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沁[1]2003年在《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一种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经济学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针对我国保险公司与投保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的现实状况,本文着重从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层面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研究。 以信息不对称发生时间的不同为划分依据,本文分别论述了我国保险市场上投保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不良后果,充分证明了我国保险业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构造保险市场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并对各种可能促使保险双方合作的机制进行比较,本文得出激励机制是缓解信息不对称并有效解决我国保险市场囚徒困境的最优战略。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对各种对策模型的基本分类,本文先运用局部均衡的几何分析方法评述了Rothschild-Stiglitz信息甄别模型,然后分别构造了不同类型道德风险下的静态保险契约决策模型和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它们构成本文针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的各项对策建议的理论基础。从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和结论中,本文得到叁个启示:充分利用信息甄别机制降低投保人的逆向选择程度、针对被保险人不同类型的道德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分摊方式、将我国车险现行的无赔款优待制度修正为保费奖惩制度。 最后,本文提出五种用以解决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积极开展信息搜寻活动、充分发挥政府强制力、有效实施信息甄别机制、灵活运用风险分摊制度和对无赔款优待制度进行修正与拓展,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修正意见。
吴飞[2]2013年在《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及其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险经营活动中,各市场主体所处的地位、信息交流的愿望、拥有的资源和保险知识等差异,造成各方希望了解或本来能够了解的信息不能获得,从而形成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保险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市场上的帕累托最优均衡状态无法仅仅通过市场机制自然实现,从而损失了效率。此外,信息优势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谋取利益,对于信息弱势方而言,也极不公平。在实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司法纠纷数不胜数,这无疑极大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形象,对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保险业,为害不浅。因此,对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信息不对称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但是要解决该问题却并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信息不对称本身会影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法律(特别是保险法)则会影响他们分享信息的意愿和决定。通过研究保险法的具体规制是如何减弱、消除信息不对称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对于找出现行法律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无疑是有很大裨益的。本文结合了经济学和法学的视角,旨在研究保险市场上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结合法条和案例对保险法对此的规制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信息不对称引起纠纷时,为裁决者提供处理依据和借鉴;另一方面,也试图寻找出保险法中尚存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完善保险法提出适当的建议。全文由导论和五章共六部分组成。导论。此部分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的研究意义、理论研究采用的工具方法两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介绍了本文的基本思路以及结构框架。第一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基础。本章明确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础理论、界定了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展示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引发的后果,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和影响。本章分析了保险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保险合同双方、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保险人与保险监管方这叁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展示了信息不对称现象对保险市场的不利影响。第叁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基于叁个层面的分析。本章主要针对上一章阐述的几类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博弈分析。通过博弈分析,得出部分消除信息不对称不利影响的手段,如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等。第四章,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的思路及政策建议。本章着眼于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分别从保险合同法及保险业法这两个方面着手,结合具体法条,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通过这些分析,对比国外相关法律规制,找出了现行保险法的一些不足,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五章,结语。对本文的基本观点进行总结概括。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疏略整理,笔者发现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比如,在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方面,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保险合同双方,对于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险人与监管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多是保险学理论上的定性分析,缺乏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博弈分析。相关法律规制方面,在我国2009年第二次修订了保险法之后,修订或者新增加了一些条款,如关于格式条款的第十九条、不可抗辩条款、自杀条款等,目前国内对于这些条款的研究散佚于各个文献之内,并未被系统地纳入保险信息不对称法律规制的研究体系内。此外,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法律规制,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多从表见代理、无权代理等法学角度定性分析,而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的则颇为少见。对保险监管方和保险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国内相关文献则多侧重于监管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对法律规制少有具体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未涉及之处,笔者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及创新:在明确信息不对称的概念,阐述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保险特色,对保险双方、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保险人与监管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表现和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上述几对关系进行经济分析,证明信息不对称会造成社会总福利和效率两方面的损失;对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价值进行经济学和法学两方面的定性分析;结合法条,从保险合同法和保险业法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对信息不对称的法律规制;依照前文的分析,结合中外法律的比较,找出我国现行保险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善建议。
王欣[3]2012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形式,是政府按照国家目标调动科技资源、引导科技活动走向、落实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着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投入大、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深、风险程度高,同时具有一定的共性,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紧迫、意义重大的任务。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出发,综合应用系统科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科学学、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以及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阐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概念,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具有代表性国家的科技计划体系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梳理;从项目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特性两个方面深入剖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2、系统分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涉及到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在项目研究实施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不对称信息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的适用性。3、建立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分析理论框架,应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相关原理、模型、方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识别与分析。从不对称信息角度重点研究寻租风险、逆向选择风险、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讨论寻租风险的治理和防范措施,建立防范逆向选择风险的信号甄别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激励机制及针对团队管理中多代理人合作的激励机制。4、逐层解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结构,提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主体风险的概念,建立基于叁层委托代理模型的主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5、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由不对称信息引起的科研失信问题进行管理,提出以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为视角的科技信用评价思路及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
王洪涛[4]2009年在《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的现实状况,本文着重从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层面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在引言中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和思路;进而在第二章中探讨了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文章分析的基础;然后在第叁章中,系统分析提出了保险市场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及其具体表现;最后在第四章中通过探讨我国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总结提出了解决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经典对策和补充策略。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首先是基于丰富的保险实践经验,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表现按投保方逆选择、投保方道德风险、保险人逆选择、保险人道德风险四大类又进行了详细分类介绍。其次,把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分析和探寻仅从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得出的对策不能有效指导中国保险市场实践的深层原因,并依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中国保险市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经典对策和补充策略并进行了深入分析。
刘颖[5]2013年在《中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文中认为我国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提供损失补偿和人身给付的部门,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与保险业相伴相生的信息不对称也始终困扰着保险业。信息不对称使保险市场资源达不到有效配置,降低了市场效率,损害了社会福利,是保险市场失灵最常见的原因。本文以机动车保险市场为例研究了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梳理、概括并总结了关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模型,在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实证分析了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据此为我国保险业应对信息不对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8章,分别是:第1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并指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2章为文献综述,从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逆向选择研究、道德风险研究、学习效应研究和实证区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验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进行梳理与综述,并按照我国保险市场子市场的不同对国内文献进行了总结。第3章在介绍机动车保险的特点及分类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的历史发展,并从险种、定价和行业车险信息集中平台叁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车险市场的发展现状。第4章梳理并概括了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模型,首先运用信号甄别博弈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了保险市场逆向选择,并阐述了存在逆向选择时均衡的存在及其性质,接着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别分析了事前道德风险模型、事后道德风险模型、一般模型和经验费率制下的道德风险模型。第5章使用我国叁个省份的截面数据、运用两种参数方法和一种非参数方法,从我国车险市场现行的全部基本险出发,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全面检验。第6章基于样本分组的思想、运用添加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风险频率和风险程度两个角度对投保人的逆向选择进行实证分析。第7章对机动车保险市场道德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该章共分两个部分:(1)运用样本分组的方法在分离了保险市场逆向选择的基础上同时检验我国车险市场道德风险的正面效应和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2)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采用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模型的方法从风险频率和风险程度两个角度分别检验我国车险市场事前道德风险和事后道德风险。第8章为本文的结论,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为我国车险市场应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逆向选择的信号甄别博弈模型理论研究表明,竞争性保险市场当存在逆向选择时,如果存在均衡则必定是分离均衡,但如果市场上高风险者比例较低,则分离均衡也不存在,多期契约提高了保险公司对高风险类型投保人和低风险类型投保人的信号甄别能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模型理论研究表明,道德风险的存在阻碍了保险交易的达成,降低了保险市场效率。当保险市场存在事前道德风险时,定有免赔额的保险契约是最优的,当存在事后道德风险时,定有共同保险条款的保险契约是最优的。保险公司通常综合运用免赔额条款、共同保险条款和设置投保限额的方法来规避道德风险,经验费率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投保人付出更多的防损和减损努力,抑制了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2)使用两种参数方法和一种非参数方法均证实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风险和保障的条件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着的信息不对称,且信息不对称在险种和地区分布上差异很大,随着索赔次数的增加、风险频率的增大,我国车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险种上,而地区差异渐趋消失,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在高频索赔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突出。(3)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逆向选择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着的逆向选择,但是投保人的逆向选择仅仅表现在风险频率上,即自知风险频率高的投保人倾向于购买更高的保障,而投保人对其风险程度则不具备信息优势。(4)道德风险的样本分组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显着的道德风险。样本分组法表明我国车险市场存在道德风险的正面效应,由于交强险新规使得投保人面临的激励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双重差分模型的结果表明道德风险的负面效应非常显着,同时,我国车险市场既存在事前道德风险,也存在事后道德风险,且事后道德风险比事前道德风险更为严重和普遍。不同于以往研究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文献,本文主要有以下四点创新:一是同时研究了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验证了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回答了我国车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来源于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问题。二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结合起来,在梳理、概括和总结信息不对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又验证了理论模型。叁是不仅检验了投保人风险频率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从投保人风险程度的角度进行了验证,既回答了投保人逆向选择是表现在风险频率、风险程度上还是兼而有之的问题,也解决了投保人道德风险是来自于事前道德风险、事后道德风险还是兼而有之的难题。四是在实证研究上取得了以下叁点创新:(1)使用非参数方法对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一致的结果,保证了结论的稳健性。(2)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逆向选择进行检验,模型中个体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的引入可以分别控制无法观测的异质性和宏观、制度因素的影响,因此得到了更为一致的估计。(3)基于自然实验的思想、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估计,通过研究一项政策的实施与投保人索赔行为的改变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来检验道德风险,是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研究的一项突破。对于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使用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日后研究的方向所在:(1)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我国机动车保险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既来源于逆向选择,也来源于道德风险,且道德风险比逆向选择更为严重。由于模型和数据的限制,本文是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分开单独研究的,而没有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相互影响,在一个理论框架下研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交互作用并在实证上深入分析和比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日后研究的重点。(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机动车保险市场,研究结论也仅适用于机动车保险市场,对于信息不对称比较突出的其他保险市场如医疗保险市场、年金市场、农作物保险市场等的适用性,仍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研究。
崔西玉[6]2016年在《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费收入在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多种内外部原因所导致的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在X市所有财产保险公司中处于最高水平,成为严重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一道障碍。为有效应对和缓解这一难题,促进其良性发展,本论文以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为例作为研究的选题内容,通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托并结合该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研究所得问题,站在该保险公司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下一步该保险公司如何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提供了相应的参考。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借助保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及模型,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及该理论在保险市场上的相关表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叁章,对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机动车辆保险理赔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所选取的X市六家典型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的对比,得出该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在X市所有财产保险公司中处于最高水平的结论;第四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托,从机动车辆保险理赔纠纷不断、机动车辆保险欺诈频发这两个角度出发,对第叁章中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第五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入手,站在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第六章,根据上文的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本文正是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为下一步A财产保险公司X市支公司如何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实现经营上的健康发展寻求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张光华[7]2011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自2007年4月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都已经远远超过了1929-1933年大萧条。但危机没有爆发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是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监管措施最为完备的美国,表明了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知仍存在缺陷,传统金融危机理论仍需要完善。而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来剖析金融危机,揭示现代金融结构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研究的主要方面。本文就是选取了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尝试对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传导机制和应对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并就中国如何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提出某些具体建议。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固然有历史沿革下的美元本位、贸易失衡、放松管制等各种矛盾的积累,但美国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问题持续的积淀已经到了必须正确认识的地步。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金融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信号发送等扭曲市场机制造成市场失灵,进而导致市场参与主体非理性行为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而危机传导过程中自我增强效应、非预期传导效应、扩大加速效应和统一市场效应又在以往危机传导理论未给予足够重视的。这些集合到一起,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既有较强的破坏性,又有迅速的蔓延性。而解决之道,则应从提高信息透明度,确保信息传导有效性,强化市场纪律和信息披露入手;同时建立良好的薪酬激励和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加强内外部约束,在市场不能自我纠正和调整时,以外部力量解决市场失灵,从而使金融市场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王丽颖[8]2005年在《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用问题不仅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新领域,也是现实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对重复博弈条件下的信用合作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分析和解释有限理性前提下的人类信用行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信用行为的博弈过程不仅是信息的博弈,更是利益的博弈,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是决定重复博弈能否形成和博弈均衡结果的重要因素和依据,是信用合作形成的基本约束条件。市场主体在单次博弈中,缺乏长远预期,倾向于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谋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失信行为,重复博弈能够改变双方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对博弈双方形成可置信的承诺和威胁,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信用合作的共同信念。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失信,必须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信用激励机制和信用约束机制,这既是重复博弈的基础和有力保障,也是信用合作形成的充要条件。
庞雅彬[9]2016年在《保险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中投保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是人们进行事务决策时的主要依据,信息的完整性更是人们事务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人们行为过程的现实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很大的差距。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保险市场中比较突出。虽然我国保险业近些年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保险市场中愈演愈烈,大大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投保者与保险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投保者会利用其信息优势地位,进行逆向选择行为或者进行不良行为造成道德风险后果;另一方面,针对保险产品和服务,保险人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会出现保险人利用信息优势误导投保者盲目进行投保行为或者损害投保者的正当利益。本文从保险信息不对称现象中投保者的行为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内外对保险信息不对称的文献研究现状,详细说明了投保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和信息劣势地位时这两方面的行为表现,并深入地剖析了投保者两种信息地位下的行为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经验,得出了抑制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避免投保人道德风险、提高投保人保险知识和意识、加强保险人服务意识和内外部的控制监督、加强市场监管水平等具体措施,从而加强保险市场的信息平衡,促进保险业良性发展。
林虹[10]2009年在《保险契约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险契约对于信息具有高度依赖性,参与市场的各方主体进行有效的、充分的信息交流是实现公平交易和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保证。优化保险契约,实现真正的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就要解决保险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保险交易双方在缔约时尽可能的地位平等。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绝对的,不可消除的,这是由保险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因此保险法要解决的并不是如何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是尽量减少由信息不对称给保险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正是着眼解决保险契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对保险契约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危害及成因的分析,制定一系列强制性的法定义务,尽量做到信息披露,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确实的、维护交易秩序的目的,更好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一种信息经济学角度的分析[D]. 袁沁. 湖南大学. 2003
[2]. 保险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及其法律规制[D]. 吴飞.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王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 中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对策分析[C]. 王洪涛. 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
[5]. 中国机动车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 刘颖. 山东大学. 2013
[6].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研究[D]. 崔西玉. 贵州财经大学. 2016
[7]. 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思考[D]. 张光华. 吉林大学. 2011
[8]. 重复博弈:信用合作的逻辑路径选择[D]. 王丽颖. 吉林大学. 2005
[9]. 保险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中投保者行为研究[D]. 庞雅彬. 云南大学. 2016
[10]. 保险契约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 林虹. 吉林大学. 2009
标签:保险论文; 投资论文; 道德风险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 投保人论文; 保险人论文; 信息不对称理论论文; 项目风险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保险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汽车保险论文; 财产保险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