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论文_张杰

浅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论文_张杰

张杰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宏德小学校 四川省 南充市 637600

【摘要】语文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语文素养的获得来源于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特点,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来考虑教学方式。

【关键词】人文精神;实践性;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1-042-01

曾经较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学努力追求所谓的科学性,而又缺乏对科学性内涵的真正理解,于是,语文教学中,一些貌似“科学”而实际荒谬的做法应运而生,大行其道,语文教学在科学的幌子下干着反科学、伪科学的蠢事。譬如,用学数学的方法学习语言,语言的训练走着一条“知识——练习——技能”的道路;用肢解课文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用贴标签的方式标榜思想政治教育,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技能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如此等等,把语文中那特有的情感体验,审美态度、玩味品赏等特质丢失殆尽,语文课成为教学时间最长、教学效果最差、学生最不欢迎的课。笔者以为,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而其中歪曲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其实科学性的实质即尊重规律,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原则就应体现为尊重语文学科的特有规律,并按规律实施教学。

一、语文是极具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关注,重视语文材料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重视学生在对语文材料接触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追求那种师生之间物我两忘、“人”、“文”交融的境界。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绪体验,营造一个适合课文、适合学生的美的意境,让学生畅游其中,在对美的把握、玩味过程中愉快的学习语文。切忌那种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篇的琐碎分析和可以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做法,更不能搞那种切分知识、反复机械练习以期获得某种能力的所谓科学化训练。须知,当作语文的材料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体,学生个体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让这个两种生命体对接、碰撞、交融、渗透,在这种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陶冶道德情操,获取语文素养。如果将这种情感化的内核抛弃,无异于割断了语文的生命线。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建议:“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正是尊重语文学科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规律的体现。

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语文素养的获得来源于语文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第一,语言能力获取的途径是“积累——感悟——创造”式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掌握任何一门语言,必须以占有一定数量的规范性语言为前提,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授就可具有的,必须先占有大量的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有所感悟、有所领会,天长日久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如同养蚕一样,蚕只有在吞食大量桑叶之后,经过加工、提炼、升华,方能吐出丝。学生学语文,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推荐了古诗词背诵篇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这种做法看似笨拙,实则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相信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第二,构建“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拓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道优势就是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语文,现在重要的问题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给予学生走进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提供机会更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曾过于信奉精讲、讲精的教条,须知,“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要一反数理学科“举一反三”的模式,坚持“举三反一”的原则,这里的“三”是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一”是指学生通过“举三”而获取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特点,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来考虑教学方式。汉语极具音乐性,有四声平仄的变化,讲究对称排偶等等,汉语的音乐性强烈地体现在一些文学题材的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因此,汉语言教学应重视朗读、诵读,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去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出教师讲授所传达不出的神韵。

汉语词汇的意义具有意会性、模糊性,如“云海”、“送涛”、“蜂拥”、“风驰电掣”等等,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注重对语言的意会和感悟。

汉语表意具有含蓄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汉语表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模糊的准确”。因此,在语文学习中经常用到“体会”、“揣摩”等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把玩,领悟蕴涵在语言中“言外之意”、“旋外之音”、“味外之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应体现为:读语文学科、语文学习的规律的探索和遵循,而不是某些“科学化”模式所追求的“技术化”、“实用化”、和“理性主义”。只有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以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以语言立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才是真正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论文作者:张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论文_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