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鹤林乡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怎样进行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呢?
一、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其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打电话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打电话中产生的数学问题也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电话中的费用计算等问题可以利用四则运算解决,这就为电话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生长点和切入口。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电话计费问题又是比较复杂的,限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可能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只能选取学生所能解决且感兴趣的内容。经调查发现,学生对无线市话——小灵通比较感兴趣。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比较合适的资费方式,恐怕连许多成年人都不甚清楚,而这需要从调查到的一些信息中分析整理数据,作出比较、判断、选择和决策。这有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围绕“小灵通”的知识,设计、指导和组织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请你当参谋。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搜集生活素材,设置教学情境。
要发挥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必须挖掘出有效的数学生活素材,以引导学生学数学,如购物、缴费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必须做好设疑环节,即巧妙设置数学情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寓生活于情境,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提练出数学思维,或是将数学问题转换成生活场景、生活画面,让学生克服生活与数学之间的障碍,从而教师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环节中,可以如此设疑“我身上带了149元,要购买一双79元的鞋子,问我最后还剩多少钱?”(149-79),接着换种角度来提问:“当我付给收银员100元的整钞时,我还剩多少钱?”(149-100),“当收银员找给我21元之后,我还有多少钱?”(149-100+21),如此提问,层层进入,学生便可以轻易的理解多减去的部分一定要加回来的这事实,最后将问题提升至数学法则。引用生活实例来创新数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素材,并把握住课堂与生活的切入点,合理的设疑,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实验、推理及交流等。
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现实生活。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创设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既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好奇心,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动作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常是硬套公式,至于面积计算到底有什么用处并不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以给教室做窗帘为切入口,让学生测算一下需要多少布料。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有的开始动手测量窗户的大小,有的三五人一起讨论自己家里窗帘的样子,做窗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气氛十分热烈。教师适时引导:首先要测量出窗户的大小,其次要考虑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可用两幅窗帘对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再让设想一致学生自由组成设计小组,共同探讨,将讨论结果绘成图并计算出结果。一时间学生的讨论、争辩声不绝于耳,每一个人都全身心的投入,开心自主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深入地掌握了面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
四、生活化的练习,强化数学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可知,数学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重要要,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客厅的面积,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再做市场调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兴趣盎然,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论文作者:田德川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数学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所学论文; 生活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