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点评:一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理念论文,点评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节课是一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
正如大家谈到的,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体现的是数学建模的思想;运用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具体的数学方法.它的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而它恰恰是中学数学课堂创新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它的基本流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
它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模式与方法的选用与实施,使整个教学过程(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成为了学生内心体验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训练的过程;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学习方法形成的过程;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研究、体验、探讨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一个思想、两个转变、三个开发.”
“一个思想”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随着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相生相长.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此过程中,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素材资源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
由“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引入”到“研究性作业结束”,使学生带着问题从实际中来,又带着问题回到实际中去.向我们揭示了:课本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课本不是学生的世界,而世界,才是学生的课本.
教师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学生资源的开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A班学生来说,记住本节课的内容是不困难的.教师不是平白地给出知识、再现课本,而是以课本为载体、为素材,充分挖掘内容中的创造性成分,提炼理性的力量和人文的功能,设置背景、创设情境,使静态的数学以鲜活的面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椭圆的几何性质是客观存在的,与坐标系的选取、研究的方法没有关系.”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引下,师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椭圆的标准方程入手,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方程的验证,从“数”的方面,发现了、看清了制约椭圆性质的最本质的东西——a、c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实现了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更细微的刻画.而学生也从中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经历、感悟和体会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数形结合、归纳、类比、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几何性质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从中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学会了求知与做事的能力.
我们说,教师跳出数学看数学,学生就能透过数学看世界.
正如张老师在反思中所提到的,当我们离开学校不再从事与数学直接相关的工作时,可能很多数学知识都已忘记了.但是,数学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它的思想方法.(我们说,数学的思想方法一定是科学的,但是并不是说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定是数学的)
而人的素质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很显然,正如大家所谈到的那样,教师在操作与技术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这里,我仅谈一点.教师是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教育形态,使学生的认知体验、主动建构成为可能的.
1.改变四个性质的给出顺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即,原来: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
现在:对称性—顶点—范围—离心率.
2.以问题为线索,使内容结构化,组织精当的教学序列.
(1)利用问题对各环节进行衔接,使新知识孕伏在旧知识之中,使新知识的学习在旧知识的习得中获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却不知教师在其中帮了他的忙.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这一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循环使用,使学生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螺旋上升,不断深化,学生的知识不断地得到重组与内化,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3.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在椭圆性质的学习过程中,把观察的时间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把发现的过程给学生,把抽象概括的机会给学生,把总结的机会给学生,使学生说思路、讲过程、探方法、找规律.本节课进行期间,共有两次学生讨论的时间,两位同学到黑板前讲解自己的思路与方法,二十几位同学发言,在研究、讨论、合作、交流中,充分体验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4.内容问题化,按学生的认知基础,年龄特点及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规律设计问题,从而使提出的问题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开放性和挑战性,使有效学习成为可能.
具体的采取了以下方法: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提问题(如开头、引入);
(2)利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问题(如给出数寻求形,给出特殊寻求一般,给出一类寻求它类,……);
(3)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问题(如由范围过渡到离心率);
(4)利用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提问题(如开头).
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科学而又合理,在问题的线索下,使思想统领全程,方法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渔”而非“鱼”.使学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使学会成为可能.
如何使学生提出问题是我们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张老师融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今天的这节示范课,是张老师日常教学的真实反映,它向我们昭示了在新的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以是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为基本的价值关系;以让学生体验过程为基本的价值策略;以开放课堂、关注社会、贴近社会生活与时代同步为价值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