实验,其共挑选出40只SD大鼠,并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及水蛭干预组。6个月后,分别对大鼠进行血液流变指标测定及血浆一氧化氮水平、丙二醛含量测定等。并对大鼠进行视网膜光镜与电镜检查。由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血液高凝、高粘现象明显,且其周细胞也逐渐减少,并呈现出早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水蛭干预组视网膜病变则较轻。谢学军等则对糖尿病大鼠以滋养肝肾、

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下,大鼠的视网膜病理损害较轻。这一结果可有效提示,滋养肝肾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对改善大鼠视网膜病变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血糖、改善微循环、减轻糖代谢紊乱而达到减轻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病理损害的作用。

高昕媛等曾重点研究糖网明对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效果,并由结果提示,糖网明对改善糖尿病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抑制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王秀军等研究指出,黄芩苷对预防及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亦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可对醛糖还原酶活性产生影响,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

颉瑞萍研究指出,益气养阴方也可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主要机理在于益气养阴方可降低 P53 在视网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并可使得 Bcl-2 阳性表达率升高,保护患者的视细胞,进而使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得到改善与延缓。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不断发展的今日,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肯定。中医学也不断展现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优势,使得许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求红.消渴目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研制和初步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2]吴丹巍,殷长青,郑军等.辨证分型为主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6):42-43.

[3]许成群,徐明松.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0,25(6):1240-1242.

[4]佘华宁,许青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血液流变学改变[J].眼科新进展,1999,19(4):258-259.

[5]史叶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视觉电生理相关性的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论文作者:任志红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4

标签:;  ;  ;  ;  ;  ;  ;  ;  

应用中医药进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现状论文_任志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