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悖论与道德悖论--两种与伦理理论相关的悖论研究综述_时间悖论论文

道德悖论与道德悖论--两种与伦理理论相关的悖论研究综述_时间悖论论文

道德悖论与道义悖论——关涉伦理理论的两类悖论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道义论文,两类论文,伦理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7)07-0035-06

一门科学理论在向严密化阶段推进时往往会出现悖论。人们在演绎科学(如数学)、自然科学(如物理学)乃至在哲学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中都曾发现过悖论。然而,学界新近研究的“道德悖论”和“道义悖论”却引发了我们更多的兴趣。这是两类与当代伦理理论密切关联而在指称概念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显然差异的悖论。本文拟对这两类悖论的研究旨归、理路及其相互关系等做一些梳理与贯通的探讨。

一 关于“道德悖论”的研究

(一)“道德悖论”的含义与所指

“道德悖论”正在成为伦理领域的常用术语。比如,甘绍平特别关注了“道德悖论”问题:“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的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机率进行权衡。”① 晏辉则径直用“道德悖论”作为标题的关键词——“是道德悖论,还是价值冲突:苏格拉底伦理问题解读”。② 钱广荣认为:“所谓道德悖论,就是这样的一种自相矛盾,它反映的是一个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同时出现善与恶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殊情况。”③

“道德悖论”究竟有怎样的所指?钱广荣给出了明确的例举和剖析:假设两人分一大一小两只苹果。在经验理性看来,重要的是谁该先拿、谁该拿大的,事先必须要有“分苹果”的规则;在德性论看来,谁先拿、谁后拿,谁拿大的、谁拿小的,这类问题很重要。如果谁先拿并且拿了小的,就是道德的,反之则是不道德的,这是它的规则。这样,德性论用假设的方式制造了一系列矛盾:“先拿”、“拿小”者“不自觉”地把“不道德”的恶名留给了“后拿”、“拿大”者,前者的道德价值实现是以牺牲后者的道德人格为前提、为代价的;假如“后拿”、“拿大”者也是一个讲道德的人,则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两人终因相互谦让而“拿”不成,“两人相让,旁人得利”,使“两人分苹果”失去实际意义;假如“后拿”、“拿大”者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那么“先拿”、“拿小”者的行为价值却意味着姑息和纵容甚至培育了“后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识——讲道德的良果同时结出不讲道德的恶果,④ 这便陷入了道德悖论。

(二)道德悖论的解决方案

“道德悖论”是道德原则与道德价值实现的行为选择相冲突的结果。如何消解道德悖论?从道德行为的抉择角度看,可调动全社会的智慧,通过协商、讨论和权衡,将个体的行为选择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模式,从而“把道义上的东西变成法规上的东西”,⑤ 以消解道德行为个体所面临的道德悖论——道德抉择困境。

从道德原则角度看,“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⑥ 由于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彻底摒弃道德假设的导引,因而,消解道德悖论的应该方式是将道德经验与假设进行有机整合。能否“整合”以及“整合”的程度如何,则体现出某个社会和道德主体是否具有“道德智慧”乃至其智慧的水平如何。“这种智慧在社会层面便是选择和实现道德价值的公平机制,在个人层面便是把握选择和实现道德价值的特定的情境的能力。”⑦ 举例来说:在德性主义义务论的指导下,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善心”、“为仁由己”的价值判断出发去帮助他人,而不辨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是否应该得到帮助,其结果就难免会出现“帮助不该被帮助的人”,使自己的行为结果出现道德悖论。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为仁由己”的道德价值判断与“为仁辨他”的逻辑判断结合起来,即把“德性”与“慧性”统一起来,就能以“道德智慧”⑧ 阻止或消解这样的道德悖论。

二 关于“道义悖论”的研究

(一)“道义悖论”的研究缘起与主要类型

道义悖论是在道义逻辑的研究中产生的。其产生与如下两个因素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是伦理学科的需要。伦理学科之所以青睐“逻辑”,是因为伦理道德建设不仅要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做人,还要让人们自觉地接受道德律令,理性地遵照伦理规范去行动。这就“需要一种理性、思辨的探索充盈其中,才能显示其理论的说服力,提高其规范的可接受性”;⑨ 另一方面是逻辑成果的猛力扩张。随着“逻辑”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精细地研究一些特别的语词,如“必然”、“可能”、“应当”、“允许”、“禁止”等等,并由此而建构了分支繁多的广义模态逻辑家族,道义逻辑便是其中的一员,即专以研究含有“应当”、“允许”或“禁止”等道义词的道义命题的逻辑特征及推理关系。道义逻辑研究者企盼这些研究能够满足伦理学科对其自身逻辑架构刻画的需要。然而,在实现这种诉求的过程中接二连三地遭遇了悖论的阻隔。

一般地,逻辑定理表达着某种规律,如p∨┓p,其任一代入特例都应是排中律的一个特例,比如,5是奇数或者5不是奇数。既有的道义逻辑系统中有许多这样的定理,但一些代入特例明显与人们的直觉相违背。它们就是所谓的道义逻辑悖论,简称为道义悖论。⑩ 典型的道义悖论有“罗斯悖论”(Ross' s paradox)、乐善好施者悖论(the good Samarian paradox)、承诺悖论(paradox of commitment)以及反义务悖论(paradox of contrary-to-duty imperative)。

在道义逻辑标准系统中,Op→O(p∨q)是个定理,直观涵义是,如果p是应当的,那么p或者q也是应当的。1941年,丹麦法哲学家罗斯(A.Ross)在其《命令句和逻辑》一文中构造了如下道义推理:如果某人邮寄一封信是应当的,那么,他邮寄这封信或者烧掉它是应当的。这个由罗斯提出的代入特例显然有违人们的道义直观,人称“罗斯悖论”。(11)“乐善好施者悖论”是由逻辑学家普赖尔(A.N.Prior)在《逃避现实:伦理学的逻辑基础》(12) 一文中最早提出并加以研究的,假设:(1)如果乐善好施者帮助被抢了的约翰,那么约翰被人抢了;(2)约翰被抢是禁止的。在道义逻辑标准系统下,设α代表“乐善好施者帮助约翰”,β代表“约翰被抢了”,则这两个前提可以表达为:(1′)(α∧β)→β;(2′)Fβ。但其导出结论是:(3′)F(α∧β)。即乐善好施者帮助被抢了的约翰是禁止的!这在道义逻辑的标准系统里却是实际存在的。

“承诺”(或称为导出义务)是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1957年,道义逻辑创建者冯·赖特(G.H.von Wright)试图用逻辑处理这一概念,他将“承诺”理解为“做一件事使得我们有义务去做另一件事”,进而将道义承诺定义为:“做一件事p使得我们承诺去做另一件事q”=[,df]O(p→q)。普赖尔认为,如果q是义务的,那么做任何一件事都使我们承诺做q,即做任何事要承诺去做应当的事。并指出,这种直观含义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实施禁止的行动将使我们承诺做任何行动。比如,“如果杀人是禁止的,那么,如果我杀了人,则我抢劫他就是应当的”。“反义务悖论”是齐硕姆(R.M.Chisholm)在1963年提出的。劝诫别人时,我们常常采用这种形式:“你应当做a,如果你没有做a,你就必须做b”。这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姑且称之为“反义务”命令,即当我们忽略了某种义务或责任(duty)时,它便告知我们应当做什么。举例来说,假设:(1)这是应当的,约翰去帮助他的邻居;(2)这是应当的,如果约翰去帮忙,则他告诉邻居他要去;(3)如果约翰不去,则他不告诉他要来是应当的;(4)约翰不去帮助他的邻居。从(1)和(2)可以推得约翰应当告知邻居他要来,从(3)和(4)则推得约翰不应当告知他要来。即:约翰既应当告知邻居他要来又不应当告知邻居他要来。

除以上典型的道义悖论外,有人还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义务冲突悖论”。如希伯里(Al-hibri)在《道义逻辑:一种详尽的评价和新的建议》中介绍的柏拉图悖论和萨特悖论。(13)“道义悖论”的研究仅有数十年的历史,人们对“道义悖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也没有达成更多的共识。有学者指出,所谓道义悖论是“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一定的道义背景知识之下,经过合乎道义逻辑规则的推导,得出了与道义常识或公认的道义理论相冲突的结论。”(14)

(二)道义悖论的解决方案

道义悖论的症结在于:是逻辑定理,但其代入特例却不合道义直观。消解道义悖论的路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抛弃直观,让自然语言向形式语言靠近;其二是形式化改良,让形式语言向自然语言靠近。(15) 道义逻辑发展的历程表明,道义逻辑系统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地向道义直观靠近的过程,不断消解道义直观和形式系统之间冲突的过程。

由于每个道义悖论产生的情况不同,人们对典型道义悖论的具体的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就罗斯悖论而言,研究者发现,现有的道义逻辑系统均以命题逻辑为基础,命题逻辑的所有公理、定理及推理规则均为道义逻辑系统所认可。“罗斯悖论”之所以生出“悖”来,就在于其中的每一形式推导都有充分的根据,但其转化为自然语言推理时却存在不合道义直观的反例。人们在作了大量的消解工作之后发现,这个“反例”并不是逻辑本身的错误,而是“直觉”对逻辑联接词的不当“错觉”,即“直观上,似乎可以从‘应当或者p或者q’推得‘应当q’,譬如,从‘某人应当或者邮寄这封信或者烧掉这封信’直观上可以得到‘这个人应当烧掉这封信’。但这仅仅是人们的错觉而已,而不是道义逻辑系统中的定理。”(16) 如果我们纠正了这种不当错觉,“罗斯悖论”之“悖”便自然得到了消解,这种悖论甚至也不会生成。

道义悖论的研究者对“乐善好施者悖论”和“承诺悖论”的消解工作主要体现在对道义逻辑的形式刻画与道义直观的间隙的弥合上——这种“弥合”大多是在维持道义逻辑系统“O必然化规则”和“后承原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逻辑学家卡斯特纳达(H.N.Castaneda)认为,这些悖论的产生与道义逻辑标准系统对于规范语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它们涉及规范语句的辖域问题。(17) 他认为,一般的规范都是由两部分所组成的,其一是规范成立的条件,其二是他所说的“实践”。由于道义逻辑标准系统是一元的,道义辖域中的成分只能是关于事件状态的描述,无法区分“条件”和“实践”,这与规范的现实状态不相符合。(18) 鉴于道义规范命题的二元性结构与道义逻辑标准系统命题的一元性表达之间的矛盾,有的研究者提出,只有重构一种二元道义逻辑系统才能解决这种矛盾,进而消解上述道义悖论。

道义逻辑的新近研究则是通过诉诸语境、辅以主体行为等概念或原则使之“逼近于”自然语言状态的伦理理论。比如,新近构建的境况化道义逻辑系统对道义概念就做了如下相对化处理:其一,义务是相对于行为者x(x是变元,包括x[,1]、x[,2]、x[,3]…)、行为场所w(w是变元,包括w[,1]、w[,2]、w[,3]…)、行为时间t(t是变元,包括t[,1]、t[,2]、t[,3]…)和具体的行动(行动也是变元,包括p、q、r…)而言的;其二,义务不是绝对的,义务概念是相对于内部一致的(伦理、法律等)规范集而言的;其三,容许不同的甚至冲突的规范集存在,所以,容许不同的甚至是冲突的义务存在,但系统自身没有逻辑矛盾。境况化道义逻辑系统给规范派生的义务划分了不同的等级。O[,R](x、t、w)p表示“(x、t、w)p在R中是义务的”,称为第一级义务,当未能履行第一级义务时,R可能要求┐(x、t、w)p作为补救措施,这称为第二级义务……。如果存在元伦理规则集Q,那么它规定不同等级的义务作用的方式:如果第一级义务未能履行,第二级义务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级义务停止起作用……。如果不存在任何元伦理规则集Q,那么相互冲突的义务并非产生于道义逻辑系统的不充分性,而是产生于我们的规范系统的不一致性。就“乐善好施者悖论”而言,由于“行为主体x[,1]在时间t[,1]实施抢劫行为p”,并非蕴涵随之而来的行为“乐善好施者x[,2]在时间t[,2]实施帮助约翰的行为q”,它不符合时间t[,1]在时间t[,2]之前的条件。相反,t[,2]在t[,1]之前,所以,显然不能得出禁止“乐善好施者x[,2]在时间t[,2]实施帮助在时间t[,1]被抢劫的约翰的行为q”。这样,乐善好施者悖论便可得以消解。有学者认为,“从悖论的语用性质以及悖论研究的语用学转折来看,境况化方案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如果能够得到合理有力的哲学辩护,境况化道义逻辑系统可能成为经典解悖方向较为成功的解悖方案。”(19) 就是说,境况化方案对于承诺悖论、反义务悖论也具有解悖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学界对道义悖论及其消解方案仍存歧见,比如,有的学者就是从亚相容逻辑角度去理解和试解这些悖论的。

三 对两类悖论研究的思考

(一)肇始差异:实践后果与理论逻辑

在词义学层面,“道德”与“道义”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道德悖论”(moral paradox)和“道义悖论”(deontic paradox)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明显。仅就两者的肇始情况看,道德悖论是反思既有的、处于主导地位的道德原则的产物,其研究主体主要是伦理道德领域的研究者;而道义悖论则起端于人们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刻画伦理理论,其研究群体主要是逻辑学者。伦理道德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道德行为的实践后果,而逻辑学研究者的本意是将现代逻辑的成果向伦理学领域拓展,以期为伦理学科提供一种逻辑的形式理论基础。

(二)两个层面:概念刻画与律令冲突

从形式刻画层面引发的道义悖论,其症结所在是对一些道义概念的逻辑理解,比如“承诺”、“义务”等,虽然也涉及对逻辑联结词的理解,如在“罗斯悖论”中对“或者”的理解问题,但其重心是探究道义基础概念的逻辑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从伦理学角度衍生的道德悖论则更多地关注的是实践行为中道德律令(或原则)的冲突问题,比如,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是否“如实”相告便涉及对“诚实”这种道德原则与实际道德价值行为之间的关系权衡问题。典型的道义悖论解决方案尚未涉及对道德原则是否合理的反思问题,而是在肯定既有的道德原则下来理解道义问题的,即以道德原则不冲突的假设为前提来考虑具体的道义概念应该如何合理地进行逻辑刻画。或许正是这层“隔膜”的存在,道义悖论尚未能够进入伦理学研究者的视野,更未能引发他们的探究共鸣。

(三)解决方案:从解悖路径的角度看

“悖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悖论可以涵盖普通的逻辑矛盾,大凡处境或抉择陷入“二难”、逻辑定理与直觉合理性的冲突等都可能被泛化地称之为“悖论”。狭义的悖论则是“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之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20) 由于狭义悖论的构成条件较广义悖论更为严格,其解决方法无疑会对广义悖论具有推广价值。

狭义悖论是如何被消解的呢?早在中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了“废弃、限定、有条件的解答”的路径。(21) 当代悖论的消解路径仍可以归约为这三种,即拒斥悖论、限制悖论发生的条件和有条件地解决悖论。拒斥了悖论,也就不必再谈消解悖论了;限制悖论发生的条件有时显得不够“自然”,比如“禁止语句自指”,有时又很难做到,比如集合构成中只能“良性割离”而不能“恶性割离”等;就有条件地解决悖论而言,又可再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是接受或容忍悖论,认为悖论所暴露的“矛盾”反映着一种辩证矛盾;其二是限制经典逻辑规律尤其是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适用范围;其三是创新悖论发生的背景知识。就第三种情况而言,由于“对某些人来说够得上一个矛盾或悖论的命题,对于另外一些信念不同或见解不坚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够得上是一个矛盾命题或悖论”,(22) 因而任何悖论都必然是一个语用学的概念,(23) 都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推导得出的,消解悖论就必须创新发生悖论的这种背景知识。

道德悖论研究者倡导用“道德智慧”去消解道德悖论是符合逻辑悖论消解路径的。之所以是“智慧”的,就是不为了保全某方利益而简单地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不是对矛盾双方做简单的取舍,而是“扬弃”,即创立一种新规则,使得“矛盾”双方能够得到“双赢”。犹如爱因斯坦(A.Einstein)的光量子理论,不是简单地对牛顿(S.I.Newton)的光的本性粒子说和惠更斯(C.Huygens)的光的本性波动说的简单取舍,而是在保留矛盾双方理论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过,“道德智慧”说仅是给出了消解道德悖论的方法路径,尚不是道德悖论的消解模型、更不是操作性的方案。而道义悖论研究的当前工作重点较少涉及对道德原则自身合理性的反思,但我以为,随着其形式系统的改良工作的进展,对道德原则合理性的反思将会成为其题中之义,因为这种悖论也是从特定的“背景知识”中导出的。

(四)可能家系:从基础概念到宏观律令

道义悖论对伦理理论基础概念清晰性的追究(如“承诺”、“义务”等),道德悖论对道德原则合理性的反思,这是“道德悖论”与“道义悖论”之间的外在差异。就伦理学科而言,它既不能没有合理的一般性原则,更不能失却清晰的基础性概念,因此,尽管两类悖论之间在概念指称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如果我们能够将它们贯通起来,将其放在伦理学科整体背景下去考量,或许可以在基础概念到一般原则之间找到一种有机联系。基于这种有机联系的纽带,追究基础概念清晰性的道义悖论与反思一般原则合理性的道德悖论则有可能构成伦理理论的悖论家系。

(五)研究后果:伦理理论走向科学性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知识,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整体是以某种基本信念为核心,通过“逻辑”贯通零散、孤立的知识性命题而形成的。逻辑贯通的过程,既是科学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清理命题之间内容上的对立和形式上的矛盾,使得科学理论系统越来越趋于完备性、命题之间越来越具备协调性的过程。一个相对成熟的科学理论,总是在清理了普通的逻辑矛盾之后所显现出来的相对协调状态。如果在这种状态的科学理论中又发现非普通的逻辑矛盾,而且这种逻辑矛盾的清理必然涉及构建该理论的基本信念或基础概念,便意味着该理论出现了悖论。科学理论悖论的消解往往要改变原有理论的基本信念或基础概念,对原有理论来说,可视为一场“革命。”(24) 悖论研究史已经显示,狭义悖论首先是从理论体系相对严密的演绎科学,次之是在理论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物理学中发现的,而人文社会科学因其理论系统的相对松散,很难导出狭义悖论。当代伦理理论已经启动了悖论研究,虽然这种悖论还难以堪称为狭义悖论(因为其前景知识的“公认度”还有待于考量),但毕竟开了该领域悖论研究之先河。一般而言,悖论研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将进一步严密化既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将会给其理论“硬核”带来革命性变革,引发其质变性的创新。由此推想,伦理理论中的悖论研究也必将会成为推动该理论走向严密化的契机和动力,从而使之更趋于科学性。

注释:

①⑤甘绍平:《应用伦理学的特点与方法》,《哲学动态》1999年第12期。

②晏辉:《是道德悖论,还是价值冲突》,《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⑦钱广荣:《道德悖论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④⑥⑧钱广荣:《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⑨周祯祥:《道义逻辑:伦理行为和规范的推理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3页。

⑩参见余俊伟:《道义逻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2页。

(11)cf.Anderson and Alan Ross,A Reduction of Deontic Logic to Alethic Modal Logic,Mind,Vol.67,1951.

(12)A.N.Prior.Escapism:The Logical Basis of Ethics,Essays in Moral Philosophy,A.I.Melden( ed.) ,1958,p.138.

(13)cf.A.ziza hal-Hibri.,Deontic logic:Acomrehensive Appraisal and a new Proposal,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78.

(14)(16)(19)夏素敏:《道义悖论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4页;第27页;第73页。

(15)参见及乃涛:《道义逻辑的困境与出路》,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第12页。

(17)Hector-Neri Castaneda.,The Paradox of Deontoc Logic:the Simple Solution to All of Them in One Fell Swoop,R.Hilpine( ed) .,New Studies in Deontic Logic,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1,pp.37~85.

(18)参见陈锐:《道义悖论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0)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页。

(21)W.涅尔、M.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95页。

(2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655页。

(23)参见张建军:《论作为语用学概念的“逻辑悖论”》,《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24)参见王习胜:《逻辑悖论与科学理论创新》,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91页。

标签:;  ;  ;  ;  ;  ;  

道德悖论与道德悖论--两种与伦理理论相关的悖论研究综述_时间悖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