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迁移能力;培养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否会学习的标准有许多,而其中最关键的是看他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迁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但小学数学知识点众多,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去进行实践和感知,这也不利于其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迁移。这种积极的迁移,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获得新知的过程,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1在变换方式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不能一味地运用一种训练方式训练学生思维,应当立足教材所学数学知识的特点,立足学生数学水平实际状况,在数学学习训练中不断变换训练方式,让学生在多种训练方式中进行学习迁移,实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有关“位置”的知识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行”和“列”的相关数学知识时,笔者是这样引导的:1.先引导学生明确“行”和“列”的相关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行”和“列”的相关数学知识,为下面教学打下基础;2.引导学生以自己班级为例说说对“行”和“列”的看法;3.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变换训练方式,出示课件:(1)出示学生早操排成四队在操场上的照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行和列;(2)出示以全班学生名字进行排队,排成6队或排成8队等,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行和列。这样的教学,没有拘泥于一种训练方式,而是通过各种有效的训练方式来呈现,引导学生参与训练,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训练,在多种变换方式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恰当呈现教材,建立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将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组合成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结构。优良的数学教材结构,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当数学教材呈现的顺序是按照渐进分化的原则来安排时,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便是最一般的、包摄范围最广的那些概念,其次才是按照细节和个别具体项目越来越分化的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认识一般三角形,再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认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内容,这种从一般到个体的呈现顺序,符合认知心理学中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在呈现数学教材时,教师除了纵向遵守由一般到个体逐渐分化的原则外,还要从横向进行综合贯通,以加强数学概念、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思考为什么称了石头就知道大象的重量,那么学生就能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产生学习迁移,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关联课堂教学内容,灵活知识迁移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多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设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跳跃性思维,在教学计算知识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新旧知识点贯穿起来,灵活地迁移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巩固旧知识,回顾“乘”与“除”的算法,接着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联系起来,向学生提问:(8+24×6)÷8,并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这时发现,有的同学在计算括号内的算式时,在运算的顺序上出现了错误,他们会先将8与24相加,再把得出的答案乘以6,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此时,教师就要及时纠正学生运算中的偏差,在肯定他们的“先括号内再括号外”的运算方法的同时要强调“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有时在结合教材进行学习时,不完全要循规蹈矩,可以联系相近内容,将内容灵活转向新知识点。
4在比较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单一重复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这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训练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此,教师可以学习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相关迁移比较的训练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以此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一课,在教学有关“烙饼”的优化数学知识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训练的:1.先引导学生探究烙一张和两张烙饼各用的时间,并引导学生总结其中发现的规律;2.引导学生在探究烙一张和两张烙饼各用的时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烙三张和四张张烙饼各用的时间,也同样进行总结规律;3.再引导学生探究烙其他张数的时间。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比较训练,有效避免了机械重复的无效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比较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其思维能力也得到质的提升。
5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完成知识迁移
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能够让数学知识形象化。比如,在教学“测量”这部分知识时,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手指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和宽度,但学生的手指长度不同,无法得出统一的测量结果。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有刻度的尺子进行测量,并教会他们看尺子的刻度,最后得到准确的结果。接下来让学生使用合适的软尺对黑板、窗户等进行测量,动手操作的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完成知识的迁移。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找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恰当地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学习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俊华.基于数学题组的儿童“整体思维”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6(17
论文作者: 冯海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知识论文; 角形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