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对策研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以来我国流通产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体系和流通结构,扩大了流通规模。但从总体上讲,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经济效益差,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因此,转变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这也使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的竞争能力,更具紧迫性。
一、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国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流通产业产出的增长低于投入的增长。统计资料中的“商业增加值”,即商品流通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流通产业产出的综合性指标。1985~1995年10年之间,商业增加值年平均实际增长6.39%;在同一时期,从劳动力的投入看,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6.41%;从固定资产的投入看,作为其主要部分的国有和城镇集体商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平均实际增长8%左右。同投入相比, 产出未能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还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商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9.8%下降为1995年的8.7%。
2.流通主体分散化、小型化,组织化程度低。1995年全国批发零售业网点共1496万个,其中个体商业网点占87%,法人企业的规模也普遍较小。1995年全国100家最大零售企业销售额共705亿元,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4%,而1993年美国50家最大零售企业销售额为4910 亿美元,占全美零售额的21.3%。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化程度太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3.批发业功能萎缩。在一般商品流通过程中,批发商的介入可以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来实现社会流通费用的节省。自1985年以来,虽然批发业机构和人员的增长均高于零售业,但在完善批发功能上并未取得进展,批发同生产、批发同零售之间的购销关系很不稳定,导致批发功能萎缩。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不必要的零售企业同生产企业的直接交易。在日用工业品零售业购进总额中,从生产单位直接购进的比重约占50%,其库存总额与日用工业品批发业相差无几,库存商品的周转呈现零售业慢于批发业的局面,成为社会流通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
4.流通业地区结构失衡。从全国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60%,但该地区拥有的零售业网点和人员却不到全国的一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业网点和人员,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分别低34%和36%。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中,与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从部分大中城市看,市中心区大型商场发展较多,超过实际购买力水平,效益下降,而在新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大中型商场又严重缺乏,居民的购物需要得不到满足。
5.流通企业管理中的粗放现象严重。不少企业内部实行承包的管理方式,以包代管,经营管理权过多地下放到基层单位,以致出现管理的滑坡。还有不少零售企业贪图眼前利益,盲目实行“引厂进店”、“出租柜台”等营销方式,造成自身经营能力的萎缩。
6.流通产业科技进步缓慢。商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营业设施的建设,用于现代化流通技术装备的投资很少。即使在商业比较发达的上海,实现电脑化管理的零售企业也不到10%,在其他地区则更少。
7.国有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1995年同1985年相比,国有商业流动资金周转从2.4次降为1.9次,流通费用率从8.4%上升到12.5%, 由于亏损企业的大量增加,国有商业盈亏相抵后流动资金利润率从8.4 %降为0.1%。1996年国有商业盈亏相抵已呈现净亏损的局面。 从总体上看,国有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弱,市场份额减少,主导作用下降。目前国有流通企业效益低下已成为影响整个流通产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国有流通企业粗放式经营的必然结果。
导致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有流通企业产权主体不明确。由于产权制度改革的迟缓,国有流通企业还未完全摆脱政府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所有者职能由行业管理部门、政府综合部门、有关职能部门分散行使,难以形成统一的所有者意志。而且所有者职能与政府行政职能混淆不清,政府部门以所有者身份要求国有流通企业去实现稳定市场、支持生产、安置就业等社会目标,淡化了资本经营目标。国有资产所有者在优化资本结构和实施产权约束方面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得不到真正落实,极大地妨碍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从企业内部看,由于产权约束的弱化,很多国有流通企业缺乏强化科学管理的动力、压力和紧迫感,不能按照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转变经营机制,去努力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和高效益。
其次,市场竞争的无序和不平等,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对流通主体实现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由于市场规则不完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成为不少经营者获利的重要手段,因而难以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这种状况不可能促使各种流通主体去努力追求提高效率的长远发展目标。在税收负担上,个体私营商业基本上实行定额税且定额普遍偏低。据有关部门调查,以个体私营商业为主体的全国十大市场中的五大市场,1995年纳税总额与销售总额的比例为0.45%,而同期国有商业系统的这一比例为3.03%,后者为前者的6.7倍。由于税负不平等, 个体私营商业获得价格竞争的优势,同国有商业争夺市场份额,其数量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损害国有商业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加之其他方面的不平等竞争,严重妨碍了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国家的流通产业政策不完善,对流通产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政策引导。改革以来,为扭转流通业的落后局面,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1992年以后,全国形成发展第三产业的热潮,流通产业成为其中的热点。近几年工业部门调整产业结构,也把兴办商业作为重要举措。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使得流通产业内部如何实现结构合理、避免无序竞争等问题日益突出,但国家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流通产业政策,导致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利于其整体效益的提高。
从根本上说,流通产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同旧观念和旧体制相联系的。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重生产轻流通,片面强调生产的作用,忽视流通的作用,流通的功能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为生产部门推销产品,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和科技进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重商品经营轻资本经营,国有流通企业的职能主要体现为保障市场供应的商品销售机构,而没有体现为商业资本的集结地和资本生息、资本增值的场所,由此导致投资回报的意识淡薄,积累与发展的动机弱化,存量资产不能合理流动,设施潜力不能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发挥,资产闲置、浪费、流失成为比较普遍的问题。从体制上看,流通产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同政企职能错位、产权关系模糊、条块分割等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影响,是导致流通产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层次原因。
二、流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
流通企业是整个流通产业的微观基础,目前流通产业粗放型经营方式主要体现在国有流通企业,因此国有流通企业是流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流通产业中,大中型批发零售网点和仓储设施主要是由国有流通企业掌握和控制的,国有流通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将带动和影响整个流通产业经济增长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同更新观念、深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加快流通发展的观念,强化资本运营效率的观念。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流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强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以观念和体制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应根据上述基本思路去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1.大力推进国有流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为资本的投入产出关系,实际上是资本的运营效率问题。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首先是所有者追求的目标,是所有者的责任。所有者主要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通过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手段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所有者的作用是不能淡化的。国有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就是塑造一批专门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上海在这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上海市一商局1995年7月撤销后, 原所属企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强带弱,组成一百、华联、友谊三个企业集团。新组建的集团公司是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国有控股公司,它以产权为纽带,与所属企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集团公司接受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其资产经营业绩的考核,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集团公司对授权范围内的国家出资企业,以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身份,建立产权代表委派制度、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各项管理制度,实施产权约束。集团公司还通过整体调整、资产变现、兼并、分立等多种途径,不仅用活了存量资产,而且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上海这种作法,把产权制度改革与集团化战略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集团公司不仅成为运营国有资本的组织载体,而且凭借产权联系纽带,为集团成员企业间发展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了组合条件。发展企业集团可以有多种途径。如果单靠优势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通过对外投资、兼并,形成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方式组建集团公司,实质上是国有资产所有者进行的大规模产权重组,这样可以迅速形成集团的规模优势。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靠作为国有资本运营主体的集团公司去推动。其重点,首先是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吸收内部职工以职工持股会名义出资持股,引导集团成员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吸引社会法人投资参股,把企业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流通企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应充分重视职工持股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是建立企业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机构,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压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确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关系,促进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转变。第三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集权为主、适度分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进销存业务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以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素质为宗旨的多层次培训制度等。第四要以企业的目标管理取代层层承包的管理方式,把企业的总体目标按管理层次逐级分解,责任落实到人,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和以经营为中心的管理结合起来,使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通过创造条件,自我控制,定期检查,成效评价,保证目标的实施,并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总之,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真正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机制。
3.发展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流通组织形式的变革。连锁经营、物流中心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的出现,正是适应了协调产销关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需要。连锁经营是商业经营集约化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它把大规模经营的要求同零售活动的分散化特点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连锁组织系统,把众多的同类商业机构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多方面发挥联合优势,实现经营技术的共享、协调运作的高效率和市场覆盖面的扩大,取得规模效益。连锁经营的多种具体形式,可以融合各种零售业态的优点,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发展连锁经营应建立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企业追求规模效益成为本身的内在要求,才能真正按照连锁经营的规律在经营模式上进行实质性改革。连锁经营要突破现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的分割和所有制的界限,发展多种连锁形式,形成社会化的经营网络,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化大流通的发展。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商品实体运动过程的高效率低消耗,这成为物流中心(包括配送中心)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物流中心通过集货、分货、加工、配送等功能的发挥,实现物流的专业化、合理化,降低物流费用,提高对零售商店和各种用户的服务水平。无论是消费品流通还是生产资料流通,物流中心对于实现企业经营集约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由于节约原材料与燃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已取得很大成果,因而搞好物流,降低物流费用已被称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我国由于物流业发展滞后,节约物流费用潜力巨大,发展物流中心应成为实现流通产业集约经营的重要举措。当前应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依靠流通企业集团对其现有的仓储设施加以改造,建立专业化的物流中心,使其作为加强企业集团整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开展社会化服务,形成开放式的物流网络。
4.构筑新的批发体系。改革以来,旧的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一、二、三级批发体系瓦解了,但是新的批发体系并未建立起来,在批发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专职批发商功能弱化,这是导致工业产品销售成本上升,部分产品出现“卖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构筑新的批发体系,对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调节产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批发体系应以专职批发商和批发市场为主干。发展专职批发商要立足于充分挖掘现有大中型批发企业设施和人才的潜力,努力实现批发功能从单纯流通中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功能向着集销售、综合服务、市场导向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功能的转变。要支持和引导专职批发商以总经销、总代理为主要手段,以品牌批发和系列化商品批发为主要形式,以先进的物流设施为依托,为生产厂家和零售企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郑州百文股份公司凭借资金和销售网络的优势,买断了四川长虹公司两条半彩电生产线产品的销售权,以大规模销售促进名牌商品的大规模生产,为完善批发职能创造了有益的经验,也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职批发商是大有可为的。专职批发商之间要通过市场竞争形成明确的商圈分工,促进批发商业整体功能的优化。在发展专职批发商的同时,要促进各级各类批发市场的同步发展,通过这种集中的交易方式,扩大农副产品、中小企业产品的流通规模。在以专职批发商和批发市场为主干的前提下,要继续发挥工业自销、大型零售企业兼营批发等多种批发交易形式的积极作用,形成完善的批发体系。
5.加快流通产业的科技进步。流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过程,它需要以科技进步作为强大推动力。在发达国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流通领域的科技进步越来越趋向于生产领域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了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的科技进步,应使国有流通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要依靠流通企业集团的整体实力,增加流通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要大力推进流通企业集团与科研院所之间以各种形式挂钩、联姻。科研单位可以对流通企业实行技术入股或技术转让,流通企业集团可以与科研院所联合兴办技术开发中心。有些科技单位可以进入流通企业集团,实现商业经营与技术开发的一体化。当前流通科技进步应以推广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根据中国国情,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改革传统经营模式结合起来,促成以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流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结算、储运等方面的科学化和高效率。国有流通企业应成为带动整个流通产业科技进步,加速流通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在流通产业中起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为流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必要条件
1.规范流通秩序,加强市场管理。发挥市场机制对流通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必须以良好的流通秩序为前提。当前应大力整顿流通秩序,对市场上流通的各类商品按重要性和短缺程度分别实行专营、统一经营和放开经营,对流通渠道和各类公司进行清理和整顿,对市场物价加强监督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流通秩序。其主要内容,一是制定一系列互相配套的有关流通交易的法律法规,例如对进入市场交易的主体要予以严格的资格审查,明确其经营范围,对有权经营某些特殊商品和采用某些特殊交易方式的企业要实行许可证制度,要制定合理作价的规则和管理办法,制定保证商品质量的办法,保证市场交易公正、竞争平等的办法和细则等等。二是加强执法和管理队伍的力量,提高其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建立市场监督体系,通过建立舆论监督、行政监督、生产者监督、消费者监督以及流通同行业监督相结合的体系,对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等一切违法行为充分揭露,并对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以维护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促进各类流通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目的。
2.完善国家的流通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流通产业政策对于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缺陷,引导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流通产业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该形成由流通组织政策、结构政策、布局政策、技术政策、投资融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流通秩序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共同构成的政策体系。现阶段流通产业政策应以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流通现代化为重点。在流通产业内部,要加强统筹规划,运用政策手段建立合乎商品流通规律的市场结构,促进流通领域不同行业之间、流通过程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规模、不同业态的流通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支持物流中心和重要商品储备设施的建设。在各类流通主体相互关系上,一方面要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另一方面又要推动联合,鼓励规模经济,防止过度竞争。流通产业政策要以促进集中为导向,弱化企业扩大规模的行政障碍,以优惠政策促进企业之间的兼并和联合。为实现流通企业的合理布局,在大中城市要把流通企业的发展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国家应有适当的扶持政策。在推动流通企业技术进步方面,对有利于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技术开发行为,国家应运用税收和信货杠杆,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大力推进流通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工作。
3.尽快实现税负平等。平等的税负是企业实现平等竞争的重要条件。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实现流通领域的税负平等,首先应对个体私营商业的经营者建立帐簿提出严格要求。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建帐,税务机关实行查帐征税,已作出明确规定,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抓紧落实。要把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不设置帐簿的个体商户压缩到最小范围。同时不断完善纳税申报和税务检查制度,对于弄虚作假和各种偷漏税避税行为依法严加处罚,强化依法纳税的社会意识,以便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在促进市场平等竞争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不同经济成分的流通主体处于同一起跑线。
4.减轻国有批发企业过重的债务负担。债务负担重是影响国有批发企业完善批发职能、提高经济效益的严重障碍。债务负担重虽然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但是也确有很大部分是旧的体制和政策因素造成的。减轻债务负担除了依靠企业自身努力外,国家也应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多种途径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鉴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可以考虑对国有批发企业因政策性亏损而形成的银行债务实行挂帐停息,在一定年限内以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抵减债务,促成企业在规定年限内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使资产负债率降到合理水平。实行这种政策不仅能缓解国有批发企业目前的严重困难,而且可以对企业增收节支、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1997年4月24日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批发零售业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商品管理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 商业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