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为论文,突破口论文,全面推进论文,创建工作论文,文明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山东省威海市把狠抓公共文明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突破口,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2010年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取得了地级市第八名的好成绩,人民群众也从文明城市创建中得到了实惠。

一、强化公众教育,提高市民的公共文明意识。

威海市在城市公共文明建设过程中,坚定地把提高公众的公共文明意识放在首要位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持续不断地对各个层次、各个群体的市民进行公共文明教育,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唤起全体市民的公共文明意识。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组织美术工作者,把市民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文明行为,画成漫画,配上评论,在报刊上刊载,在宣传栏里张贴;编印了20多万册市民文明手册和20万册威海文明不文明您来评说,发放到每户市民家中;在城市公共场所、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制作了大量形象的、具有人情味的公益广告,随时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文明;成立了文明礼仪协会,开展文明礼仪讲座;坚持开展评选“十佳文明市民”、“十大孝星”、“感动威海十佳人物”、“市级道德模范”等活动,先后推出了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杨正权、全省敬业奉献模范邹树君、助人为乐模范姚洪波、慈善明星王辉、好市民殷树山、兵妈妈王秀英、好支书于思宽、好媳妇孙淑香等100多个典型。

二、体现公众意愿,使城市公共文明建设贴近群众。

为准确把握公众意愿,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为威海发展进一言活动”,市民纷纷参与,共提出各种意见建议近2万多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三问”活动,共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2022条。同时,他们还通过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电话调查、深入基层座谈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来自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逐条研究,把那些反映普遍,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作为公共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如在公共环境整治方面,近几年,先后对市区65个旧生活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共整治背街小巷619条,铺设新沥青路面39.2万平方米,全市背街小巷整治完成率达到100%。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城中村三年改造计划,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投资51亿元,把影响城市公共环境的77个城中村全部改造成高档社区。截至目前,中心市区77个城中村、31339户、342.2万平方米全部完成拆迁,1.5万户、4.5万人回迁安置,到2011年底近10万群众将全部搬进新居,达到了共建、共赢、共享的预期目标。在人际交往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给身边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给身边人一个亲切的问候、给需要帮助的人一个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活动,使人际交往增加了更多的温馨。

三、开展公众行动,使广大市民成为公共文明建设主体。

一是群众性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相继实施了“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项群众行动。“蓝天”行动以净化大气为目标,拆除了市区所有小锅炉,实行集中供热供暖,迁建改造了玻璃厂等烟尘排放大户,关闭了烟尘排放不达标的小水泥、小高炉;“碧水”行动以解决水污染为目标,关闭了小造纸、小化工等排污严重的企业,迁走了污染威海湾的海水养殖区,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域并将原有污染的工厂迁出保护区;“净土”行动以解决垃圾污染为目标,全面推行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城乡卫生死角的管理,加强各种传染源的控制;“青山”行动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在全市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城乡园林、田间林网、绿色通道等“五林”工程,开展了持续、大规模地植树造林群众运动,森林覆盖率达到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5平方米。二是群众性的城市公共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威海是1990年国家命名的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二十多年如一日,注重培养市民卫生习惯,建立机关、企业、部队、学校、社区普遍参与,覆盖城市各个角落的城市公共卫生责任制,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经常性的集中整治与日常保洁相结合,城市卫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历次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中都名列前茅。三是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如旅游系统坚持开展了“诚信威海·文明旅游”活动、卫生系统坚持开展“药品经营企业诚信建设”活动、交通系统坚持开展“客运出租业创文明示范窗口”活动、教育系统坚持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家庭在行动”活动、环保系统坚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工商系统坚持开展创建“规范化文明诚信市场”活动等等。四是群众性的慈善救助行动。2007年以来,通过慈善组织、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和其它渠道,威海企业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97亿元,市民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36亿元。仅威高集团一家近3年就捐赠了4000万元的慈善基金和5000多万元的款物。城市注册志愿者已发展到7.4万多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2.04%,全市有20支专业服务总队和20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涵盖了医疗卫生、应急求援、扶贫助残、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

四、依靠公众监督,形成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媒体监督。市级主要新闻媒体每个季度对市区公共文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集中采集,制成专题片,在有关会议上播放,反映出来的问题,当即落实相关责任部门限期整改。新闻媒体对日常发现的问题及时曝光,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公共文明建设。二是强化了市民的监督。为方便市民监督,建立了三条沟通渠道:一条是在广播电台开通了行风热线,每个工作日都有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上线,与市民直接沟通,市民反映出来的问题,立即研究解决,并将解决结果反馈给群众。近几年,行风热线接听电话4万多个,解决问题1万多个,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条是在市统计局建立了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取随机抽取电话号码的方式,定期通过电话访问市民,进行一些专项调查,有些调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迅速组织调查解决;还有一条是市长热线,市民可以通过市长热线,直接把问题反映给市长。三是强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市委把城市公共文明建设列入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给各部门的工作做出评价,平日组织他们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考察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做到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问题不解决的不放过、群众不满意的不放过,确保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

五、成果公众共享,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惠及群众。

近几年,威海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功能区划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接近一半时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自然生态。给市民带来了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2%;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医疗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公共场所和生活小区都实行全天候保洁,燃气普及率99.6%,市民对交通便捷程度的满意率达到100%,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更加齐全。给市民带来了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近3年,威海市利用社会捐助,投入家庭困难学生的各类救助资金达2512万元,共帮助9844名学生完成了学业,全市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2004年以来,先后启动了“威高光明行动”、“福彩助行行动”、“光威助听行动”,使3万多名残疾人受益,成为国家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山东省首批白内障无障碍市。给市民带来了更加安宁的治安环境。公共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素质,人们的遵纪守法意识随之提高。见义勇为的人多了,近3年,全市共涌现出见义勇为先进集体和个人28个;违法乱纪的少了,犯罪率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低的地区之一。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多了,而损坏公共设施、闯虹灯、乱贴乱建等行为都大为减少。城市更加文明,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标签:;  ;  ;  

以公共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建设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