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与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事业论文,高校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文章从211工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为保证高校顺利进入211工程,必须加强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增加图书经费投入,加速图书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建设 211工程
国家教委颁发的纲领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相当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图书馆的地位。一所学校要办好,必须有“三大支柱”,一是图书馆,二是实验室,三是师资队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图书馆比实验室和师资队伍还重要,因为它是知识的源泉。如果没有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知识无法更新,也无法吸收新鲜“养分”进行科学研究。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要办好一所大学,就必须办好大学图书馆。
1992年11月,全国第四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一百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教委把这项任务定名为“211工程”。这是一项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全国有不少学校纷纷响应,并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和努力争取进入211工程,使各校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应与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等为进入“211”而施工的其它项目同步进行。
1 211工程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未来的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图书馆,都将面对信息化的社会,那时的图书馆都应成为信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211工程要求高校图书馆是具有较强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的现代化图书馆,它们不仅收藏书刊文献,而且收藏电子文献(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不仅能提供馆内文献,而且能提供馆外各种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的文献和信息。
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图书馆在藏书建设、读者服务、机构设施、人员建设、现代化设备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
1.1 对藏书建设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各种因计算机与通讯网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信息载体将层出不穷。图书馆的馆藏含义会发生较大变化,凡是通过图书馆能提供的文献,均应认为是图书馆的“馆藏”,既包括书刊和电子文献,又包括与社会上的信息网络联在一起的网上文献。因此,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不仅从书店或出版社采购书刊,还必须与社会上各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联机,取得更多的文献信息。
1.2 对读者服务的要求
过去对读者进行服务,都是面对面的简单方式。21世纪,电子计算机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卫星通讯、光通信的发达及其与计算机的结合,使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自由便利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情报。所以,今后读者要查询或阅读文献,就不一定非来图书馆办理,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通过终端、传真机等先进手段索取有关文献和信息了。这样就要求图书馆加强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建设。
1.3 对机构设施的要求
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将包括一个中心馆、一个外寄服务部、一套存取设备等。而且这个中心馆将承担收藏读者借阅活动中的主要书刊的任务,并履行寄送业务。
1.4 对人员队伍的要求
21世纪高校图书馆馆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带来人员素质的变化。21世纪,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1)掌握尖端技术;(2)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3)通晓信息政策及其对信息服务工作的影响;(4)具有较强的创业技能;(5)具有较强的规划技能,并能处理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捉摸不定的难题。
1.5 对系统设备的要求
211工程的高校图书馆都需要有较高水平的自动化手段,不仅要有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而且要与校园网络和社会公共网络相连接,保证能高效为读者服务。
总之,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要建成第一流的,图书馆也必须建成第一流的。然而,现实中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如何呢?
2 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经建国4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馆舍建筑得到很大改善,藏书建设达到相当规模,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专业人员的知识层次逐年提高,图书馆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有所强化等方面。以笔者所在馆为例,我馆是1958年建立的,建馆之初,馆舍少藏书少,人员数量少,素质低。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目前已建成1.2万平方米的馆舍,拥有80多万册藏书,年进书量数万册,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队伍,并且从1990年起走上自动化发展的道路,各项读者服务工作和文献采集加工工作都走上正轨,在省高校图工委关于读者服务水平和办馆条件与文献工作水平的两次评估中,都取得了优等成绩。
尽管有许多类似我们这样的高校图书馆取得了一些成绩,拥有许多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必然会出现愈来愈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1)经费严重短缺,图书馆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投资,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年年有所增加,并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由于事业规模扩大,人员费用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书刊的大幅度涨价,使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如有的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经费在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仅占1.2%,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2)新书入藏量逐年减少,藏书系统性、完整性出现断裂。如笔者所在馆1988年购书4.5万册,从90年代起逐年下降,至1993年仅购书1.8万册,今年更少,只有1万册左右,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不良后果。(3)福利待遇偏低,人员思走。(4)缺乏足够的计算机设备,通讯手段比较落后,各馆还没有建成一定规模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资源共享难以真正实现等等。致使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滞后于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其它项目的建设,无法顺利进入“211工程”。
那么,争取进入“211工程”的各所高等学校,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图书馆事业建设,增加图书经费投资,加快图书馆自动化进程。
3 加强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为学校顺利进入“211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0世纪还剩下最后几年时间,很快将跨入21世纪。我们如何利用20世纪最后几年时间为跨入21世纪的图书馆事业打下更好基础呢?这是摆在我国图书馆界面前的重要问题,也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如何配合211工程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任务一是采取一切措施使高校图书馆事业逐步走出困境,向前稳步发展;二是进一步解决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图书馆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为学校进入211工程打下良好基础。
3.1 增加图书经费投入
为了与市场经济接轨,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高等学校不断调整和拓宽原有的专业,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额,使得图书馆必须在藏书范围、图书品种和数量及服务设施等方面有相应的调整和增加。然而,现有高校图书馆的图书经费严重短缺,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各类文献需求,给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造成不良后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学校领导必须增加图书资料经费的投入,扩大图书经费的来源。比如,从计划外科研项目中提取一定经费划归图书经费,由图书馆使用;学校建设重点学科的经费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图书经费;新办专业开办费中包含有图书经费。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摆脱经费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3.2 加快自动化进程
图书馆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方法及手段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武装图书馆,加速图书馆自动化进程,以解决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提取及共享等问题。
3.3 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没有高水平的专业图书馆员是不可能的。作为21世纪的图书馆员,不仅需要有利用终端进行情报检索或编制一般程序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设计情报系统和指导检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手段,来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要。
3.4 积极向社会开放
高校图书馆如果长期不能广泛与社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要使高校图书馆搞活,就必须把图书馆办成开放型的,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的活动,把图书馆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显示出来,使人们认识到图书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3.5 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高校图书馆仍处于困难之中,经费短缺,新的文献信息资源存储量少,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由于一馆人力与水平有限而无法深入。建立大图书馆观念,扩大图书馆外延,多馆协作,是摆脱图书馆困境,启动图书馆生机的重要方法。只有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图书馆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协调与合作,实现计算机、数据库、通信三位一体的图书情报网络,才能实现文献情报资源的社会共享。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各高校联机检索和国际联机检索,形成一个标准化、系统化、多功能、开放型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3.6 逐步提高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的程度
当前世界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通信网络,包括电子图书馆在内,四通八达,将全国甚至全世界每一个馆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尽管从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目前状况来看,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图书馆与我们有较大距离,但毕竟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仔细规划,尽快提高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的程度,便于与国际“信息高速公路”接轨。
(收稿日期:199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