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缺失: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内部分歧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唯物主义论文,缺失论文,分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是哲学体系改革中向传统教科书体系发起冲击的第一个学派,一时间拥护者众多,几近蔚为壮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内部发生了分歧,这些分歧不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以至使得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发生分化,原先赞同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纷纷脱离而去,并且形成了目前很有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实践人道主义学派。与此同时,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则似乎陷入停顿状态,一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实践唯物主义学派的内部分歧比其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分歧还大。
那么,导致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如此境地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原因也许是众多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本体论缺失。
任一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这似已得到哲学史的反复证明。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就是哲学学说中最基本的理论,它是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中心,是哲学学说的基础、出发点和逻辑进展主线;因而,正是有了本体论,哲学学说才显示出了自身特有的风貌。
作为哲学体系改革对象的传统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持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立场,由此也可以称其为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学派。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是自然本体论。这种自然本体论注重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和本原性,注重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它虽然也论及人的实践,但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依赖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仅仅局限于认识论领域之内;因此使得辩证唯物主义带有一种浓重的客体主义色彩。正是这种客体主义倾向在哲学体系改革中遭到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学派以及其他学派的反对。
新近几年崛起的并且势头日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注于社会历史领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发生,则在于通过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的影响,发现了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分析中,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性。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就是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实质上就是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学派持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学派的论证矛头所指的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那么,在该派看来,实践唯物主义看重的实践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并不足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在于对实践的社会生产关系的说明;社会关系或社会生产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理论核心。
亦是近年崛起的势头较弱但坚持反复论说的实践人道主义学派,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是高扬人道主义的价值性和批判性,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价值,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或自由王国论。马克思就是依照这一最高价值理想,展开对社会现实的激烈的批判。可以看出,实践人道主义学派持的是一种(人的)理想本体论。该派反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解释,坚持认为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学说,这些规律说明属于实证科学,不是哲学,同时也构成对人的价值理想的约束和压抑,即使唯物史观亦是如此。对实践唯物主义所推重的“实践”,该派则认为它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价值来批判、评价和指导。
由是观之,辩证唯物主义持的是自然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持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实践人道主义持的是理想本体论。那么,实践唯物主义持的是什么本体论呢?
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虽然阵容庞大,但是至今尚未形成认识统一的本体论。在本体论问题上,不但观点甚多,而且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也颇为激烈。从逻辑推理上看,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应是实践本体论,然而,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对实践本体论的态度,纵观起来,可以分为差别很大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反对实践本体论,坚持自然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践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的核心的概念,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唯物主义,人的实践不但后出于自然界,而且还要依自然规律行事,因而实践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若承认实践本体论,将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唯物主义的根基。第二种观点:在历史领域承认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坚持自然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因而在历史领域实践可以成为本体,但在自然领域,由于历史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实践不能成为本体,自然领域的本体论应是自然本体论。第三种观点:在历史和自然领域均坚持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它就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本体,实践虽然晚出于自然,但又可以超越自然,即自然界的性质和规律恰是由实践加以揭示的,人以及人的社会历史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其本质都是实践,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
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在本体论上的三种差别很大又相互反对的观点,不但致使自身分裂,并且遭到了分裂而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学派和实践人道主义学派以及原本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学派的指责。对坚持自然本体论的第一种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人道主义认为它并未脱离传统教科书立场,依然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痕迹,未能显示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对在历史领域坚持实践本体论、在自然领域坚持自然本体论的第二种观点,三个学派都一致表示坚决反对。自然和历史各有自己的本体论,这就把自然和历史分割开来,带有明显的二元本体论色彩,而二元论是哲学观点不彻底的表现,这种观点显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理论联系起来或统一起来。对在历史领域和自然领域均坚持实践本体论的第三种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警告说,它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有把实践唯心主义化的可能性。实践人道主义驳斥说,实践是在价值指导下的社会批判活动,把实践作为本体,就遮盖了指导实践活动的价值理想的重要性;况且,将实践安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际上已将实践依附于客观规律,这就抹煞了实践的革命、批判和超越的功能。历史唯物主义反对说,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活动,但是仅仅强调这一点,实践就依然是抽象的,只有将实践安置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使实践具有了社会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才失去其抽象性,才成为具体的实践,因此,对于实践,重要的是其社会(生产)关系的规定性。
本体论的缺失,就这样导致了一度阵容庞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的分裂甚至瓦解;又由于其他众多学派的多方反对,进一步使实践唯物主义研究陷入了困惑和停顿之中。
2
既然本体论缺失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内部分歧的根源,那么,为推进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最根本的,就是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本体论。既然实践唯物主义中的一派已提出实践本体论,那么,当前最重要的,是论证实践本体论究竟能不能成立。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哲学探索中,早已对实践本体论的确立作了确定不移的回答。
在被誉为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新唯物主义。他一开始就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和直观的方面去理解”,而新唯物主义则要求“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6页。)。如果说马克思在此偏重于对自然界的看法,那么他明确地指出要把自然界当做实践去理解。马克思为什么不把自然界当做本原或本体去理解而把它当做实践去理解呢?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它的本质、性质和规律要由人的实践来赋予和揭示,这也就是说,实践才是自然界的本质或本体。在同一《提纲》中马克思还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16页。)。如果说马克思在此着重于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那么他明确地指出社会历史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为什么不把社会历史的本质当做客观存在而当做人的实践呢?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本来就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就是改造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历史,这也就是说,实践才是社会历史的本质或本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说: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49页。)。如果说马克思在此针对的既包括自然界又包括社会历史的整个世界,那么他明确地指出整个世界的基础就是实践。马克思为什么不把自然界当做整个世界的基础而把实践当做整个世界的基础呢?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以及社会历史的性质、规律是由人的实践揭示的,它们的意义也是由人的实践赋予的,它们的面貌的改变也是由人的实践而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实践才是整个世界的本质或本体。可以看出,马克思分别从自然界、社会历史和整个世界三个方面说明了实践的本质或本体作用,其实践本体论的意蕴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
然而,本体的原初含义是本原,即时间先在性。实践后出于自然界,它怎能成为自然界(以及整个世界)的本体呢?答案在于,本体并非本原一种含义,它同时还有实体和本质的含义,而且,这三种含义恰好在哲学史上依次出现。古典哲学时期,本体是以本原的形式出现的,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原子还是意识性的概念?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坚持前者,唯心主义者柏拉图坚持后者。近代哲学时期,本体是以实体的形式出现的,即世界的实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还是主观抽象的观念?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霍布斯和狄德罗,以及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者斯宾诺莎坚持前者;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贝克莱,以及唯心主义的唯理论者莱布尼茨坚持后者。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本体是以本质的形式出现的,即世界的本质是自然界还是精神?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坚持前者,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坚持后者。有意思的是,黑格尔承认“自然在时间上是最先的东西”,但他却认为理念是“逻辑上先在”的;为什么呢?因为理念或精神是自然界的本质。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实体”,但他却认为人在时间上虽是第二性的,“在地位上则是第一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而且也是历史的、国家的、以及自然界的本质。承接德国古典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在本质的意义上运用本体的。在本质的含义上理解并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人的实践本质在于认识和改变面对的自然界,而自然界存在的意义就是被人认识和改变,因此,自然从整体上看是属于人的;与旧唯物主义那种先于人外于人又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粹自然观”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是“属人自然观”。这一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社会生活包括自然界在内。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9页。)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进入社会,其自身的意义才能真正复活,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进入社会,其自身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也就是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人类社会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中显示自身,同时,自然界也在被认识和改造中打上人类社会的印记。属人的自然界又可分为未经人作用和改变的非人化自然与已经人作用和改变的人化自然两种形态。关于前一种形态,马克思在同一《手稿》中说:“从理论领域说来”,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关于后一种形态,马克思接着说:“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从理论领域说来也就是在观念上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自然界已进入人的意识因而是属于人的;从实践领域说来也就是在实践中确定,自然界是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自然界已成为人的产物因而更是属于人的。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不断地把属人的但未经人作用和改变的自然界形态转变为属人的已经人作用和改变的自然界形态。可以看出,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并且是人的意识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那么,若确认实践是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实践是世界的本体,则实践就不但是社会的本体,也是自然界的本体,或者说实践不但是属人的人化自然的本体,也是属人的非人化自然的本体。因此,马克思建立的实践本体论就是实践一元本体论,而非仅是社会的本体而自然界需要另一本体的二元本体论。
3
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就可以依自己的本体论学说为理论核心而展开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批评了。
辩证唯物主义持的是自然本体论,这可说是在本体论问题上对旧唯物主义的沿袭。在实践本体论看来,首先,这一学派仅坚持了本体论较古老的含义,忽视了本体之最新的本质含义,因而在自然界和实践的关系上,坚持自然界对实践的先在性和本原性,忽视了实践对自然界的超越性和规定性。自然界的先在性不容怀疑,但在人的实践面前,自然界更多地是显示其待人规定性的一面,实践是自然界的本质,因而成为自然界的本体。其次,这一学派坚持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为的是维护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因而显示出明显的认知主义倾向,即使提到实践,也着重强调实践对客观规律的依附性,这可以说是对近代认识论中心主义的延续。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恰在于把哲学从认识论推到实践论,或者说把哲学的功用由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只有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只有以实践为本体才能建立改造世界的新哲学。实践本体论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改造世界的新哲学的理论标志。最后,这一学派坚持自然界的本原性,坚持人的认识和实践对客观规律的依赖性,由此透出一层浓重的客体化色彩,客观规律成为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因而形成一个人学空场。然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实践本体论从人的实践本质规定出发,通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目的,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和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实践活动当然要尊重客观规律,然而对规律的客观性确认,已由此前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完成,它已在实践核心理论的统摄下化为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
历史唯物主义学派持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人的实践之社会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发现,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质,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在实践本体论看来,首先,这一学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限定在历史领域,这就限制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整体世界观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历史观,这种整体世界观的实质就是以实践的目光来看待包括自然界在内的整个世界。马克思哲学主张自然界和人的社会的统一,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因而它有自己的自然观,即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之“纯粹自然观”的“属人自然观”,它也关注自然界普遍的辩证运动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哲学意义。其次,这一学派认为,脱离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也是抽象的,只有社会生产关系的确认才是马克思哲学形成的标志,这实际上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把次一层次的东西当做了第一层次的东西。为了完成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哲学转变,马克思大树特树了实践的权威。他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实践,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实践,更把社会历史的本质当做实践,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但以与世界相互对象化的形式改变着世界,而且在这种改造活动中向着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正是在运用这一丰厚的实践理论来研究人类的实践历史时,从社会关系着手,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第二层次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看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最后,这一学派认为,实践的客观方面即实践的社会关系规定性比实践的主体方面即实践的革命性和批评性更重要,从而把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当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客体化的倾向。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以自然本体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客体化在客观世界即自然界方面,那么,这一学派则显露出以历史本体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客体化在社会生产关系或历史客观规律方面。
实践人道主义学派持的是(人的)理想本体论,价值批判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实践本体论看来,首先,这一学派置马克思将自己的新哲学称作“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明显事实而不顾,坚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形态。如果说马克思最初曾在对比的意义上运用过实践人道主义概念,而后来又弃之不用,改用实践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就要找出这一改变的原因何在。原来,这一改变出于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学说的不满,而基本上肯定了他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学说。因此,硬将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一种人道主义,是有违于马克思的文本原意的。其次,马克思哲学带有鲜明的人道主义意蕴,但这不是传统的抽象人道主义,而是建立在实践学说基础上的革命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有强烈的价值批判性,又有切实的具体实施途径。为何如此呢?它源于实践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实践作为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践作为手段,就是依照唯物史观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变革。没有后者,其价值批判性就是空悬的或道德义愤的,如果这样,它与传统的抽象人道主义就没有什么两样。最后,这一学派以(人的)理想为本体,这就割裂了马克思哲学之价值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根本特征。正如实践的目的性体现了实践的价值性一样,实践的手段性则体现了实践的科学性;如果说马克思哲学的第一层次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是重于高扬人的价值性,那么,马克思哲学的第二层次即唯物史观就着重于揭示人的活动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实践本体论才完整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科学性(或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标签:本体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实践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