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改革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改革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批发企业改革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企业改革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与发展

我国商业批发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没有系统的超前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走过来的。商业批发体制改革路在何方,一直是各级商业行政领导、商业经济理论界和商业企业家关注的课题。在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文件的热潮中,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总结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已经走过的艰难的改革历程,继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生存之路、前进之路、发展之路。

一、改革并不是要淘汰批发环节

目前,虽然有一批企业在改革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来看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仍摆不脱沉闷徘徊的困境。市场秩序混乱、企业竞争行为不规范、不适当的行政干预、资金拖欠严重、商业三角债包袱、历史库存包袱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国有商业批发企业。

加之企业经营思想、企业内部机制转换跟不上体制改革的步伐,导至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经营萎缩,市场占有率下降、经济效益恶化、亏损和潜在亏损严重。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的调查,国有百纺批发企业的状况是1/3微利,1/3严重亏损。在微利的企业中有一部分虚盈实亏;在严重亏损的企业中,绝大部分已资不抵债。在资不抵债的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中黑龙江省哈尔滨百货批发站于1994年3月首家宣告破产,其后不久,东北又有一家百货批发站宣告破产。天津纺织站已与天津百货大楼合并,而上海针织站在1992年就已被上海一百店兼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无情的。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经营者无一不感到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因而对改革之路的探索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得紧迫了。

面对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经营萎缩,效益滑坡,而工业自销、零售自采迅速发展,产销直挂势不可挡的局面,流通中的批发环节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还要不要继续经营批发业务?这是在探索改革之路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

在商品流通领域里、零售是面对消费者的销售,批发是“将商品销售给为了转卖或者商业用途而进行购置的人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批发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它是社会分工深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从生产到零售的流通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的购销差异。首先是生产的单一性与零售的综合性需要批发商对商品进行编配组合。其二,生产的大批量和零售的小批量决定了需要由批发商通过大批量进货和小批量出售进行吞吐。其三,有的商品是常年生产季节销售,有的商品是季节生产常年销售,需要由批发商来进行季节性储备。其四,许多商品是由少数地区生产而销往广大地区的,需要批发商在地区间贩运调剂。因此,批发商和批发环节的存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在改革过程中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批发无用”。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经营规模虽然萎缩,但购销总额仍很可观,没有理由轻易放弃批发业务。从中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地域辽阔,日用工业品生产相对集中而消费地点特别分散。工业自销不可能取代批发商向所有零售店供货。实际情况表明,除了时装等少数时尚商品外,商业批发体制改革以来发展迅猛的“工业自销”行为,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企业越过产地头道批发商向销地批发商销售产品。这种销售方式仍然跳不出二、三道批发环节。这些年来,各地涌现出多种经济成份的批发商,小到钮扣头发夹,大到彩电摩托车,批发品种几乎无所不包。有的企业如柳州的一家集体所有制化妆品批发公司已发展到较大规模,与柳州百货站、柳州市百货公司形成鼎立之势。从国外情况来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能取消批发商。如美国,98%的工业消费品要通过批发商业转售给消费者与零售商。而日本的流通业则是以批发商业为中心的流通体制,批发商业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在流通中占据特殊地位。

以上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批发环节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多种经济成份搞批发的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的并不是批发环节,而将是那些因为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败下阵来的批发企业。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在改革中求生存

批发商业体制改革,是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一个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课题。今天,面对改革深化的局面和严峻的市场形势,清醒的企业家意识到,发展的机遇与被淘汰的危险并存。过去,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虽然有过几十年的辉煌,但当时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完全是企业的功劳。现在,大多数企业效益滑坡面临困境,也不完全是企业的过失。改革的大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必然会制约和影响企业。但是,“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企业要很好地研究外部情况,掌握方针政策,加强法制观念,以适应和跟上改革的步伐。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企业内部如何实现观念和机制的转变,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企业生存之路、发展之路。

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过去所依托的计划经济作为一种体制已不复存在。但是,几十年中形成的反映这种体制的传统批发观念仍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的批发企业是根据政府指令,在限制生产和零售企业批发活动,打击和取缔私营批发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批发”成了政府赋予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多少年来,“主渠道”、“蓄水池”的美誉,“国营商业要对市场负责”的使命感,造就了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大架子”和“官商”派头。今天,开放式、多渠道的批发格局已不可逆转。对于国有商业批发企业来说,批发既不是专利也不是专责。在观念上必须把企业与批发科学地区分开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确立企业自立的意识。企业从事发批还是其它业务,从事传统经营商品还是其它商品的批发业务,完全应该由企业投资者或经营管理自愿选择,自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来规定。同时,不论选择何种业务,企业一般不具备代行政府稳定市场或调控市场的职能。归纳起来,就是要在观念上实现五个突破:一是突破环节界限实行批零兼营;二是突破商品界限不局限于原有的经营范围;三是突破产业界限实行工贸综合开发;四是突破部门界限不分内贸外贸,也不分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五是突破属地界限走出家门到外地或外国做生意。按照这些新观念,原来难以生存的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可以部分或全部放弃批发业务,可以部分或全部改营本企业传统经营之外的其它商品批发业务。也可以批零兼营,多元化经营。企业完全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选择生存方式和发展途径。事实证明,凡是实现了上述转变的企业,大都走出了新路子。

天津针织站是过去的中央一级站,他们把批发办公楼改成了“帝豪酒店”,开办装饰材料公司,还到俄罗斯做生意,把办事处设到了莫斯科。上海文化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文化站。而他们在三角债包袱沉重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东北、华北一大批业务,转属中央一级站开办精品商场,并于黄金地段福州路筹建文化商厦,努力拓展需售业务,向批零兼营型企业转化。原百货系统各个省、自治区公司大多是在1985年前后经商的二级批发企业。89年以后同样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这些公司也正在转变观念,开拓新路,广西区百货公司自1991年开拓零售业务后又扩大经营原材料、粮酒副食、家用电器的批发业务,公司1993年营业额达到1.3亿元,比1990年营业额2400万元增长5.4倍,1993年创利税410万元,比1990年利税28万元增长14.6倍。在纺织品销售大滑坡的形势下,河南省纺织品公司转而经营房地产业务,尤有甚者如陕西省纺织公司,在油区经营油气开发,投资打了两口油井。这些省级公司都跳出了传统的批发观念。县一级百货公司即所谓的三级批发企业,处在城乡结合部。改革开放城乡通开后,县百货公司面临集体、个体、私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的左右“夹击”,四面竞争,处境特别困难。但这些公司绝大多数是批零合一的公司,在县城处于最好地段,还有着进货渠道多、信息灵、品种全、信誉好的优势。在批发萎缩的状况下不失时机扩大零售业务还是有回旋余地的,广西合浦县百货公司处在社会商业十分发达的沿海地区,公司所属的百货大楼曾一度被个体户的摊位团团围困。但他们靠着国有商业的良好信誉,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销售年年上升,1993年达到9000万元,并取得好效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柳州百货站。近几年来,他们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跳出传统批发的旧观念,连续出台了几大举措:一是大力发展零售,在开办精品商场之后,又在柳州市内黄金地段投资4200万元开办9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场柳州商城。二是开拓五交化、针纺、糖烟酒、土特产、建材、副食品等商品的经营。三是成立储运公司,利用占地158亩的仓库和铁路专用线,开展中转、代储、代运业务。四是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五是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开拓进出口业务。1993年,实现商品销售20,648万元,比1992年增长34.36%,实现利税871万元,比1992年增长64.34%,流运资金利税率高达20.02%,成为全国同行业中佼佼者。显然,对这样一个企业已不能再沿用“批发企业”的旧概念了。他们毅然把挂了几十年的柳州百货批发站的金字招牌送进了站史陈列室,顺理成章地组建了柳州中百股份有限公司,朝着现代企业再迈进了一大步。柳州中百股份有限公司所走过的路,代表着国有商业批发企业改革的希望之路。成功之路。

三、适应市场变化,重组购销网络

在改革中,按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组建的批发体系被开放式、多渠道的批发格局所取代,市场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从各自的经济效益考虑,都力争“货进源头”。零售甩掉批发,三级批发甩掉二级批发,二级批发甩掉一级批发,工厂甩掉产地批发已成为普遍现象。国有商业批发企业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购销网络被彻底打乱。要在新的市场态势下开展批发业务,必须重组购销网络。重组的原则是“自愿选择,效益优先”。在工厂甩掉产地批发商的情况下,原来的一、二级站可以转为经营外地同类商品,与外地工厂建立进货关系。如南宁纺织站同全国700多家工厂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向工厂进货比重超过购进总额的80%;柳州百货站与全国上千家工厂有紧密的购销关系,向工厂进货已占购进总额90%以上。在销售方面,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上海为例,1995年在全国供货会上,上海国营批发商业向全国供货成交额65.49亿元,到1990年成交额只有48.8亿元,减少16.69亿元。1995年以前,天津百货站向全国400多家二级站供货,后来几乎全部中断了供货关系。广西区百货公司1985年自营批发业务主要向各县百货公司,南宁市内各百货商场及部分供销社供货。近几年来供货对象变化很大,原来的客户保留下来的约1/3,另外有2/3客户是新发展起来的。客户构成由以县百货公司为主变成以各县零售商场,其它国有制批发商、私营批发商、个体客商为主。柳州百货站在原经济区网络瓦解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吸引新客户。经过努力已建立了一个有广西区内外72个县的百货公司、商店参加的联营联销网络,对这一网络的销售额占全站销售总额的60%以上,弥补了原经济区内销售下降的损失。这种稳定的新的购销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自愿选择,效益优先”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与行政规定的购销关系有着质的不同。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应当十分重视建立这种新的购销网络,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在重组购销网络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发展区域特约经销,区域总代理的购销方式。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先进的经营方式,有利于批发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区域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从社会角度看则可以相对节省流通过程中的人力物力。例如天津百货站在由产地批发型向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销地批零兼营型转变过程中,以总代理方式承揽了香港维达斯梦幻香皂的中国大陆销售业务。在没有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取得了稳固的货源和该品牌的全国市场。1993年完成18万箱代理业务,创净利润120万元。天津百货站的成功,被同行誉为“梦幻效应”。当然,代理制和特约经销制这种经营方式在我国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签订区域代理或经销协议时,对有关条款必须认真推敲,按照经济合同法把双方合作关系纳入法制轨道。

四、加强服务,完善批发功能

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批发环节具有采购组配、吞吐、储备、贩运、销售服务等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批发的储备功能被最大限度地放大,在政府指令下许多批发企业成了工业“蓄水池”。而分配式的纵向行政系统所造成的“官商”作风又把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简化成开单发货。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从事批发业务的国有商业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彻底克服“官商”作风,大力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批发环节对客户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商品配送、退换、维修、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其中商品配送服务是十分重要的项目。企业在做好其它服务的同时,要对配送服务给予特别的重视,开展配送服务应具备必须的商品配送设施、设备和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配送服务中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把原来的集中仓库、运输部门、业务部门、公关部门的工作有机地联成一体。良好的配送服务可以使客户的业务在保持最低库存量的状态下正常运转,为客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能够提供高效优质的商品配送服务的批发商,往往可以把生产厂商、零售商和广大用户紧密地联结起来,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批发商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利来公司的商品配送服务十分出色。该公司在中国大陆有近300户特约经销商,他们把这些经销商的档案全部输入电脑。销售部门在收到客户补货的传真后,可以在一星期之内将商品配送到任何一家经销商手中。广西区百货公司近年来注重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做得比较好的是针纺经营部,他们在学生公寓用品销售中为各学校配送商品,从选样、组配、订货、发货、送货、一条龙服务到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客户,每年销售额都在百万以上。良好的服务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总结十三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时说过:“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改革是难度很大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本本”,更没有现成的路。令人欣慰的是有一批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的开拓者,在改革的实践中勇敢探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成功地走出了企业的生存之路、发展之路。我们期望,大多数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也象这些成功者那样,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改革的实践者一定能走出一条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

标签:;  ;  

国有商业批发企业的改革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