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急救中的临床运用疗效与护理。方法 将9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给予观察组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开放性气管切开术,同时给予两组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相关手术指标及伤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及有效护理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急救中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神经外科重症急救;护理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1]。临床中通常将气管切开术用于此症患者的急救,而经皮气管切开术应用较为广泛[2]。本次研究在我院收治的9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进行,部分给予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2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中男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23:23,年龄在35~76岁之间,平均年龄(55.23±1.42)岁;其中有20例脑出血,肺部感染合并重症肺炎26例。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22:24,年龄在36~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26±1.36)岁;其中有18例脑出血,28例肺部感染合并重症肺炎。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做好设备及消毒等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巾。局部麻醉后沿颈前正中线直切开皮肤,接着分离气管前组织以确定气管,于第2~4气管环处切开气管后插入气管套管,吸净分泌物并检查有无出血后缝合切口,并将气管套管牢系于患者颈部。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治疗:术前准备、患者体位、皮肤消毒及铺巾等步骤与对照组相同,采用的气管穿刺针及穿刺孔扩张器套件为英国Smiths公司生产。准备好气管切开托盘及插管设备后将喷射通气导管插到气管插管内作为导引,将少量浸润麻醉注射于第2、3气管环处的皮肤后从环状软骨下缘起垂直向下作约1cm长的皮肤切口,并将气管插管顶端撤至声带下,接着将气管穿刺针以45°角斜向尾端刺入气管前壁,抽出气泡后将穿刺针退出;把尖端呈J型的导丝及导管插入气管,以之引导,用直径逐步增大(12~36Fr)的扩张器扩张气管开口后插入气管插管,最后将扩张器、导丝及导管撤出,并将插管缝合固定。
1.2.2护理方法
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做好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包括以下几方面:准备好药物及器械;向患者家属讲述疾病知识、手术操作方法、效果及风险;帮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严密监测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并向医师反馈;将气管套管固定好以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进行止血处理;定时吸痰、定期更换气管套管;防止患者切口感染等护理。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相关手术指标及伤口愈合时间进行统计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 检验,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 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观察发现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及伤口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优,且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
3.讨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死亡。对于此类患者,通常采用开放性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但此手术方式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操作方法相对复杂。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治疗并配合有效护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愈合时间均较长,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方便、患者治疗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的特点,弥补了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不足,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采用此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并配合有效护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切口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知,将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急救中,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尤白,张海钟.气管切开术[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7):1581-1585.
[2]杨清花.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5):1255-256.
论文作者:马艳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气管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切开术论文; 手术论文; 切口论文; 神经外科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