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学与文化:历史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第二届历史哲学年会综述_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史学与文化:历史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第二届历史哲学年会综述_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史学与文化:跨学科的历史哲学研究——第二届历史哲学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历史论文,史学论文,第二届论文,年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7)10-0190-03

2007年8月15~17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历史哲学年会”暨“哲学、史学与文化:跨学科的历史哲学研究”研讨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一、历史哲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

近年来历史哲学作为我国新发展起来的学术研究方向,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国内学者对于这一新的学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化,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历史哲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针对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树人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通过对历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历史研究中重视史料与发挥合理想像,以及历史著述之有限性和不可避免之当代性的探讨,指出完全恢复历史本来面貌,不仅不可能,而且只是一种幼稚幻想。同时在探讨历史理性与历史规律的联系时,他指出虽然不能如后现代思想家那样把历史断裂绝对化,但也不能把历史连续性和规律性绝对化;通史研究必须建立在专史与微观史研究基础上,而中国专史与微观史研究恰恰比较薄弱。对于历史理解与历史意识之间的关联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已经绵延了数千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历史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人对于自身的本性、命运和使命的认识。换言之,“我们研究历史乃是为了获得自我认识”。而对于自身的认识在历史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别,甚至是尖锐的对立,这些差别和对立随着现代性的深入而越来越鲜明。由于现代人将自我理解建立在与前人不同的基础之上,现代人的历史意识也因之焕然一新,并从而面临着新的质询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武汉大学哲学系陈立新教授对于历史意识的概念性问题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通过对当下文化时尚中把历史意识下降为近代哲学意识的“内在性”以及对历史研究中的“客观性”迷失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尽管历史意识被频繁的使用,而且被称为学术研究的共识,但它却只是被当作标识思想姿态的知识记忆或诠释策略,而没有成为人筹划生存所固有的基本素养。进而陈立新教授从存在论的高度厘清了历史意识的存在性质,揭示了历史意识在当代人实际生存中出场的必然性及其对于当今学术研究的基本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张文杰研究员则针对当下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以历史的角度对文明与野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当下文化状态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长林研究员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纪录的完整以及历史哲学思想的丰富等方面阐释了研究中国历史哲学、提倡多元历史哲学的重要意义。而对于中国古代有无进化论的这一争论性的问题,河北社会科学院的王永祥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为基础,对中国古代的历史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中国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就已经有了进化论的思想。从孔子到董仲舒、王安石,再到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其思想中都含有进化论的思想。所以武断的否定达尔文之前的进化历史观是错误的。

二、西方历史哲学研究

复旦大学历史系陈新教授则对欧洲18-19世纪的历史化潮流提出了课题性的探讨。他认为人们通常以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历史化过程是对历史的重视,是西方历史学职业化的过程,但实际上它还是哲学史学化的过程。所以从启蒙时代到20世纪初,欧洲人世界观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它的历史化,而这种历史化的趋向中包含着对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思考、对文化的特殊性与文化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文化的独特性与普遍性的思考、对历史情境和历史意义获取方式的思考。清华大学历史系彭刚教授则从历史哲学的一些个案观点出发,对西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进行了评判。他认为西方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把历史作为整个文本来看待,采取了认知、伦理、审美等多层次的反思方式,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尽管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它出现了很多值得重视的变化,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学研究的常识和实践出发来了解经过了各种理论包装的基本的理论内涵。厦门大学的周建漳教授则以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为样本探讨了在历史意义的问题上西方历史神学与历史形而上学之间的思想关联。周建漳教授认为西方历史神学中所蕴含的普遍史观念和目的论视角,为思辨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意义的言说准备了基本的思想条件。然而在上帝缺位的情况下历史的总体意义无以成立,不过在康德所谓规范性层面上,关于此一意义的思辨拟构在历史认识乃至人类历史实践方面不无意义,关键是我们不要将它当做神意或绝对精神之类的超验存在。黑龙江大学哲学系郭艳君副教授则具体研究了西方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的历史揭示模式问题。郭艳君副教授从文化的角度对海登·怀特的以诗性预构为核心建构的历史解释模式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和评价。她认为怀特的这种历史解释模式揭示了历史解释中的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对于历史解释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实现了西方历史哲学的文化转向。同样以具体人物为出发点的还有安徽医科大学的王利红副教授。她通过对赫尔德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的阐述,指出赫尔德在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浪漫主义史学的新原则。而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的金延教授则是从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角度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行了论述,认为黑格尔对于历史本质的全部理解就表现在其命题:“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之中。所以从人的自由的实现程度和人对自身自由本性的理解的进步这一角度来理解历史的本性,是黑格尔留给当代的重要思想遗产。复旦大学的赖国栋博士以利科的历史哲学观点为例,阐述了在“语言学转向”过程中“记忆”在人类日常生活及文化创造中所占据的越来越显著的位置。而且认为利科探讨“记忆”问题也再次把档案的重要性提上了议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岳秀坤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布莱德雷的《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作了述评。

三、对俄罗斯历史哲学的研究

这次历史哲学年会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与会者对于俄罗斯历史哲学的关注。首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研究员对于俄罗斯的历史哲学为什么应该得到重视做了重要的发言。他认为,中国从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慢慢过渡到历史哲学的,没有出现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这是一个合理的历史性过程。但是在俄国却不同。俄国历史哲学经过了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研究历史哲学的那些学者或被迫出走或死亡或被镇压,进而对历史哲学的研究被中断。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代替了历史哲学的位置,认为这是唯一能揭示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科学理论。第二次转折是在苏联解体以后。从此所有的人又放弃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又回复到了历史哲学的研究,认为这才能说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的历史和将来。而这两个转折却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道路。那么令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俄罗斯人坚持了七十多年的、原认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现在却放弃了?而现在在分析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时候却不能为自己的社会进行合理的定位,也弄不清自己处在社会发展的什么阶段上,是什么性质的社会。所以在俄国历史哲学是否会真正地取代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否还能继续存在下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下去,这些都是至今学界没有弄清而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历史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之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徐风林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系的陈树林教授、黑龙江大学哲学系的周来顺博士分别从具体的人物入手对俄罗斯的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阐述。

徐凤林教授认为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在最深层次上反映着这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特性,而俄罗斯哲学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于世界哲学,充分显示出了其理性思维、人中心论、道德主义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十九世纪俄国哲学家费奥多罗夫的历史哲学中又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费奥多罗夫从“最高道德主义”的观点出发,视死亡为最大的恶,以不死为目标,进而把历史过程看作是人类通过努力来战胜死亡和复活祖先的伟大事业。陈树林教授则是从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入手,认为俄国的历史哲学真正系统化是在历史科学积累了大量具体历史材料之后,在批判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系统的哲学理论之后开始的。而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在对西方哲学和本民族的哲学做了系统化的批判和总结之后,创建了包括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等多个层面的系统的历史哲学,试图揭示历史过程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联,进而揭示人类世界发展的一般基础和意义。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人及其精神发展的深刻反思。因此梳理和发掘其历史哲学思想对于了解俄国历史哲学的理论范式和主题具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周来顺博士则在别尔加耶夫的末世论的视域下对其历史哲学进行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别尔加耶夫对历史哲学的理解实际上是与其客体化的时间的理论密切相关的。

四、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在历史哲学的各流派及各研究方向中,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所以与会者也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进行了细致而深入地探讨。

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就针对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与西方文化进化论的关系问题,从文化进化论的发展过程入手,详细而深入地分析了文化进化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内涵,严格区分了“进步”与“进化”的区别。他认为尽管二者有相同的词源,但是在达尔文进化论之后,“进化”与“进步”就已凸显出不同;前者具有严重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内容,而后者则包含着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维度。虽然新文化进化论者竭力把马克思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就是文化进化主义。相反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包含着“完整人”的理想和深刻的人道主义观念的文化进步论,是一种历史进步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隽鸿飞教授则具体地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理论中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马克思对于时间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对实践、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之中。所以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历史不过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而时间就内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所以时间不是在历史之外的存在,而是内在于历史中,根源于人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历史的时间性和时间的历史性是统一的,而这个统一点就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而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俊文副教授则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入手,阐释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她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虽然继承了康德的“自然意图”思想,但是其历史哲学却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其理性狡计是一个实体性原则,历史发展的结果实际上表现为历史和人的分离。马克思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前提和基本原则出发,把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从黑格尔的所谓世界精神替代为社会中进行物质性生产的阶级,替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从而超越了康德黑格尔以来的历史哲学。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侯一夫博士则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对德国古典历史哲学进行了梳理和评价。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东启教授则从历史的角度对“革命”一词的起源、概念及其本真内涵的系统阐释,揭示了观念创新引导下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在科学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黑龙江大学哲学系的赵海峰副教授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革命”观念进行了思考。他通过对革命观念的演变与内涵的详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中国传统革命观中的误区:道德历史观和天命变革的无标准性,进而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思考。黑龙江大学历史系郭渊博士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理论,具体分析和阐述了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内涵,研究了高句丽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历史作用。

会议最后,《哲学研究》杂志社的鉴传金编审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他认为这次大会开的总体上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在选题方面。他说这次大会可以促进以下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问题。这个问题曾在历史研究者中提出过强烈的意见,虽然后来不了了之,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二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历史的变迁问题、人的问题以及人的情感等问题研究的较少。近年来马克思哲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有些偏重于宏大叙事,而对细节问题则不够重视。所以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则有可能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补足。另外他还对当下学术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像读书深度不够、引用的文本孤立以及对新理论的追捧和对老问题的遗弃等问题进行了批判。

[收稿日期]2007-08-20

标签:;  ;  ;  ;  ;  ;  ;  

哲学、史学与文化:历史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第二届历史哲学年会综述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