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创新18年学术研究述评(一)_创新管理论文

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述评(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学术研究论文,技术创新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1)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在国际上,西方学术界研究技术创新问题已有较长时间。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自成体系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先于他人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认为没有创新的经济会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之中,而创新有助于打破这种均衡、推动经济的发展。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理论并未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直到二战后,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理论已不能对其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这时学者们才逐渐意识到科技在经济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才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就认识到了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但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内西方经济学学者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介绍到国内,同时鉴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低劣的困局,国内学术界才开始了对于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关注。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第一个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课题“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承担者傅家骥教授),从此揭开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此后的18年间,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企业技术创新实践的日益活跃,中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日益广泛、系统和深化。

图1:100个项目在八个领域的分布情况

图2:35个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的子领域分布情况

特别是1993-1997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八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从1989年到2007年,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地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等多渠道资助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盛况。仅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此间即资助了上百项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并影响了各级政府的科技经济决策和相关政策安排。18年间,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从学者关注到全社会重视,已发展成为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科技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学术领域。

(2)本文研究目的与分析框架

本文的基本目的,就是以执行起始年度为1989到2007各年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主要技术创新研究课题为素材,系统回顾中国技术创新18年的研究历程和主要进展,瞻望未来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9到2007年间资助的技术创新类研究课题中,重点选择了100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八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中的四个子课题)进行归纳性评述。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是归纳这100个研究项目的领域分布和各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二是分析中国创新研究的时间特征,即所研究问题的时间分布,研究进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方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归纳主要研究领域的重要争论;四是分析归纳中国创新学术研究较有价值的成果,五是对未来技术创新研究的领域、难题及方法论趋势进行展望。

2.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领域概况

(1)创新研究的领域分布

根据题目、关键词、内容简介三者逐级对这100个项目进行领域分类,发现学者们研究的技术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理论、企业创新、创新扩散、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体系、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研究工具等八个领域。100个项目在这八个领域的分布情况如图1,即研究创新理论的占16%,研究企业创新的占35%,研究创新扩散的占6%,研究产业创新的占15%,研究区域创新的占5%,研究创新体系的占8%,研究创新管理工具的占13%,研究创新研究工具的占2%。研究依次主要集中于企业创新(35%)、创新理论(16%)和产业创新(15%),三者累计占66%(近乎2/3),而创新研究工具研究(2%)和创新管理工具研究(13%)二者加起来仅15%,可见学者们在关注具体技术创新学术问题的同时,工具类研究极为不足。

在最为活跃的企业创新研究领域,人们较为关注的是创新能力、自主创新、创新行为、创新机制四类问题(如图2所示)。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创新的能力和机制决定企业的创新行为,特别是决定企业是否实施自主创新。

(2)各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

如就八个领域梳理其中研究的主要问题,则在创新理论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关系、创新的一般模式、顾客创新、顾客参与创新、供应商参与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式自主创新、创新的后方支持系统、非专利技术模仿、创新与经济增长质量等13个问题。

在企业创新领域,主要研究的是8类问题,即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企业自主创新、创新绩效等类问题。其中,在创新能力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家创造性与企业创新潜力的关系、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我国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等3个问题;在创新行为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大中小型企业创新行为、企业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经济体制转换时期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合理化、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非线性等4个问题;在创新机制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的创新机制、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企业技术与市场学习、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形成机理、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过程、企业冗员与创新之间的调节机理、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的关系等7个问题;在创新途径与管理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通信企业的创新途径、企业创新过程的合作及界面管理、新创企业的技术创业模式等3个问题;在创新环境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创新环境与全员素质、企业内外部创新环境两个问题;在创新中的知识管理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技术范式转变期的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及提升过程中的知识整合、跨国公司内知识的国际转移的文化影响机理等3个问题;在企业自主创新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组织间合作的知识转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以提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创新氛围两个问题;在创新绩效子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治理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竞争力的影响、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研发边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组织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文化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等5个问题。

在创新扩散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创新扩散的过程机制、创新扩散的随机模型、技术转移中技术商品的价格模型、国际性技术外溢的经济效果、国际技术溢出的动态门槛模式、我国技术引进与扩散的格局等6个问题。

在产业创新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产业创新机制与产业创新管理两大类问题。其中,在产业创新机制子领域,研究的主要是产业技术进化、产业技术学习过程、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典型工业技术发展规律及创新过程、战略产业自主创新、价值转移与路径创新、创新机制和效率、创新的技术轨道、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等10个问题;在产业创新管理子领域,研究的主要是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再设计、制造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易逝性高新技术更新中的收入管理、机电新产品概念开发方法、制造业的二次创新战略等5个问题。

在区域创新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后发区域的技术创新、区域间的创新扩散及知识管理、高新区创新方法与机制、微电子产业区的创新网络、高校技术创新界面与区域互动系统等5个问题。

在创新体系领域,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创新政策体系、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的测度、国家创新系统与创新模式的比校等5个问题。

在创新管理工具领域,主要研究的是创新投资与定价的实物期权模型、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的成长路线图、新产品开发及其管理方法、创新产品的评价方法、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及评估体系、共性技术及公益性技术的筛选标准、商务模式创新的计算机仿真、风险投资的资信风险管理模式及系统、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创新效益的定量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审计、绿色技术创新审计、创新型组织的知识测度研究等13个问题。

在创新研究工具,仅研究了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数据库、专利统计数据在创新测度中的应用两个问题。

3.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时间特征

(1)所研究问题的时间分布

如果再考察这些研究的年代分布,则有图3。

图3:100个项目的年份及领域分布情况

由图3可以看到,1992、2002两个年份的创新研究较为活跃,2007年的创新研究最为活跃。这有关于这几个年份的时代背景。在1989-1991年创新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引发了政府及学界对于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同时关注,故1992年中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出现了第一个活跃年份。10年之后,到了2002年,随着10年间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成果积累,特别是国内关于“市场换技术政策失效”的批评,2002年中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出现了第二个活跃年份。2005年,中国科技部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路,此后经过两年积累,中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出现了第三个活跃年份,这也是18年间技术创新学术研究最为活跃的一年。

从领域分布上看,企业创新始终是这18年间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创新理论研究分别主要发生于1990、1992、1993、2007四个年份,其中在2007年最为活跃;区域创新研究主要发生于1991、1998、2001、2003、2007五个年份,但没有明显的活跃年份;创新扩散研究主要发生于1991、1992、1996、1999、2007五个年份,也没有明显的活跃年份;产业创新研究主要发生于1992、1995、1999、2003、2007五个年份,没有明显的活跃年份;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发生于1990、1992、1993、1994、1999、2007六个年份,其中2007年最为活跃,后者与2005年以来社会对于建立自主创新的国家体系及区域体系密切相关;从1994年开始,学术界开始关注创新管理工具研究,其中2001、2002、2007三个年份较为活跃,反映了学术界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创新管理工具的冲动;而仅在两个年份(1996、2007)学术界表现了对于创新研究工具的关注,1996年的关注有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临近结题而研究者深感研究方法的欠缺,2007年的关注有关于人们希望通过专利数据分析把握中国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动态。

图4:35个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的年份及子领域分布情况

如果对18年间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主旋律“企业创新研究”进行考察,则如图4所示。不难发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关注主要发生于1991、2000、2002三个年份;对创新行为的关注主要发生于1989、1991、1992、2003、2007五个年份;对企业创新机制的关注主要发生于1990、1994、1997、2002、2007五个年份;对创新途径的关注主要发生于2001、2005、2007三个年份;对创新环境研究的关注主要发生于1992、2005、2007三个年份;对创新中的知识管理的关注主要发生于2003、2007两个年份;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关注主要发生于2007年;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关注主要发生于1998、2002、2007三个年份。

(2)各领域研究的阶段性进展

这18年间,中国的技术创新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9-1993年是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导入期。在该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技术创新领域大致资助了20个面上研究项目。所研究问题的领域分布如图5所示。傅家骥(1989)、蔡希贤(1991)、王振江(1992)、陈金贤(1990)、陈昌曙(1991)、顾新一(1991)、黄恒学(1992)、李垣(1992)分别研究了我国大中型、中小型、三资企业、工业企业转轨时期的技术创新问题;黄擎明(1990)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吴晓波(1993)研究了企业的二次创新问题。但此间的研究主要限于关于企业创新的动力、激励、阻力与方式研究。董二周(1991)、官建成(1992)研究了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与机制,唐之效(1992)研究了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过程机制。这些研究同样主要集中于动力、激励、阻力与方式。吴贵生(1991)、杜跃平与雷家骕(1992)、温思美(1992)分别研究了高新区、电子行业、农业的技术创新问题。齐建国(1990)、项保华(1992)分别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后方支持和内外部环境。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骕(1992)研究了创新与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关系。贾蔚文(1990)研究了技术创新的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机制和政策。这些研究触发了中国学界、业界、政府对于技术创新问题的关注。继而,邓寿鹏、傅家骥、贾蔚文、许庆瑞(1993-1997)推动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推向了阶段性高潮,其中涉及企业创新、创新模式、产业创新与创新的政府政策等问题。

1994-2002年是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调整、发展、深入期。该阶段出现了一些极有意义的现象。

图5:1989-1993各领域项目数和年度项目数

图6:1994-2002年度项目数和各领域项目数

图7:2003-2007年度项目数和各领域项目数

一是研究的问题开始细化和深入。其中,在企业创新领域,许志晋(1994)关注了大中型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协同发展的规律;马名驹(1995)关注了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全员素质;李垣(1998)关注了不同治理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对竞争力的影响;陈琳(2000)关注了地区资本结构优化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关士续(1997)关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特别是,首次有学者(梁雄健,2001)聚焦于一个行业(通信业)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创新扩散领域,汪星明(1996)对我国技术引进与扩散的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杨先明(2002)关注了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策略与我国西部企业技术发展问题;银路(1999)对创新扩散中技术商品的价格模型进行了探讨。在产业创新领域,蔡希贤(1995)、吴刚(1996)、吴晓波(1999)先后对典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与技术进化规律及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刘国新(1998)对产业组织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进行了研究;许庆瑞(1995)研究了绿色技术的创新过程、模式与激励。此间,谢伟(1999)的研究算是独辟蹊径了,他结合一些产业的情况,研究了中国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在区域创新领域,陈光(1998)、程源(2001)、范旭(2002)先后研究了后发区域、微电子产业区的技术创新,以及民族地区高校技术创新界面问题及其与区域的互动系统。在创新系统领域,汪应洛(1994)对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技术创新系统及创新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官建成(1999)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测度研究,池仁勇(2002)研究了创新网络与中小企业创新的绩效关系。

二是对一些实质性问题的研究值得关注。陈劲(2002)研究了复杂产品的系统创新过程;翁君奕(2002)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郑友德(1995)研究了非专利技术的盲从模仿与防仿对策;官建成(2002)研究了创新型组织的知识测度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似乎是更为实质、更难解决的问题。

三是开始涉及研究工具和管理工具的研究。在技术创新研究工具领域,马驰(1996)开创性地开展了国家(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数据库的研究。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工具领域,陈启付(1995)研究了新产品开发的管理方法;王宏起(1997)研究了高新技术产品评价的方法;曾勇(2002)研究了技术创新投资与定价的实物期权模型;葛宝山(2001)研究了高技术风险投资的资信风险管理模式及管理系统;司春林(2000)研究了基于IT的技术创新管理流程设计问题;毕克新(2001)研究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问题;向刚(1994)研究了企业创新效益的定量评价与分配问题;陈劲(1998)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审计问题;杨发明(1999)研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审计问题。

2003-2007年是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相对集中、持续深入期。该阶段研究有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创新、创新扩散、创新体系、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研究工具等五个领域的研究相对集中、持续深入。在企业创新领域,陈功玉(2003)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非线性系统;施建军(2007)研究了企业研发边界选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李显君(2007)研究了基于价值转移与路径创新的中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突破机制;杨建君(2007)研究了企业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党兴华研究了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合作及界面管理(2005),研究了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形成机理(2007);方润生(2007)研究了企业冗员资源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仝允桓(2007)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能力与创新的关系。在创新扩散领域,王峥(2007)研究了区域间的创新扩散与知识溢出;黄凌云(2007)研究了国际技术溢出的动态门槛模式;蔡虹(2007)研究了国际性技术外溢的经济效果。在创新体系领域,李柏洲(2007)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与行为机理。在创新管理工具方面,杨德林(2003)研究了机电新产品的概念开发方法;唐方成(2007)研究了新技术商业化项目的成长机理、运行机制及其路线图的构建;唐五湘(2007)研究了面向公共决策的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的筛选标准。在创新研究工具方面,李习保(2007)研究了专利统计数据在创新测度中的应用问题。

二是知识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自主创新、技术型创业等新的领域得到关注。在创新中的知识管理领域,吴晓波(2003)研究了技术范式转变期的企业知识管理;蒋春燕(2007)研究了新兴企业知识与社会资本的绩效影响;徐人平(2003)研究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徐笑君(2007)研究了跨国公司内知识转移的文化影响机理。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张鸿(2007)研究了基于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徐迪(2007)研究了基于复杂科学的商业模式创新。在自主创新领域,陈劲(2007)研究了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机理与资源配置模式;张庆普(2007)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李垣(2007)研究了组织间合作的知识转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石金涛(2007)研究了以提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创新;朱雪忠(2007)研究了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张治河(2007)研究了战略产业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问题;苏竣(2007)研究了基于工具-过程框架的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在技术型创业领域,刘景江(2007)研究了科技型新创企业的技术创业模式。

三是创新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得到了较为集中的研究。这主要涉及客户创新、供应商创新、企业家创造性及文化与组织因素对创新的影响等。其中,王永贵(2007)研究了顾客创新过程;汪涛(2007)研究了新产品开发中的顾客参与对新产品绩效的影响;李随成(2007)研究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因素及其对产品开发的影响;张庆林(2007)研究了企业家创造性与企业创新潜力的关系;宝贡敏(2007)研究了文化因素对高技术创新团队绩效的影响;徐二明(2007)研究了企业集群中组织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鲁若愚(2003)研究了易逝性高新技术更新过程中的收入管理。

4.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进展

1989年至今,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方法论演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89年到1995年的传统方法和新方法探索阶段

如前述,1989-1993年是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导入期”。这期间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导入”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学术思想,同时这期间的研究者主要是国内土生学者,习惯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故不甚关注导入国外的结构化研究方法,这由此间的研究报告、刊发论文、学术专著、学术交流语言等足见一斑。这期间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推演(如对某种问题的成因的逻辑推演分析)、案例调研与分析、问卷调查、基于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的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1996至今是注重研究工具开发和导入数理分析方法的阶段

由于前一阶段研究中研究者普遍意识到数据的匮乏,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数据的积累与研究工具的开发,开始了建立创新数据库的探讨。如马驰(1996)开创性地开展了国家(工业领域)技术创新数据库的研究,李习保(2007)研究了专利统计数据在创新测度中的应用问题。此间,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大学对外学术交流更为频繁,国外学术期刊进口量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国际互联,使得国内学者接触国外研究信息更为方便,海外华人学者归国增多,以及本土学者对于传统逻辑推演方法欠缺的反思,还有国内大学对于国际检索文章数量的追逐,故在国内创新研究中导入数理分析、统计检验方法的步伐加快。显然,国内学者越来越认识到要与国外学者交流,要使分析更为深入、结论更为可信,就需要导入数理分析方法。尽管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数理分析方法是较为简单的(根据案例分析或学者的经验及感悟提出假设、获取数据、建立数理分析模型、统计检验),但这使得国内向国外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共同的结构性交流语言。基此,就出现了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讨论辅以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存的局面。

◆特别说明:本文参考了所提及课题的结题报告,在此向文中提及到的研究者表示感谢。

标签:;  ;  ;  ;  ;  ;  ;  ;  

中国技术创新18年学术研究述评(一)_创新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