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高一政治“市场交易原则”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脚手架论文,高一论文,给学生论文,教学案例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建设中的一栋高楼,你肯定能看到密布四周的脚手架,脚手架的层层叠加是建筑走向封顶的最好见证。同理,学生已有的品德、知能结构是“地基”,学习就是学生借助于其上的“脚手架”不断攀升,进而达成较高教学目标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两个原则:一是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得尊重学生已有的品德、知能现状,这是一切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其次,教师得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二是循序渐进,假设学生已有的品德、知能结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较远,即仅靠学生独立学习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借助于教师搭成的“脚手架”,层层推进,最终达到目标。
“市场交易原则”一课的重点、难点都集中于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市场主体为什么要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第一,对高一学生而言,原则本身就是极为抽象的范畴;第二,中学生并非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缺乏足够市场交易的直接经验。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一、搭“脚手架”
围绕为什么要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学习主题,按学生“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如下概念框架:
(1)市场交易活动为什么要遵循自愿、平等和公平原则?
(2)今天,为什么党政机关被要求与其所办的经济实体脱钩?
(3)政府掌握了行政大权,为什么不能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而盈利?
(4)足球场上,裁判一旦参与踢球,将导致何种后果?
(5)市场经济具有哪些特征?
(6)在物物交换时期,“”图示中,两者为什么要交换?为什么能交换?这一过程中,交换双方是否出于自愿?是否有地位差别?
二、引入情境
上述问题系列始终围绕市场经济特征而展开。假设学生对(6)(5)两问及其关系的知能结构完备,即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且能理解两者关系,那么,借助于(4)(3)(2)三个“脚手架”,就可以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进而达成对(1)的理解。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图示如下:
教师:(6)—(5)→(4)—(3)—(2)→(1)
学生:同化(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
图示说明:当教师先后提出(6)(5)两问时,学生已有知能结构能“同化”之,即能给出正确解释,他们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他们先后面对(4)(3)(2)三个问题时,他们感觉到了新鲜,即当(3)现有的知能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时,他们必须修改或创造新的结构,也就是“顺应”。这时他仍处于不平衡的认知状态。通过他们“顺应”的努力,完成了对(1)的解释,就是实现了新的平衡。
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他们“同化”和“顺应”外部新信息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独立探索
在进行同化和顺应,即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实现平衡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调节,即独立探索至关重要。当然,学习任务的完成也离不开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提示可多一些,后逐步减少,最后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首先,学生对(6)问回答:在中,交易双方需要对方的使用价值,且的价值量相等,所以交换成功,其中交易双方的地位完全平等且出于自愿。(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答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等;其次,教师先后提出(4)(3)(2)问,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得出:裁判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果参与踢球,会扰乱球场秩序——政府掌握行政大权,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不能参与市场盈利或与民争利,制造不公平、不平等——党政机关之所以要与其所办的经济实体脱钩就是要制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缺位也不越位;最后,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脚手架”,独立探索,最终完成对(1)问的把握,实现知识的增值,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由此可见,支架式教学模式既不同于讲授法,也不同于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主要特点有三:第一,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教师围绕教学关键点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系列,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二,体现出多元互动性。变传统教学仅有的显性的师生互动为隐性的师生互动和显性的生生互动;第三,学生自主构建。学生带着系列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能结构,去思考、讨论和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总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要把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通过小坡度、多层次、由浅入深的问题解决,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实现知识生长、能力提高,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运用这一模式于教学,对教师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搭好一个“脚手架”,即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能结构出发,设计出系列问题,并诱导学生“爬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