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发展失衡现象与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现象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呈现明显扩张的同时,全球失衡也日益加剧,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全球失衡主要指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经常项目失衡,尤其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增加,发展中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积累大量经常项目顺差。此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出现失衡,导致国际资本逆向流动。
一、全球发展失衡主要表现
(一)经常项目失衡。经常项目失衡是全球发展失衡的主要表现。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则出现大量经常项目顺差。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在2005年达到805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4%。①IMF预测,2006年和2007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增加到8642亿美元和8994亿美元。在其他工业化国家中,日本经常项目顺差数额最大,2005年为1639亿美元,占GDP的3.6%;德国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为1148亿美元。上述两国的经常项目顺差额分别占到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20.4%和14.3%。2005年,情况发生新的变化,除德国外欧盟的经常项目逆差逐渐扩大,其中欧元区经常项目余额由上年的752亿美元锐减为25亿美元,2006年将转为逆差238亿美元,②原因主要是国际油价飙升,其趋势值得进一步关注。
国际贸易不平衡是造成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2005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7265亿美元,几乎等于其他国家贸易顺差的总和,也就是说,美国消费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商品。发展中亚洲在美国贸易逆差中占相当份额,但石油出口国增长迅速,从2003年起石油出口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超过亚洲发展中国家,其经常项目顺差增长80%,其中中东地区增长232%,是经常项目顺差增长最快的地区。表1列出几个主要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与顺差。
(二)储蓄率和投资率失衡。主要国家间投资率和储蓄率失衡也是经济失衡的重要方面。自2000年以来,一些工业化国家出现储蓄率持续下降和储蓄不足趋势,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呈现储蓄率上升趋势和储蓄过剩。据IMF统计,2005年发达国家的储蓄率为19.4%,投资率是20.9%,其中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3.6%;而亚洲国家中,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储蓄率达31.8%,投资率为25.7%,中东地区储蓄率高达39.7%。③鉴于美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其投资与储蓄间实际差额很大。在2003-2005年间,美国的储蓄率无大变化,而投资率却从18.5%上升到20%,表2列出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率和储蓄率情况。除日本和德国外,发达国家普遍出现投资率低于储蓄率的情况,尤其是欧元区12国,2005年投资率与储蓄率差额在几年中首次下降到零,由于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投资率上升,将整个欧元区投资率抬高,德国由于其经济停滞,储蓄率逐年升高,二者差距越来越大。石油价格攀升之后,石油出口国的储蓄率开始上升并超过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表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东地区的储蓄率在各国和地区中最高。在储蓄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东亚一向有储蓄的传统;石油出口国获得了大量石油美元后,并没有将其用于消费和进口商品,而是将收入转化为外汇储备,这些都导致石油出口国的储蓄率上升以及投资率下降。
表2 2005年主要国家/地区储蓄与投资占GDP比率单位:%
投资率与
储蓄率投资率
储备率之差
美国 13.6
20.0
-6.5
英国 14.2
16.8
-2.6
德国 21.3
17.24.1
法国 19.2
20.6
-1.3
意大利
19.4
20.9
-1.5
欧元区
20.9
20.90
日本 26.8
23.23.6
发展中亚洲
38.2
34.33.9
中东地区 39.7
22.0
17.7
石油出口国
37.2
21.7
15.5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y Outlook,April 2006,table 43,p.247.
(三)资本流动失衡。各国投资率和储蓄率差异造成了全球资本流动失衡。大量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美国,使美国资本项目出现大量顺差,是全球最大的投资接受国;德国、日本、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成为重要的资本流出国。资本流动的变化与传统模式不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虽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但同时也有大量资本流出。与此相比,美国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逆差则以惊人的速度同步上升,其结果是全球资本项目失衡呈现两个趋势:一是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向美国集中,而逆差国分布变得日益分散,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资本项目逆差国;二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出的资本开始快速增加,石油美元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源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资本项目的逆差达到1353亿美元;中东地区资本流出为1870亿美元,超过亚洲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动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增加外汇储备,这些地区同期外汇储备增长1066亿美元。如果把石油出口国作为一个整体,它们的资本流动更加巨大,而且增长迅速,2005年达3131亿美元。④石油出口国成为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全球发展失衡成因复杂
(一)石油美元加剧全球失衡。石油美元大量增加是全球失衡的重要因素。石油价格上升一方面减少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际收入,同时使石油出口国积累起大量石油美元。2004年之前,经常项目顺差最多的国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2005年,石油出口国超过亚洲国家,成为经常项目顺差最多的地区,石油美元成为全球经常项目失衡一个主要原因。石油出口国通过石油收益积累起大量经常项目余额和外汇储备,并使原本由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东亚地区持有的一部分经常项目顺差转移到石油出口国。2000年之后,石油出口国的顺差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方面。2003-2005年间,石油出口国经常项目增长率分别为71%、73%和84%,而同期亚洲国家经常项目增幅只有20%、9.7%和64%,增长绝对量更小于石油出口国。⑤从2002年到2005年,中东国家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了1880亿美元,⑥远远超过东亚国家的增幅,石油美元大大加剧了全球失衡,改变着全球外汇储备格局和国际资本流向。
自2003年以来,油价上涨带来的收入效应十分明显,大量贸易顺差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到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国收入显著增加。2003年和2004年石油的出口值年增长各为23%,但出口量年增长只有4.7%。⑦
从表3列出的几个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中,除挪威外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通过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并将石油美元投资于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1月到2005年9月底为止,石油出口国购买了美国长期债券1580亿美元,短期债券和银行债务持有额达到1130亿美元。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从2002年油价上涨以来,石油出口国用于进口的收入比1973年那次油价上涨后要少,而且这些国家从美国进口商品量相对从其他国家的进口量更少(见表4)。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时,石油出口国的消费大幅上升,但由于缺乏计划而浪费掉不少石油美元。因此,在本次石油美元收入增加情况下,石油出口国消费更加谨慎,很多国家选择将进口盈余转化为储备或支付债务,其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由此扩大全球失衡的规模。⑨
(二)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是导致全球失衡的根本原因。虽然目前全球失衡由于石油美元大量增加而表现得更为明显,但跨国公司的全球活动,即生产国际化才是导致全球失衡的关键因素。战后几十年中,技术进步非常迅速,交通和通讯成本急剧下降,各国经济壁垒大大降低,国际贸易、投资和劳动力全球流动更加自由。跨国公司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其生产,并通过内部贸易规避关税、降低成本。跨国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海外拥有资产也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02年美国有跨国公司2418家,在海外拥有子公司22644家,拥有海外资产62098亿美元,销售收入25486亿美元,海外子公司出口9189.79亿美元,海外利润达2048亿美元。⑩跨国公司拥有巨额财富和广泛分支,以致美国贸易逆差很大程度都是美国在海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对美国贸易所致。在目前的统计体系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出口,很多情况下被记录为中国的贸易出口,其国际收入则被纳入中国的贸易顺差。
994-2004年总体上的改革强度指数((三)宏观结构失衡。全球失衡实际上是世界经济宏观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因此,从深层原因分析,全球失衡事实上是结构性失衡,是各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表现。
1、全球失衡实际体现的是发展失衡。发达国家发展不均衡,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受益国,而德国和日本等国由于国内发展缓慢而使大量国内投资流向美国。据OECD统计,1995年至2004年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3.2%,相比之下德国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1%,日本为1.4%。(11)日本和德国则有大量剩余资金,体现在国际支付中即为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则资本不足,出现大量经常项目逆差。由此导致经济低增长的德国和日本的大量剩余资本流入美国,支持高增长的美国经济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和投资机会的不平衡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趋利行为导致了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资金流出。各国债券市场增长情况有力地说明了各工业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如何影响发达国家间资本流动。从1990年底到2004年底,标准普尔500种工业指数上升了 267%,同期德国DAX指数只上升了184%,法国CAC 40种指数上升154%,英国《金融时报》股票指数上升 100%,日本日经指数则下降54%。(12)
2、美国在经济科技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全球科技创新失衡使美国得以积累起巨额赤字而经济依然稳定。美国一向有重视研发的传统,2001年美国国内在研发上投资1820亿美元。(13)2002年,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研发投入为210亿美元,而同期日本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研发资金只有4156亿日元,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的1/5。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称,最近几年美国私有企业的研发开支80%以上是由跨国公司所为。(14)美国公司取得收益的能力不仅来源于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先进的金融工具,还来自于其商业创新。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巨大份额,美国得以保持其经济结构优势。其有形和无形资产给美国带来了巨额收入,例如知识产权收入、金融服务收入和流动性收入等等。
3、美元在世界储备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给美国带来巨大收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正式取代黄金成为世界各国央行的主要储备资产。美元本位制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铸币税收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通过印刷本国货币就可以获得实际资源的国家。美国每年要输出大量美元和美元资产,以满足各国中央银行对美元储备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资本项目必然会产生大量顺差。而资本项目顺差必定伴随着经常项目逆差,全世界支持美国消费。只要各国继续累积美元资产,美国就不可能停止其国际收支失衡。最近几年中,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1995年,全球59%的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这个比例在 1999年上升到71%,在2004年为66%。从绝对数量看,世界对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惊人。1995年,世界各国美元储备约为8850亿美元,200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2.6万亿美元。仅仅在2002年至2004年间,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就增长了1.3万亿美元。
(四)各国经济政策失衡。全球失衡是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衡,对各国来说,则表现为国内经济政策的失衡。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遵循的发展模式不同,其经济增长特征也不相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一向重视市场和消费,相对忽视储蓄,企业自由度较大,近几年由于经济形势良好,加上反恐需要,国内消费大量增加。日本和德国与美国不同,日本更加重视国家的作用,德国企业较前者有更大自由,但二者都非常重视储蓄,因此产生了大量企业和私人储蓄积累。日本和德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国内投资机会较少,在金融自由化环境下,美国良好的发展状况自然能够吸引来自这些国家的资金。
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一些国家/地区尤其是东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又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通过全球贸易和投资积累起大量经常项目顺差,企业和居民又注重储蓄,由此积累了大量剩余资金。石油出口国则从近几年油价持续上涨中获益甚多,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由此成为资本净流出国,但与金融市场发达的工业国不同,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流出更多的是政策导向,而非市场导向,它们将资金用于增加国家外汇储备。鉴于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各国政府常常深受投机者之害,因此防止金融市场动荡,已成为东亚地区积累外汇储备的最主要理由。1997年金融危机后,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了防止经济出现波动,或预防金融危机的冲击,将大量收入转化为储备。这些国家把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资金转化为外汇储备。由于美元是储备与结算货币,美元资产自然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大量资金也就从发展中国家向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逆向流动。
要改变目前这些失衡状态,必须调整世界经济结构。首先,要注意美元霸权这一因素。长期来看,美元在世界货币储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导致全球失衡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使在欧元出现以后,世界上也缺乏能够改变美元中心地位的货币。战后,美国经常项目失衡现象时常发生,之所以出现反复,就是由于诱发失衡的因素始终存在。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的输出,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尚处在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初级产品的出口。这种世界经济结构虽然不是造成全球失衡的直接原因,但发展中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得不到保证,世界经济也不能达到均衡发展,美国更难改变其贸易结构。第三,主要发达国家间经济增长不平衡。过去10余年,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滞后,美国与英国等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同步自然会影响全球失衡调整的有效进行。最后,要重视能源价格和矿产价格上升对世界失衡造成的巨大影响。能源价格上升使全球失衡变得更加复杂,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会始终徘徊在高位,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石油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如何在高油价下进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只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生产国际化将加剧,业务外包、研究国际化,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等,难免放大全球发展失衡表象,亦将使失衡现象趋于长期化与常态化。
注释:
①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2006,table 25.
②同上,表26。
③同注①,表43,第247页。
④IMF,World Economy Outlook,April 2006,table 33-34,p.229-234.
⑤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2006.
⑥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ccasional Paper NO.1,February 2006,p.6.
⑦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05.
⑧"Petrodollars and Global Imbalance",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Occasional Paper No.1,February 2006,p.5.
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2006,Chapter 2.
⑩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数据》(World Investment Directory)。
(11)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6,p.142.
(12)William R.Cline,The United States as a Debtor Natio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Chapter 2,p.38.
(13)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世界投资数据》(World Investment Directory)。
(14)同注①,第159页。
标签:经常项目论文; 投资率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储蓄率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顺差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外汇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