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美篇”制作将学生的生活和写作有效结合论文_马雪寒

如何通过“美篇”制作将学生的生活和写作有效结合论文_马雪寒

马雪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三中

【摘要】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美篇”的制作不仅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习作结合起来,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收获,习作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也会也来越强,写作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美篇”的制作让学生不仅能享受到自己创作的喜悦,更能让学生不再将习作和生活割裂开。

【关键词】“美篇”制作 写作兴趣 结合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081-01

一:走进生活习作处处是素材

从学生初次碰触习作的时候,我们就在引导学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要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可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习作中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很多学生依赖范文,甚至编作文,因此,很多学生的习作并不是在写自己生活中经历,也不是在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习作,如果习作既脱离生活又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那么习作的内容一定也是没有生命力,更不用谈写出真情实感了。正如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认为:“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挤出来的。”因此,习作一定要在和生活结合的基础上自然流露。

因此,基于以上问题我想利用“美篇”制作培养学生将习作和生活有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写作要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基于这一点,我让学生通过下载“美篇”软件进行图文结合的制作,让学生对身边的点点滴滴进行观察,去收集信息,捕捉细节,整理内容,通过“美篇”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图文结合的呈现,让学生明白习作的灵感和素材一定来源于生活,也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其实并不难,从而和习作慢慢缩小距离,产生浓厚的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在学生的美篇制作中不难发现,学生的习作已经能结合生活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记得有一次,暴雪突然降临的时候,学生就情不自禁的拍下下雪的场景以及扫雪的画面,并主动写下美文。例如:在校园的生活中,学生会抓住不同的活动去写,“一次运动会”“一节有趣的科学课”学生都能把所见所闻记录下通过制作“美篇”然后分享。例如:创新的手工,学生会把手工制作的过程细心的记录下来通过“美篇”制作分享,这样不仅自己感受到了制作的快乐,还能把制作的过程记录下来并通过制作“美篇”分享给别人,整个习作的过程也是自愿的,乐在其中的。

因此,不难看出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素材,通过美篇制作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也让学生不再畏惧习作。

二:观察生活习作时时是兴趣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通过“美篇”软件,让学生在生活中细心的观察用相机拍下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生活瞬间,如果没有及时拍下也可以通过画的形式画出来,然后上传到“美篇”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当学生知道了习作应来源于生活,学生就会对周围的事物有兴趣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记得,在一次美篇制作中一位学生看到了书桌前的“闹钟”便有所发现,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不停前进》

“这是一个狭窄的赛场,

这儿有三位最优秀的选手,

秒,分,时,

他们不知比过多少次,

时针的金牌最多,

身上已挂满金牌,

身子越来越沉

分钟背了个背包

装了点鲜花

脚步有点沉重

秒针不爱荣誉

只想

前进,前进,在前进

达到最高的目标

秒针跑一圈

拉分针一把

分针跑一圈

抱时针一步

他们永远在赛场中

不停地前进

还有一位同学是到了深夜才开始写,这个孩子也并没有太晚而应付,而是发现了秋夜的美写下了题目叫《秋夜》的美文,文章更是字字句句深入人心,

《秋夜》

望着窗外墨黑中带着霓虹的秋夜,

心中感到无比的忧伤和寂寞。

虽然有家人陪,

但也逃不过黑暗的笼罩。

看着秋夜,

再看看爸妈,

突然发现爸妈苍老了许多。

夜空虽然黑但它又是希望,

因为有暗才有光。

其实,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愿意将自己的分享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基于《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不难看出习作对于写作过程的重视,因此,要让学生从想写到会写,并不能单纯的依赖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去教,因为老师在教授中面对的是知识储备量不同,认知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的孩子,因此,学生的习作很难在课堂中有更多时间去提高,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制作“美篇”的形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捕捉素材,更加多元的,多角度的去尝试,让学生能主动的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积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针对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三:分享生活习作天天都快乐

“美篇”的制作让学生不仅能享受到自己创作的喜悦,更能让学生不再将作文和生活割裂开。去整理,每个孩子观察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在习作实践中很自然的提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习作的乐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受益者,通过现在使用率,传播率很高的“美篇”软件,学生一周进行一次制作,学生在这一周的时间里用相机或者用画笔去捕捉生活“健康”“积极”“向上”的点点滴滴,然后进行“美篇”创作,创作之后分享在自己朋友圈,分享在班级群里,再通过家长,老师们进行分享,接受更多人的评论里,并且在评论里去发现问题,例如:错字,错句……。这样一来“美篇”制作也正好和《课标》中“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一目标相吻合。学生还将平日里自己喜欢的美篇出版成美篇书,这样书可以与更多人分享,并能得到更多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以来兴趣不仅带动了,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习作的能力也在他人的指导中潜移默化提高了,美篇的分享不仅让学生乐于习作,也对学生的习作有推动作用。

因此,利用“美篇”的制作不仅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习作结合起来,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收获,习作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也会也来越强,写作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让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有生命力,有温度的。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9倪文锦

[3]教学月刊[J]

[4]小学语文教学[J]

[5]小学教学[J]

[6]语文教学通讯[J]

论文作者:马雪寒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如何通过“美篇”制作将学生的生活和写作有效结合论文_马雪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