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新课程论文,实施过程论文,关系论文,中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件编号:1003-7586(2007)12-0012-02
2006年秋季,安徽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的实施,带给了教师们新的课程理念,提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但也带给教师们许多困惑和与传统教学思维的碰撞。在这一年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就高中生物教学,笔者认为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它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面对新课程,教师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可以滥用探究性学习,也决不能全盘否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本质意义不能深刻领会,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好像没有探究活动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既不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探究内容,也不考虑是否有探究的必要。结果,学生跟着忙乎了半天,到最后连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探究出了什么。其实,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且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探究性学习对所有学生都有效。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片面地强调探究性学习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教学时间紧张,教师该讲的少讲或不讲以至于教学中充满了活动的组织和过程的体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升华学生的体验,构建科学的概念。所以,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否定其他学习方式,而是主张采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继承以往教学中许多成功的经验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关系
相对于旧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编写框架上都有较大的改动,由原来的章节教学改为模块教学。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新教材的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结构和教学中“度”的把握上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
以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细胞膜”的教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是:在第三章第一节设置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简要介绍细胞膜的生物组成和功能,并设置了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关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则安排在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第三节“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对于旧教材,新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有了较大调整。从笔者所获得的反馈意见来看,不少教师不满意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将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重组,合二为一,将新教材“还原”为旧教材的编排顺序。再如有关细胞器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对此要求为“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只是相当于原教学大纲中的“了解”水平,属较低层次的要求,因此新教材中只是提供几种细胞器的图片,简要介绍其功能特点,寥寥数语,笔墨不多。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准确把握课标要求,主动地把内容还原为旧教材中的讲述,增加了大量额外知识,如中心体的结构特点、溶酶体的功能、各种细胞器有无膜的比较等,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导致了教学课时的紧张。
从上述情况来看,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由于受旧教材教学的影响,观念上还未完全转变过来,不能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在教学时出现偏差甚至混乱。虽然我们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师的教学设想若与教材的编写越相左,带给教学的冲击就越大,最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应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应了解教材编写的特点(体系、方法等),理解编者的意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编者的意图、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确定教学策略。但任何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注意满足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3平时教学与高考的关系
面对高中新课程的高考改革是全社会关心的话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过去,我们的高中教学习惯于跟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走。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在我省高考方案暂未出台之前,有的教师无所适从,有的持等待观望态度,走一步看一步。表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或暂还不能完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或受原有教学思想的影响,或出于对高考命题的担忧,担心高考命题者对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不到位而使命题出现偏差等,在这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内容过分讲多、讲深、讲透的现象依然充斥着新课程的课堂。
毋庸讳言,每个教师都关注高考,注重高考的导向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高考的依据是“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坚持以“标准”为标准,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建构和核心知识的学习,科学地组织好学生活动和探究性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经常性地开展好教学评价,重视平时的练习和测评及师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扎实地搞好每一节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新课程的实施,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了解、认识并熟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彷徨和不适应,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走弯路,以上关系若能正确处理,必将有助于高中生物课改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