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回顾·
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70年的思想结晶
——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探析
段世飞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顾明远先生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重大理论问题。他的高等教育思想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高屋建瓴且高瞻远瞩。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70年的见证者与贡献者,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顾明远先生;高等教育改革70年;高等教育思想;新中国
2019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70周年,同时也是顾明远先生诞辰90周年。顾明远先生是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他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大视野勤勉治学,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是在比较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顾明远先生也卓有建树。顾明远先生几乎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高等教育改革,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政策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刘宝存对顾明远先生的大学理想思想进行了研究,探究了顾明远先生关于“何谓大学的理想”“大学理想的本质”“大学理想的类型”“中国的大学理想”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推动当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张应强等指出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大学的本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袁利平对顾明远先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思想进行了探究,阐述了顾明远先生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使命、关键、生命线、灵魂的探索。[3]王小青等探讨了顾明远先生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大学教育思想的形成,阐述了顾明远先生对大学理想“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回答。[4]可见,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顾明远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某个方面,而本研究以时间为轴,对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一方面可以对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70年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特点进行总结。
线下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讨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线上以学习课程教学视频和探讨疑难交流为主。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线上与线下、自我探索、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营造轻松自由的上课氛围,教师与学生紧密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顾明远先生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演变
顾明远先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是在整个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形成的。一方面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引进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制度;另一方面形成本国高等教育传统,具有民族特性。[5]
(一)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引进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以苏为师”。顾明远先生指出这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经验,全盘搬用苏联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从1952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就采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中国的教师翻译苏联主编的教材,并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学习借鉴苏联的典型。1952年的院系调整也是照搬苏联模式对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进行拆分,使得若干所综合性大学变成工科大学或文理大学,对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消极的影响。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因气道黏液分泌亢进,气道分泌物增加,加上患者心肺功能差、咳嗽无力、痰液黏稠,易堵塞呼吸道,引起感染,诱发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积极排痰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关键。
(二)形成本国高等教育传统,具有民族特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基本建立起来。在顾明远看来,这时期的高等教育传统表现在: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的方向,并于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同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批判旧中国时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1953年,政务院提出《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规定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制度、财务计划、人事制度与教学大纲以及其他重要的高等教育法规与指示。
顾明远先生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高等教育传统正在逐步形成。为了让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顾明远要求我们学会从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演变的历史经验中汲取精华:既要学习国外一切优秀的高等教育经验,又要立足本国,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高等教育传统。
二、顾明远先生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在经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后,中国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传统。在高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诸多改革。针对这些改革,顾明远先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顾明远先生既是这些高等教育改革的见证者,同时也是这些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者和贡献者。他用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探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的思想
在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进行阐释后,顾明远先生提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好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对于课程建设,顾明远先生认为,一要拓宽高等教育基础知识的领域。拓宽高等教育知识面不仅有利于满足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拓宽和加强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二要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历史领域、数学和科学领域等设置多种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不仅是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也是打造高等学校特色的客观需求。三要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减少教师教授的课时。只有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学生才能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四要针对每个专业的特点设计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设定课程的大纲要求,并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适时地对课程进行修改和完善。五要在知识分化的时代,对课程加以整合,实现课程横向与纵向的一体化。
顾明远先生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开始。“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行动的改变,改革的措施就不能出台并落实。”[12]不仅大学校长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需要转变。如何转变高等教育观念?顾明远先生认为,首先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教学应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辅助与引导作用。其次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最后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高等学校教师应适应互联网和多媒体对以往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要高等教育选拔方式也随之多样化,这就涉及高考如何进行相应改革的问题。作为长期活跃在教育科研一线的知名学者,顾明远先生非常关注中国的高考改革。他认为高考改革是全社会都密切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国家优秀人才的选拔,而且关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为了高等教育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考制度必须改革。首先,顾明远先生指出统一高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地区之间不平衡;如何选拔优秀人才;如何体现教育公平;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为解决这些问题,顾明远先生提出了中国高考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从思想观念层面将高考定位为人才选拔考试,而非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改革高考考试制度,始终坚持公平、公开等原则,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高考考试内容,追求考核的综合性、全面性与经常性。[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对高考改革的出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即高考改革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分别展开:纵向方面,将高考的权力下放到地方,由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组织高考;横向方面,开展分类考试,允许分类考试在不同时间进行,考生可以多次报考。[7]顾明远先生对高考改革的相关理论探索如今已大多付诸实践,这些改革思想对中国高考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想
顾明远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的产物,民族国家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虽然全球化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但顾明远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既不是西方化,也不是趋同化。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以及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9]在他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包含以下方面:合作办学、聘请专家、合作与交流、互派留学生、与国际组织合作、介绍国外教育理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视野中的远程教育》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再次提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促进人员交流,培养具有跨文化背景与跨文化思维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世界各国间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的迅速交流,促进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与学历互认,重视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倡议与建议。[10]
对于转变高等教育观念,顾明远先生认为还需要搞好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首先,顾明远先生阐明了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学风问题是全体师生总的治学态度;学风的形成是师生互相影响的结果;学风是师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治学态度上的反映。其次,顾明远先生分析了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维度: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师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刻苦的学习精神;师生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师生要有进取精神。最后,顾明远先生指出了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应对之策:加强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将学风与高等学校的各项改革结合起来。
顾明远先生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具体包括:中国将遵照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专业结构将受到影响;中国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11]同时,顾明远先生也指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同时实现创新与跨越?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这些挑战的内在本质在于我们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保持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首先,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地扩大开放力度,吸纳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使其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优秀传统进行融合,促进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其次,我们对待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接受,失去民族性;又不能排斥一切外来文化,鼓吹民粹主义。顾明远先生在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本土化进行了探析,他认为本土化是相对国际化而言的,两者不是矛盾的。正是因为教育要国际化,才提出在国际化过程中要结合民族特点,使之本土化。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学会自我创新,将世界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与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相结合,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三)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
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创始人之一,顾明远先生曾长期在中小学和大学任教,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为例,顾明远先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指出了教学改革、教育观念转变、学风建设等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同时对研究生培养也进行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索。
1.本科阶段: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加快教育观念转变
第二天,老福又来到了陈律师的“玻璃屋”,陈律师对小宋失踪的消息很是吃惊。老福问他最后一次见到小宋是什么时候,陈律师说就是在给老福打电话的五分钟以前,她来拜托他办理委托书。
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前,顾明远先生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析。他认为:第一,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传授一般的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专门性的训练,使得学生掌握某个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第二,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传授正确的科学方法论;第三,学生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第四,教学技术手段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
中国高等教育在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后,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顾明远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将毛入学率作为唯一的指标,它还涉及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更进一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然不只是数量的发展,还有高等教育质量、效益和结构的提高与优化。中国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是因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青年求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人才的客观要求。顾明远先生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是高等学校的规模问题;二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与质量问题;三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农村的快速发展;四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等转型需求。[6]顾明远先生特别反对所有高校都向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靠拢,认为其在导致高等教育办学同质化的同时让我国高等教育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因而,顾明远先生建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之路必须依照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与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的各自功能与作用,并结合我国国情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有了一流的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只有有了一流的教师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12]因此,在顾明远先生看来,教师队伍建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极为重要。他认为,一要让学有造诣的名教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虽然本科教学内容相对基础,但内容越基础越需要掌握相对深厚专业知识的教师。因而,顾明远先生主张让高等学校最具名望的教授给本科低年级学生上课。二要让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因为教师只有从事科研工作,吸纳最新科研成果,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也才能有所提高。只有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各学科的思维方式。三要让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作为社会现象有其内在规律,教师需要学习并掌握教学的内在规律。因而,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业务能力与教育理论水平。在《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学点教育学》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对教师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育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专门且详尽的阐释:“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就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15]如果教师不对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摸不清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就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总的来说,高等学校的教师既应该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又应该是教育家,懂得教学工作的规律。四要合理选择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技能,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在顾明远先生看来,以往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即“社会的职业多样化了,多层次化了,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多样化和多层次化”[7]。因此,顾明远先生真知灼见地指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顾明远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横向方面,高等教育应包括各级各类的高等学校,既有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又有综合性大学与单科学院等;纵向方面,高等教育应该分为中学后教育、短期大学或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本科、硕士研究教育、博士研究教育。同时,顾明远先生也明确地指出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将使得高等教育水平具有多样性,尤其是高考扩招会大大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保证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顾明远先生提出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基于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并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二是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各类高等学校开展定期评估。对于高等教育评估,顾明远先生建议我国成立民间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并保证其权威性。
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到,社会认知两个基本维度中,社群性与中庸思维及其各维度存在极显著相关,而能动性与中庸思维总分相关,与多方思考极显著相关。
虽然到目前为止,今冬市场平稳运转,后市可期,但是刘仲涛认为企业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转型升级。他说:“企业要按照国家提出的化肥零增长、土壤修复和改良、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等作为转型升级的依据,要不断推进肥料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只有顺势而为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他认为,面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式,化肥生产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要稳健不可冒进,不能盲目上项目,否则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打击。
在顾明远先生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极为复杂的,他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系统梳理后,对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应对举措做出了较为精辟的总结:课程教材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观念转变是先导。
专业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简称SE)课程将特定的专业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职业交流为目的。在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实行“专业分类,水平分层,同层走班”策略,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文中,顾明远先生特别指出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首先,要应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其次,要应对传播技术和媒体发展的冲击;再次,要应对社会变革所提出的新要求;最后,要应对青年人思想价值观带来的变化。“近百年来形成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12]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顾明远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13]因为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阶段,所以只有在本科阶段打下相对牢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开展后续的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专门高级人才主要由本科培养,他们的质量关系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总而言之,高等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 研究生阶段:建立专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除了系统探索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顾明远先生对我国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也做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1997年4月,国务院通过最新修订的授予博士和硕士专业目录,未来研究生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顾明远先生在《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一文中对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生的教育目标、21世纪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初步设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16]
顾明远先生除了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外,还在微观层面对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包括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探讨,这些微观层面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顾明远先生对研究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所提出的具体期望与要求。在《略论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兼谈学位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对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建议。[17]在招生环节,导师应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术活动环节,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与讲座以开拓视野。在选题环节,导师应基于研究生学术背景的不同选择适合研究生的课题。在开题环节,研究生需要厘清研究思路和找准研究方法。在论文写作环节,研究生应小心论证、有所创新,论文需经多次修改才能定稿。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顾明远先生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年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背景进行了深入探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18]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的背景是什么?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美发达国家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次,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现实需要。最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以成为吸引青年教师进修的重要渠道。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顾明远先生提出六点建议:学校领导应加大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重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选派优秀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应脱产到大学学习;课程设置应适当增加通识课程的内容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应重视对学位论文的指导等。另外,顾明远先生还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一要以服务基础教育作为正确方向,把握教育硕士的教育目标;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三要以培养工作为中心,积极开展基础性工作;四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要开展调查评估研究工作;六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培养;七要健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方法;八要做好招生工作,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19]
互质阵列是一种非均匀稀疏阵列,所以阵列流型A不满足范德蒙矩阵的形式,此时方向向量a(θi)=(1,e-jMπsinθi,e-jNπsinθi,…,e-j(2M-1)Nπsinθi)T,为了充分利用阵列的稀疏特性,对接收信号协方差矩阵进行列向量化处理如式(5)所示
在21世纪,我国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人类所面临的困难;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目标,顾明远先生认为不同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各有不同,并且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目标也有所不同。为让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具体化,顾明远先生提出了自己对研究生教育目标的一些要求:将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从而拓宽研究视野;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较强的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对于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顾明远先生指出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做到文理结合,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做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养成、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方面,应更加重视能力的重要性。
(四)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精英人才)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投入多元化等。顾明远先生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一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问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须鼓励投资渠道多元化,那么社会力量办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其发展空间又在哪里?二是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办学同质化问题?三是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主决定专业设置与人事聘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管得过宽、过严。四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缺乏民主管理,官僚化和功利化现象愈发严重。五是如何克服当前市场经济造成的浮躁功利的学术风气。[20]
在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后,顾明远先生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意见:一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需要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现状。因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还要培养能解决实践问题的管理人员与技术干部。二是处理好各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当地增加文科的比重。三是改革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扩大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各省举办有地方特色的专科学校,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主办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地方院校的成功经验。四是将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规划与使用联系起来,加强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使之成为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明确各级专业人才的职责范围;加强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21]
美国采用“实质等同原则”指导其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工作。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转基因食品是与其它食品没有任何差别的食品,在立法中,转基因食品与其他食品一样适用常规法律。这是因为美国政府认为:科学是管制体制的基石。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的情况下,对于转基因食品就应该采取与普通食品同等的态度,不应过度管制。
除了以上内容,顾明远先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还涉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的建设。[22]顾明远先生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应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与目的问题。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应该包括诊断性功能、导向性功能、激励功能、改进功能、鉴定功能、决策咨询功能。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肯定成绩,然后找出问题加以改进。二是高等教育评估与教育质量保障系统。高等教育应在各个环节把好质量观,重视诊断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三是高等教育评估与人文精神。高等教育评估应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使之成为人文管理的手段之一。四是高等教育评估的再评估问题。对于高等教育评估程序是否科学、评估过程是否客观、评估体系是否合理等均需要进行检验。
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顾明远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顾明远先生阐释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所应具有的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的全局性,将高等教育的发展置于社会环境中去考察。二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应有中长期规划目标。三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要考虑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其次,顾明远先生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人口的因素;民族的因素;社会心理的因素;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因素。最后,顾明远先生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几点构想:探寻增强高等教育活力和调节高等教育发展的机制;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分配制度;建立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本科大学和学院的质量要求,放宽专科学校的办学门槛。[23]
评价时段i的灰色聚类评估序列σi=(σi1,σi2,σi3,σi4),评价时段所属客流拥塞风险水平为k*,根据下式确定第i个评价时段的客流拥塞风险水平式(9):
三、顾明远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
通过梳理顾明远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变革的理论探索,可以发现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顾明远先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见证者,无时无刻不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出谋划策。当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阶段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时,顾明远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析,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考改革也进行了相对全面深入的研究。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顾明远先生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总的来说,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其高等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观。
(二)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顾明远先生认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接受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顾明远先生建议适当增加文科的比例,改变重理工科轻文科的局面。同时,顾明远先生建议在高等教育评估的时候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使之成为人文管理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顾明远先生始终都在呼吁人文主义的回归,他希望人文精神能渗透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来。
(三)高屋建瓴且高瞻远瞩
从顾明远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演变的探析可以看出,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既有视野的广度,又有历史的厚度。他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将中国高等教育传统演变的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清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了解比较深入且全面。同时,顾明远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可行性。他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均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很多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国家制定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指导方针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大学的本质在于求真育人——顾明远大学理想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10):13-19.
[2] 张应强,李均.试论顾明远的高等教育思想[J].教育学报,2018,14(6):3-11.
[3] 袁利平.顾明远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思想初探[J].教育学报,2018,14(3):55-64.
[4] 王小青,施晓光.探寻现代大学的理想世界——顾明远大学教育思想评述[J].山东高等教育,2016,4(2):84-92+2.
[5] 顾明远. 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J]. 高等教育研究,2001(1):9-16.
[6] 刘微,程晋宽,覃红霞.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该怎么走[N]. 中国教育报,2005-01-05(006).
[7] 顾明远.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考改革[J]. 湖北招生考试,2002(4):5-11.
[8] 顾明远. 高考改革之我见[J]. 湖北招生考试, 2007(4):4-6.
[9] 顾明远.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6):123-127.
[10] 顾明远. 全球化视野中的远程教育[J]. 中国远程教育,2005(1):13-15.
[11] 顾明远. 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J]. 北京教育(高教), 2002(3):11-14.
[12] 顾明远.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129-133.
[13] 顾明远. 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J]. 高等教育学报,1990(2):35-38.
[14] 顾明远. 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J]. 中国高教研究,1985(1):10-15.
[15] 顾明远. 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学点教育学[J]. 高等教育研究,1983(2):46-50.
[16] 顾明远. 试论21世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3):12-15.
[17] 顾明远. 略论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兼谈学位制度的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6):56-58.
[18] 顾明远.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十年的思考与建议[J]. 教师教育研究, 2008, 20(3):1-3.
[19] 顾明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稳步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5):9-12.
[20] 顾明远.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J]. 科学与管理,2005, 25(4):71-71.
[21] 顾明远.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我国高教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3):1-10.
[22] 顾明远. 高等教育评估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22(3):1-3.
[23] 顾明远.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1989(1):5-10.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70 year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On Mr. Gu Mingyuan's Thoughts on Higher Education
DUAN Shifei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r. Gu Mingyuan has actively promo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r. Gu Mingyuan'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s a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volving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an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is ideas of higher education contain Marxist philosophical views, a strong humanistic spirit, high-rise and long-term vision. As a witness and contributor to the 70 year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r. Gu Mingyuan's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 fi ca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Mr. Gu Mingyuan; 70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thought;China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762(2019)05-0002-08
收稿日期: 2019-07-24
作者简介: 段世飞(1993-),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当代大学发展形态及大学观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编号:BEBA17032)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于小艳)
标签:顾明远先生论文; 高等教育改革70年论文; 高等教育思想论文; 新中国论文;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