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烽礼 蔡晓珊
福建省石狮市医院骨一科 362700
【摘 要】2015年03月至2019年03月福建省石狮市医院骨科收治29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高处坠落伤19例,车祸伤8例,其他2例。SandersII型跟骨骨折27足,III型跟骨骨折4足。患足均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塌陷后跟距关节面,并置入微型钢板固定。根据情况辅予斯氏针撬拨复位前跟距关节面或挤压器复位增宽畸形。随访6到24个月,平均18个月,按Maryland Foot Score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Sanders II、III型骨折优良率分别为88.9%和75.0%。
【关键词】跗骨窦;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
跟骨骨折主要足跟部受撞击引起,是常见的跗骨骨折。目前,尚无统一的跟骨骨折手术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有:一、斯氏针撬拨复位、斯氏针或空心钉固定,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关节面塌陷及粉碎性跟骨骨折[1]。二、传统的“L”形外侧扩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该术式显露清楚、复位准确。但由于跟骨外侧皮瓣血运欠佳,手术创伤大,易出现皮瓣坏死、感染、钢板及骨外露等并发症。近年来,微创手术治疗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应用于全身多处骨折,在跟骨骨折方面,随着跟骨微创钢板的发明,在解决骨折准确复位和有效固定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小软组织创伤,极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本文对跟骨骨折跗骨窦小切口微创治疗作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我科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29例(31足)跟骨骨折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22—53岁,平均45.3岁。SandersII型跟骨骨折27足,III型跟骨骨折4足。其中关节面塌陷17足,跟骨增宽或内收22足,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高处坠落伤19例,车祸伤8例,其他2例。
1.2 方法
术前先抬高患肢、冰敷、消肿对症处理,待肿胀消退后,一般伤后5-10天行手术治疗。术前半小时使用一线抗生素。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患者侧卧位,患肢置于上方。C型臂透视下,从跟骨后方置入斯氏针撬拨复位前跟距关节面或跟骨结节角,另打入一两根斯氏针维持固定。对于跟骨有增宽的情况,加于挤压器辅助复位。然后在外踝尖下方约1.0 cm,跟距关节水平处,向前水平切开约6cm。小心切开,避免损伤腓骨长、短肌腱和足背外侧皮神经。切开腓骨肌下支持带、跟距骨间韧带及跟距关节囊,显露距下关节,紧贴跟骨外侧壁用大圆刀锐性分离深层组织,同时游离并保护腓骨长短肌腱及足背外侧皮神经,以利于放置钛板。此时可直视下将塌陷的后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可氏针临时固定,Bohler,s角和Gissane,s达到基本恢复,置入“L”型微创跟骨锁定板固定,去除临时克氏针、斯氏针,缝合包扎术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术后处理
术后再次给予一次抗生素,并予消肿、止痛,对症处理。术后2-3天开始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拍片提示骨痂生长良好者,开始逐步下地负重行走,6个月完全负重行走(有2例骨痂生长较慢,术后6月开始下地行走,术后8月完全负重行走)。2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到24个月,平均18个月。
2.结果
获得随访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Maryland Foot Score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2]。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本组试验结果:Sanders II型优17足,良7足,差3足。Sanders III型优1足,良 2足,差1足。优良率分别为88.9%和75.0%。其中1足出现感染,1足出现肌腱损伤,5足出现足背外侧皮神经损伤。
3.讨论
在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中,跗骨窦小切口微创治疗跟骨骨折,比起传统外侧切口,有如下优点[3]与不足:1.微创,切口小,且切口靠近距下关节,减少了大部分的软组织剥离;2.距下关节显露清楚,本方法的手术切口与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因此可以清晰的显露出距下关节面,更好地复位后跟距关节塌陷的骨折;3.手术切口严重并发症减少,扩大切口易引起皮瓣坏死、感染,这往往影响极大,易发展成钢板或骨格外露,创面需要长期换药至骨骼愈合后取掉钢板后才能愈合。4.存在不足:本组实验中,有1足出现感染,可能由于术后护理不到位所致,但未出现深部感染,经过抗生素使用、加强换药后愈合。1足出现腓骨长肌腱部分损伤,术后患肢制动3周后,未出现外翻力减弱。5足出现足背外侧皮神经损伤,发生率达16.1%,这主要由于该神经有多条细小分支在切口的正下方,术中易锐器损伤或牵拉伤,经随访4足皮肤感常见恢复欠佳,术中应仔细分离并保护。另“L”型跟骨微创钢板层次较少,纵向支撑力比传统跟骨板弱,术后有可能出现跟骨塌陷,本组病历中未出现,待以后研究证实。
总之,随着微创理念的蓬勃发展,全身很多骨折的处理都尽量寻求在获得同样治疗效果的同时,做到创伤小恢复快。笔者认为,对于 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小切口切开复位、微创跟骨锁骨板内固定术,辅予斯氏针撬拨或挤压器复位,在解决骨折准确复位和有效固定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小软组织创伤,极大程度降低并发症,进一步促进了微创骨科技术在治疗跟骨骨折方面的发展,但要注意预防足背外侧皮神经损伤。
参考文献:
[1]Yeung Yip-Kan,Ho Yuen—Fong.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dis-placed calcaneal fracture Orthopaedics[J].Trauma and Rehabilitation,2011,15:5-9.
[2]Sanders R,Fortin P,DiPasquale T,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in 120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Results using a Pro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lassification [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3,290:87-95.
[3]李伟摇,张克民,陈雪梅,等. 微创小切口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2012,7(5):506-511.
论文作者:郑烽礼,蔡晓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0
标签:关节论文; 术后论文; 切口论文; 微创论文; 损伤论文; 钢板论文; 腓骨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