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成本的控制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论文,方式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项目成本定义是:审计组为完成审计项目,提交审计报告而开展的审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审计项目成本包括:交通费支出,即审计组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人员经费支出,即审计组发生的住宿费、伙食费、加班费等支出;办公费支出,主要是审计组发生的购买低值易耗品支出、通讯费用、市内交通费、复印资料费用等;专项支出,如外聘专家费用,购买专用设备费用,鉴证费用等;其他不可预见费用支出,是指除以上项目之外,审计组在审计期间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审计项目成本总额计算公式:审计项目成本总额=交通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费支出+专项支出+其他不可预见费支出。其中,交通费支出=预计往返人次×单位票价决定;人员经费支出=审计人员数×预计审计天数×天人员经费标准;办公经费=审计人员数×预计审计天数×天办公经费标准。人员经费支出和交通费支出构成了项目成本的主要部分。可以看出,在审计人员数量和预计审计天数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即一定量的审计工作,可以由不同的审计人员数和工作天数组合来实现。
(一)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
(1)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第一,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第二,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署各专业司与派出机构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2)加强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管理,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或事项的情况。对某些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项目或资金组织全行业、全系统或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次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有利于从全局上系统地掌握情况,反映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给政府决策提供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这样,在无需增加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也能从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3)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和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力量的作用。
(4)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尽可能就地就近。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署对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安排,多采用异地交叉方式。异地交叉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外勤费用,而且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部门,有很多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去了解,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安排就地就近审计。
(5)灵活采用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方式。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在审计计划安排时,科学分析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送达审计方式,对降低审计成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利用审计成果,合理转嫁成本
从费用效益的角度分析,审计成本还可以通过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1)要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第一,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要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就必须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第二,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三,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所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信息(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2)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处理解决一个问题。
强化预算控制,降低费用支出预算作为一种控制手段,属于计划的范畴,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收支情况的预计。对国家审计机关来说,预算主要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审计经费及机关行政经费收支情况的预测。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行政经费则是由审计日常公务活动和审计人员决定的。根据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强化预算控制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实行定额预算。定额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最主要形式,目前,国家统一对机关行政经费实行定额定员管理,也就是由人员定预算,由预算定经费,由经费定支出,这对强化预算约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审计机关对审计经费的管理也可以比照上述方法,实行定额预算,由项目定人员、定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定经费,这样在年初制定计划的同时,就相应编好了经费预算。另一方面,为了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以根据审计工作经验,分别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实行定额管理,减少预算编制中的人为因素,这样在保证计划科学性的同时,也实现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三)建立节约奖励制度
节约奖励制度是定额预算的配套措施。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不可测性,给定额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的审计项目,如年初制定了预算,随着项目审计的推进也难免会造成预算的追加追减,这样很容易使预算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经费包干、节约奖励的方式。
(四)进一步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在方式上,能就地取证的不到异地取证,不能就地取证的可考虑采用协查或函证。审计步骤必要时也可适当简化。在方法上,应由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减少直至避免详细测试。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代替详细测试等。当前要大力提倡的是计算机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从总体把握、模型分析两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审计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等难题,从根本上节约了直接成本。因此,凡是有条件的项目,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