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整体提高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试论论文,民族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1)03-0049-08
经济全球化已经无法回避,并且已经明显对中国民族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压力。如何适应这种形势,系统地分析中国民族产业在相关各个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及其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整体提高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路,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着重就如何整体提高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谈点看法。
一、国家总体国际竞争力战略
当今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启动和活性因素、成长性激励因素、推动和发展的基础因素。中国在这三个大类因素中,已经具备了约60%的有利因素。启动和活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和社会价值观念及其推动发展的作用。成长性激励因素主要是指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国在这两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而且从发展来看,正在向更好的方面转化,即将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应看到,中国在推动和发展的基础因素方面,还处于国际竞争力的非常低的水平。然而,只要我们明确世界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和实质,那么,中国将用占据优势的启动和活性因素、成长性激励因素去带动和激励基础因素的发展和提高。
a.保持竞争优势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持续高增长、低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应该说我们保持这些优势因素是没有太大困难的。问题是要使这些优势因素带动相关竞争因素的积极发展。政府管理要在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的充分与有效性上做出贡献。实施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持续高增长和低劳动成本,必须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前者要以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为原则,后者要以市场价格为原则,消除人为的高速度和人为的压低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出发,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建立中国式的人口再生产发展模式。
b.扩大优势范围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整体,然而它却包括各类不同性质的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管理因素,体制、机制因素,市场经济环境因素,核心竞争力因素,动力因素,基础因素。中国在扩大优势范围的战略上,首先,要把现有优势因素转化为长期性优势因素,即消除短期的不稳定性。其次,是扩大软性因素的竞争优势,其中包括加强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再次,是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即加强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逐步加强竞争力的基础建设,加强基础设施,提高国民素质,为提高国家竞争实力服务。
c.奠定竞争实力
奠定竞争实力就是追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最根本的是增强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中国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逐步提高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企业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的实力。在产业关联方面,要确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追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建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科技推动方面,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本重组,开发资金渠道,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中国的增加值创造力水平。
d.带动整体提高
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强调竞争的系统整体功能。这在国际竞争力提高过程中更重要。对于中国跨世纪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通过高增长带动竞争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基础的加强,这其中关键是建立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关系。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经济深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市场配置与调节资源的高效功能,寻求稳定的核心竞争力基本关系的逐步形成。第二是利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促进科技竞争实力的不断发展。第三是启动人才工程,主体内容是还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以及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以真实市场水平,全面促进高级人力资本市场化发展,推动科技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提高,带动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第四是提高金融竞争力,促进整个社会有效资源的配置和效率提高。第五是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在现代观念下追求全国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带动不同水平的竞争和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a.根据产业特性来选择相应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系统分析的问题。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尽管我们在实践中可以考察一些比较共同的指标,如产业总规模以及本行业中主体企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各类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否合理,以及产业内的关联效应,但是,不同的产业确实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对于某些共同的评价指标也有不同的“偏好”和适用性。
以产业内的关联效应为例,有的产业客观上就要求成为一体化产业。这类产业存在着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足够多的相关产品链环,使得按照一体化经营所获得的收益,比按照其他的组合,如独立生产、分别制造、配套供给和专业化协作所获得的收益更大。比如说有色金属业的国际比较就需要重视产品系列化和产品延伸。该产业的产品系列化是紧密联系着深加工的,需要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方能达到。为此,国外大企业把产品系列化纳入发展方针。具有产品系列化结构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占该产业的企业总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水平。各国这项指标为:美国27%,日本10%,德国21%,加拿大14%,澳大利亚5%。产品延伸,具体分为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纵向延伸是选采业向冶炼业延伸,向加工业延伸,向最终产品生产延伸。横向延伸是一种金属产品向另一种或多种产品延伸,比如从冶炼产品向化工、电子、建材或其他可延伸的相关领域延伸。在国外有色金属企业中,属产品延伸型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美国46%,日本53%,加拿大62%,德国58%,澳大利亚70%。产品延伸除了表明深加工外,还体现了一业为主、多品种经营的经营方式,尽管这些内容未必适合其他产业。但在衡量有色金属业的竞争力时就很重要。
b.适当区分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水平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分析,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必须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使生产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结构及其变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必须进行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势。那些技术含量高、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汽车工业、信息产业就需要获得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不长的过渡期内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迎接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
从中国目前的制造业情况来看,呈现以下趋势:竞争力比较强的仍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和服装;中国在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中国的某些机械产品,如摩托车和收音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位居前列,具有比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大部分工业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态势,大大优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要作不同的分析。
c.合理实施差别性产业政策
实施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培育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此需要进一步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领会本国的产业政策,通过差别性产业政策的实施,优化产业内的资源配置。一是针对产品进行品种调整,努力优化产品组合,扩大有前景的部分产品生产,削减不具备必要的全球竞争力、不能达到利润增长的产品生产。但是这种调整是要作为对国际竞争的市场反应来操作的。二是针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有的需要从经济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持,“扶上马,送一程”,再推向市场竞争。有的不用扶持,只需要给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扫除外部的非经济障碍。有的直接限制其发展,免得浪费经济资源,或引发不正当竞争。
d.努力提高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型装备是大容量技术的生产资料,是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的结合。这类生产的竞争力关系到许多行业的竞争力。中国国产大型装备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国际招标中缺乏竞争力。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一方面要在该部门努力进行技术开发,对此可实施多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或零部件自己开发,整机在国外,或整机自己生产,广泛选择国外先进的零部件;另一方面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其先进的设备生产,并努力使其国产化,把国产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在国产化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把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与生产项目当中体现的先进技术尽量吸收、消化,自己能够生产出来,从而追赶国际技术先进水平;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要让一项项生产走向世界,通过专业化协作的国际分工来紧跟国际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只有这样的国产化与国际化交叉进行,才能改变我们在装备工业方面的落后局面,提高大型装备的技术水平。
e.积极推进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对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回避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一国某一产业有多少重要的企业能在国外进行投资经营,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如何,是衡量一国该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引进外资来提高本国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已经为多数人所认识,而通过跨国经营来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没有为人们充分认识。当前发达国家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不仅以此来重组一般的经济资源:劳动力、机器设备、土地、原料、以便开拓更多的市场,更高程度地增殖资本,而且以此来培育核心资源,扩大自己对科技生产力的掌握。它们运用跨国经营来实现技术创新,不是光靠国内公司自己增强研究开发,还开展国际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或与国外一流的高技术企业建立竞争与合作关系,创办海外科技创新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科技企业组成研究与开发联盟,等等。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一直致力于将生产厂家与全球联网,近十多年来又纷纷到海外投资建立研究开发基地,这对提高竞争力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有资料表明,目前各国引进外资与海外投资的比例大体上为1∶1.7,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中国仅为1∶0.05。不通过跨国经营来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必将严重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企业国际竞争力战略
a.自觉融入国际竞争体系
众所周知,中国即将加入WTO。其实,中国加入WTO也只是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个步骤,因此,对中国民族企业来说,其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国际竞争的视角。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背景下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观念基础。
由于中国已经成为各国企业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因而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场所不仅仅是国际市场,而且在国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从企业经营观念的重新塑造来看,不应该把外国投资和商品的进入看作是绝对的损害,而恰恰是中国企业经历风雨的机会。
当然,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是真正成功的表现。因此,中国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是真正长大和成熟的表现。目前中国除了外贸企业和一些大型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在国外设有办事处以及分支机构这些较低层次的跨国经营方式外,整体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往往视跨国经营为危途,在企业的发展和规划中经常忽视,认为是未来的事,是力所不能及的目标。这种观念需要更新。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国际上成功的跨国公司总是由小变大,在其规模扩张过程中总要作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思考。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尽管处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初级阶段,但这种全球战略思考并不是可有可无,因为这是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企业上下凝聚力所在,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
b.规范现代企业制度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提高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所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落实企业的法人资本所有权,并为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形成创造条件。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基础。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拥有法人资本所有权,企业法人资本出资者多元化和分散化,打破了资源部门配置或地区配置的界限,清除了地区保护、条块分割的口实,有利于中央政府宏观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法人资本所有权,意味着该资本与出资者其他资本的分离,对于作为出资者的国家而言,避免了国家对国有资本所承担的无限责任。同时企业法人资本的独立性,决定了它在经营上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与责任,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打消了政府想给企业自主权而又不敢给的后顾之忧,企业也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有竞争压力与竞争动力。
还应当看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资本经营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中国经营者阶层的形成创造环境,为职业企业家队伍的脱颖而出提供机制保障。委托代理关系是在出资者的所有权与资本经营者的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依托企业法人资本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来运作的。在法人资本管理结构中,企业经理由股东(出资者)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聘用懂经营管理的经营人士担任,出资者与经营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契约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利益和制裁。其优势在于经营者的命运直接与其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营得当,出资者资产得以保值、增值,经营者也得到相应回报。经营失策,出资者资产贬值。甚至企业破产,承担有限责任,经营者也“下台”或屈尊低就或受到处罚。在这种高收益、高风险经营的情况下,经营者被置于尽心尽职而后生的境地,定能塑造出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企业家队伍。
c.实施错位竞争
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差异性,产品有不同技术层次的差异,同种产品也有质量、价格、档次、花色品种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国际国内市场地域广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这些都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市场空间。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企业竞争力还相当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民族企业可以考虑实施错位竞争战略,以开拓市场空间,培育和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础。
具体来讲,中国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可供选择的错位竞争策略主要有:(1)产品差异化策略。当一个市场中的主导者强大到难以发起正面攻击时,以产品的差异化来找到自己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失为一个低成本的方法。这种差异的机会在一个产业的发展中比比皆是:可以是价格的差异、性能的差异、渠道的差异、品牌的差异等等。寻求产品差异,产质上就是为自己创造市场,而不是等待市场机会的出现。这一点对我们现阶段的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这方面,内地的企业家应该向香港的纺织大王唐翔千学习。内地的纺织企业许多都在亏损中过日子,大家都叫市场难做,但唐翔千在内地所投资的企业却个个赢利,很简单,他们并不生产大路货,他们生产的是独具特色的产品。因此,无论是从单个企业的效益还是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出在供给环节,而不是消费环节,产品的花色品种还远远未能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海尔集团所生产的可洗地瓜的洗衣机可以说是一个创举。虽然这种洗衣机的市场很小,但这说明了这个企业已有了这么一种强烈的要做到“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意识。无论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还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产品差异化策略都是“弱者”相对有效的一种竞争策略。(2)“小市场、大巨人”策略。企业放弃全行业的全面出击,而选择某一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市场或某一地区市场作为主攻方向,或在产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搭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便车,进入国内市场竞争乃至跨国经营的快速道。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有这方面的成功尝试。万向集团的支柱产品是与卡车和大客车相配套的十字轴万向节,1996年国内对此产品的需求量为2000万套,国内容量不超过6亿元人民币,但万向集团在该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加上国际市场的相关和不相关产业,当年做成了12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3)市场置换策略。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而民族企业实力有限,不足以全面抗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有选择的适度放弃一部分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市场,转而经营和占领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农村市场,以此作为培育和增强竞争力并在时机适当时候反击外资企业的基础和依托。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梯度转移,一般先进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这种格局对中国的企业进入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市场十分有利,其实随着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以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中国企业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率先进入,站稳脚跟,就可取得先发制人的效应。
d.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20世纪90年代,大型跨国公司间的收购、兼并活动把新世纪的竞争格局定位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基础上。为此,集中力量,组建国际大型企业集团已迫在眉睫。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组织基础。经济学家已有的研究表明,一国的某项产品贸易若属于大国模型(big economy),也必须保留必要的企业经营规模,减少面对外国主顾的竞争伙伴数量。
鉴于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相对市场占有率,所以无论从世界经济全球化,还是从国内经济国际化角度看,政府都应推动、鼓励企业横向兼并与收购。横向并购是生产相同产品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可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集中度,解决中国布局散、规模小、企业有品牌、有效益无规模的问题,克服行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与市场扩大缓慢的矛盾,从而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与方向的企业,增强竞争力。横向并购符合当前世界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态势,利于企业发展核心业务,实现技术上互补,是获得本行业科学技术的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鼓励创建大公司的同时,政府也应扶持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国外的中小企业对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国际市场十分有益,原因在于它们虽然在过度竞争的环境中面临困难,却是技术与装备上乘,为大公司配套生产的厂商。通过并购,能拓展经营领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了解目标企业国家情况,为以后发展打下基础。
e.强化核心竞争力,走出多元化经营误区
规模经济效益的存在,以及国际竞争的压力,要求中国的企业在联合、并购的基础上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企业间的联合或并购,既可以是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的横向并购,也可以是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导向的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从中国企业的实际出发,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应主要采取横向并购的方式,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基础。
在中国,多元化经营在大型企业集团中有一定的市场,但也有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巨人集团的倒台,主要原因是其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给中国的企业集团敲起了警钟。家电业的龙头企业——海尔集团对多元化经营的看法代表了中国企业对多元化经营的理性思考。海尔认为,中国企业要向世界级企业靠拢不能不搞多元化经营,但把多元化经营看作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边赔了那边补,其出发点是错误的。海尔集团总有一天要进入多元化经营状态,但要保持两个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强,在此前提下用资本运营筹集来的资金发展其他行业;二是不讲东方不亮西方亮,进入一个行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就一定要成为行业的前三名,与其搞一大批中等规模的企业,不如搞三四家最大的。当然,不可否认,随着民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要走向跨国经营,多元化经营必须提上议事日程,怎么搞需要仔细探索。
在我们看来,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强者的行为。虽说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的风险,使得鸡蛋不会都打烂在一个篮子里,但同时这也会分散企业的资源能力,特别是当业务不相干时尤为如此。所以在最近一期的世界性兼并浪潮中,各大企业都纷纷剥离非核心业务,所施行的是集中式的兼并。这样,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民族企业实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应主要采取横向并购的形式,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避免陷入多元化经营的误区。
f.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制高点,研究和开发又是技术创新的源头,而要进行研发,又必须有一定的投入。因此,我们应当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基础。
鉴于中国宏观上和微观上的研发投入都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值,既要求政府研发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也要求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和企业的研发投入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研发投入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可以考虑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设立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人们在探讨硅谷成功的秘诀时,认为风险投资公司至关重要。美国60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大约一半在硅谷;据统计,在过去4年中,风险资本家把大约55亿美元投入硅谷技术开发,占美国全部信息技术投资的37%。在中国发展风险投资,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保证风险资金的筹集和投放;可以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使风险投资在具体操作时有章可循,减少盲目性,增强可信度与安全感;可以对研发投入中的高技术经济风险予以保险,建立风险投资与风险贷款的保障组织和金融机制。
在增加研发投入,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当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注重在整体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众所周知,中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中的杂项制品和纺织品的相对优势源于劳动力成本低下,按产品所含要素成分划分,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但是目前发达国家在占领高科技产品制高点的同时,还积极吸纳高科技成果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试图以生产过程自动化降低单位产品的工资含量,提高竞争力。这毫无疑义地将产品未来的竞争力优势定位到知识与科技含量之上。所以,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是各行业的基础性工作,无所谓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夕阳工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朝阳工业之分。无论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行业,只要其产品与高新技术结合,都会成为有竞争力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更应着眼于我们已有相当优势的行业与部门。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一定要有前瞻性,而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技术进步的短视行为很常见。如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中,引进多,消化、吸收、创新少;在引进中,“硬件”(成套设备等)所占比重大,“软件”(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比重小。1993年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所占比重高达83.67%,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服务3项仅占8.9%。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硬件”引进后产品技术水平短期内较快的提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迎合了企业急功近利的心理,结果造成中国技术进步缺乏“造血”机能,只能靠不断地“输血”为继。所以,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促进企业进步,都应该以超前的眼光,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
g.培育适应国际竞争的企业家群体
企业家,特别是能够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的短缺,是制约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许多方面的资料都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国际评价比较低,这说明在中国培育企业家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因此,我们应当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切断政府官员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直通车”。建立企业家市场,在市场竞争中选聘企业家,并依靠合理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企业家的行为,发挥其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中国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力基础。
收稿日期2001-02-18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跨国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多元化经营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