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台改革的新视野_戏剧论文

戏剧舞台改革的新视野_戏剧论文

戏剧舞台改革的新风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舞台论文,新风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夏秋之际,共和国50华诞的献礼性演出,在中央直属文艺院团的戏剧舞台上拉开了序幕:话剧《生死场》、《居里夫人》,歌剧《原野》,京剧《弹剑记》,儿童剧《马兰花》、《月光摇篮曲》及音乐舞蹈晚会等10余台剧(节)目,率先勾勒出当代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接下来,各地晋京献礼的近80台剧目竞相登场,一时间连台的好戏如京剧《骆驼祥子》,川剧《金子》,黄梅戏《徽州女人》,滇剧《瘦马御使》,话剧《天朝帝师八思巴》、《天命》,轻歌剧《玉鸟“兵站”》及舞蹈诗剧《精卫》等,又展现了百花齐放的舞台画廊。此间,同步进行的全军文艺汇演,更为当代的演出舞台添彩。

应该说,从中央、省市到军旅的艺术家们汇聚首都舞台,在如此集中的时间里上演“百戏”,既是为共和国盛典的庆贺,也是当代戏剧文化丰硕成果的一次展示。

其实,除了上述献礼性演出的“红火”状态,平常岁月里的各地演出舞台也同样“红火”得令人振奋:不同规格和档次的剧场,采用着不同的演出规则和样式,演出着为数众多的不同剧种剧目,接纳着不同层面的观众,形成着多元多姿的舞台景观,孕育着走向规范的戏剧市场。

这样一种戏剧现象,无论从哪个视角或层面,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以北京的演出舞台为坐标,足可俯视一下当代的戏剧态势。尽管首都的舞台及这个时期的演出自有它独特的因素,但同样也可以宏观地洞察未来戏剧的走向。通过对本次演出活动的接触和观察。可以作如下判断,我们的戏剧舞台已经受了艰辛徘徊的阵痛,疏理了自己的艺术精脉,正逐渐走向成熟。

展示了艺术家们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从宏观和整体来看,当代戏剧舞台洋溢着奋发向上的健康基调。尤其是近期初露端倪的献礼性演出剧目,充分营造出欢乐祥和色彩,生动地反映出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历史和现实,体现了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时代面貌,给人民群众以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这类剧目一直是在舞台上占有主导的优势。

近一年来,如话剧《洗礼》、《贺方军》和《浪淘碧海》,有反映抗洪救灾的,有表彰先进的,有反腐倡廉的,都是从不同的方位讴歌改革开放,颂扬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认为当代艺术家不能不关注当代潮流,不能不勇为时代的号手。尽管有些反映与时代同步的舞台作品还显得稚拙、毛糙,艺术分量还不够沉甸,但都足以表现出艺术家的良知、艺术与时代的责任感。我们的戏剧舞台上,还没有出现更多的“戏说”的演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说”无可厚非,而艺术家们的汗水只有更多的洒在现实生活的土地,紧扣时代的脉搏,艰辛耕耘,才可能出硕果。

艺术家的责任感还表现在对现实题材把握的深化上。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剧,无疑要准确地认识生活,把握表现生活的切入点。虽然各剧种剧目之间不存在更多可以类比的东西,但它们都在各自艺术视角的创造中做了深层的开掘。以吕剧《苦菜花》为例,尽管讲的是人们熟悉的故事,但在舞台上真诚真实地塑造的英雄人物的昂扬正气,同样激励起当代人情感的共鸣。如今,创作英模人物的戏已力求提高艺术品位及可视性,正在走上较为精致的艺术台阶。深圳舞台上的《贺方军》就有自己的艺术超越,是一个较好的例证。

近年也曾一度出现过对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的某种曲解。如《孔繁森》问世后,舞台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类似孔繁森式的人物。这些多为命题、应景或遵命之作,因属急就草成,艺术生命力必然短暂,有些演出被评上了奖便寿终正寝,其根本原因是违背艺术规律。这种舞台现象值得探究和吸取教训。

多元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形成

当代戏剧舞台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从心的透视和开掘到外观形式的多样和丰富,已有了全方位的展示。如歌剧《原野》已经过10余年的检验,它的成功就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作了歌剧化的提炼和强化,再一次给人以回肠荡气的审美激情。在催人泪下的尾声,仇虎悲怆地唱道:“金子,金子,有了你才有了我,生下孩子就有了我们,生下他,就是天,生下他,就是地!……”将艺术的力度推到了全剧的制高点。

在名目繁多的戏曲舞台上,表现的空间有了更大的拓展。黄梅戏《徽州女人》的人性关照更富有人文精神,越剧《荆钗记》将古老的南戏作了现代的开掘,滇剧《瘦马御使》弘扬的瘦马精神充满了当代意识,琼剧《苏东坡在海南》对苏氏忧国忧民高尚情操的讴歌等,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话剧舞台同样引人注目。拿中央实验话剧院今春以来演出的三台戏来说,就各具一格。充满记实色彩的《我认识的鬼子兵》,形象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历史和罪证,维妙维肖地勾画出当年鬼子兵的心态。《恋爱的犀牛》以荒诞的视角调侃身边的生活,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取自萧红同名小说的《生死场》,以沉重的舞台画面和老辣的笔调,又一次抨击了柔弱、愚昧、落后和荒蛮的“国民性”。这说明该院舞台拉开了它的创作空间,洋溢着活跃的创作态势。

戏曲的较高成功率历来在改编名著的舞台。名著可以给改编者浑厚的创造基础,然而要拿出自己的“这一个”,还必须要吃透原来的文本,化为自己舞台的食粮,而不是硬套生搬或随意发挥。近期改编成功的舞台,如京剧《骆驼祥子》、川剧《金子》、湖北花鼓《原野情仇》、曲剧《茶馆》等,都是在张扬原作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透视了祥子、虎妞、金子、仇虎、王利发等的精神世界。

在民族化的创作中寻求发展

戏剧舞台在不同的演出中,民族化的创作取得较大的进展。相对来说,传统戏曲本身就是民族艺术的结晶,要注入的是现代的营养。而新编剧目就必须接受民族化的挑战,既要革新,又要保留传统的意韵。以越剧《孔乙己》为例,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小寡妇、革命党人夏瑜、女戏子等重新塑造并编织成一部可视性的戏剧,无疑是一次勇敢的探索。特别是象征封建社会末世妇女悲惨命运的三个女人,舞台上通过她们同孔乙己的邂逅,拨动了孔乙己的心弦,丰富了他的动作,构架起新的人物关系,创造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创作者自己的艺术追求。

艺术家们已经愈来愈注重用当代的审美意识,去开拓新的创作思维模式,增添文化的魅力。这个命题在话剧《生死场》中获得了艺术的应验。《生死场》是近年不可多得的一次民族化的创造。舞台是空灵的,演出是散文化式地去透视浑厚的乡土和朴拙的民风,只求形似和传神,再加上可变和流畅的戏曲时空处理,使整个演出沉浸在写意性的民族艺术的传统风格中。正如编导者自己陈述的:“剧中的人们被‘生、老、病、死’的轮回驱使而麻木地生活着。现代社会带来的日趋成熟的自我价值观念,又被规范在某种社会需求中。本剧以萧红‘向着民众的愚昧而写作’之言为基础,警惕时代进步所常常忽略的自醒意识,呼唤民族脊梁的挺拔。”

倾斜于民族化地驾驭舞台,无疑更加适合我们的审美习惯。歌剧《原野》中的“洋为中用”,滇剧《瘦马御使》所展示的历史人物的传统格局,曲剧《茶馆》里借用民间艺术的手法,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民族艺术的精粹,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当代观赏价值。

前卫性实验受青年的喜爱

进入戏剧新时期以来,实验的前卫的舞台渐渐为剧坛所关注。它不仅活跃了舞台的创作空气,也使传统的戏剧观念得到有益的调整。近半年来演出的《恋爱的犀牛》、《谐语西厢》、《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都可视为实验性演出。我认为给予前卫戏剧一定的生存空间,它就可以谋求发展,甚至走向市场。一些前卫戏剧有其不成熟的一面,却得到青年观众的捧场。这个现实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年轻人要看非正规戏剧,我们的舞台应有所顾及。

不过,有些标榜与国际“接轨”的先锋派戏剧,却给中国观众带来迷惘。尤其是一些小剧场戏剧,过分地淡化戏剧的基本原则,如淡化情节、取消文本,有的单调得乏味,有的杂烩成一锅。戏剧舞台的随意性并不是违背基本创作定律,纯形式的舞台实验是不会有生命力的,而必须倾注实实在在的内容。

我觉得实验戏剧要考虑“实验”的分寸、“实验”的步子、“实验”的目标,不能为前卫而前卫。唯美化的戏剧毕竟很难生存。戏剧终究是大众文化,我们要考虑观赏者审美的承受能力,要考虑戏剧文化市场的拓展。希望实验戏剧既能成为艺术创新的尖兵,又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制作人戏剧的运作方式令人刮目

戏剧生存空间的扩展,敦促着戏剧文化加快脚步走向市场。近年来演出的《红色的天空》、《安妮日记》、《他和他的两个老婆》,都打破了以往一统天下的演出格局。较长时期内,戏剧的审美、娱乐功能被忽视,使我们的舞台缺乏市场意识,自我生存能力严重退化。我认为,戏剧新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重新认识戏剧本身也存在着商品属性。应运而生的以制作人为中心的运作方式,人员多属自由组合,经费自筹并独立核算,主要是商业化运作。因此制作人戏剧率先进入市场,也是为整个戏剧舞台的市场化作导向。

舞台的市场化,要创造的因素和条件诸多,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要强化舞台的可视性,较理想的境界就是寓教于乐,寓庄于谐,雅俗共赏,符合大众审美需求,能接纳更广泛的多层面的观众,取得更大的票房效益。以献礼演出中的豫剧《红果红了》为例,它的舞台融入了本土意识和现代意识,生动地反映了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和人性的张扬,撞击出一串串喜剧性的生活火花。几年来它已上演四百多场,正是走向了市场的结果。

——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经济投入。歌剧《苍原》曾开了一个较成功的先河,此后一些地方的舞台步其后尘,结果多不理想。可见,大制作未必都是经典,未必都能有大回报。相反,小制作未必成不了精品,未必没有市场。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大制作的投入已从盲目走向“因地制宜”,走向与市场接轨的思考。这是一种进步,是戏剧发展的阳关大道。

观赏性日益增强成为流行趋势

当代戏剧舞台的演出面貌越来越洒脱,越来越贴近观众。且不说音乐剧《四毛英雄传》、舞蹈诗剧《精卫》之类的喜剧性作品易受观众欢迎,就是在较正统的历史剧舞台上,也开始卸下了许多沉重的包袱,“精兵简政”地“轻装上阵”。这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的艺术。近期演出的《贞观盛事》、《骆驼祥子》、《金子》等正剧或悲剧的舞台,它们的观赏价值就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贞观盛事》挖掘艺术观赏价值的切入点就颇有代表性。该剧讲述唐代贞观年间,谏臣魏征以隋亡于奢靡为鉴,向唐太宗李世民力谏革除百官享乐之风,李世民毅然纳谏端正世风的故事,可谓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舞台气势恢宏,亦庄亦谐,再现了历史上明君贤臣共同励精图治,开创的一代盛世。演出很好地发挥了各个流派演员的风格和特长,并融入其他艺术手法,展现了京剧艺术深邃的魅力。剧中以最后释放三千宫女作为全局的高潮,皆大欢喜。这个切入点,使全剧的观赏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较长时期以来,戏剧舞台的观赏性被人为地忽视,使演出“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现实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非要让舞台承担,让艺术家找答案,确实勉为其难。好在这个习惯定势已受到抑制,为戏剧舞台进一步市场化排除了障碍。

总之,从戏剧舞台的整体而言,当代戏剧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已不落窠臼,呈现百花争艳的向荣景象。相信常青的戏剧之树拥抱21世纪的舞台时,将更加璀璨夺目。

标签:;  ;  ;  ;  ;  ;  ;  ;  ;  ;  ;  

戏剧舞台改革的新视野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