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现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实现河南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现实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和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将是我省今后15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 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增长10 %, 达到36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4 %(工业增加值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2 %,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6.5%。

一、实现河南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

40多年来的发展,尤其是经过“七五”、“八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河南工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机械、电子、轻纺、化工、医药、冶金建材、食品、通讯等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从总体上看,工业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河南的工业基础还不能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八五”时期,工业经济运行当中突出地存在着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和资本输出率低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缓慢;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瓶颈”影响仍未能从根本上予以消除;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速度型的;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了种种矛盾和困难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人均水平方面与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快速增长不相协调

“八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还属粗放型、速度型的,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以及大量生产要素(资金、原材料)的投入增加而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和资本输出还较低,经济运行中质量与经济快速增长不协调。“六五”、“七五”、“八五”我省资本输出率分别为5.0%、3.9%和3.6%。 “八五”末期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95次/年,与“七五”末期的2.71次/年相比,周转速度放慢。资金利率为10.5%, 固定资产原价利税率 13.0%,产值利税率为11.1%,销售收入利税率为11.7%,成本费用利润率5.1%,总体水平还不高。

虽然1995年全省工业企业的产销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年末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4715.11亿元,居全国第7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率4.78%,居全国第5位;累计实现利润105.89亿元, 居全国第6位;利税总额259.03亿元,居全国第8位。河南经济总量占全国第7位,增长速度也很高。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人均投资额等指标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使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只列全国第25位左右。不仅拉大了与沿海省份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与山东省、湖北省等邻省主要指标对比差距也很大。

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缓慢,与工业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省经济结构出现了升级的趋势,产业结构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其在国民经济所处的主导地位要求相比,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八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深层次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到位,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缓慢。表现为:

〈1〉基础工业与工业发展的不协调,表现在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瓶颈”影响仍未能从根本上予以消除。“六五”、“七五”、“八五”末期国民经济固定资产中工业投资占第二产业投资的比重分别是67.8%、74.7%、52.3%。其中能源工业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是38.6%、43.6%、24.0%,增幅有所回落。“八五”时期,全省能源、交通、原材料基础工业生产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基础产业的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还不够适应。重工业中的能源工业由于规模不足而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协调系数为—0.34;交通运输业由于发展不够而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协调系数为—0.25,亦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重工业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七五”时期的53.9%到“八五”时期的49.1%,减少了4.8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1985年为0.25,1990年为0.11,1994年为0.04,1995年为0.27,呈逐年下降趋势。“八五”时期,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达 40633万吨标准煤,较“七五”时期增长6.0%,年平均递增仅0.9%,低于同期能源消费年平均递增4.5%的水平, 能源生产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原材料工业在重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由“七五”时期的32.7%到“八五”时期的30.9%,反而减少了1.8个百分点。

〈2〉深层次的结构不合理状况无大的改观。工业内部结构中, 轻工业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表现是规模较大而质量效益低,轻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系数为—0.03。“八五”末期重工业产值中,国有企业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两者产值占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七五”末期的55.5%到“八五”末期的51.3%,减少了4.2个百分点。 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企业单位数虽然增长1.04倍,但单位数所占比重仅由17.5%提高到20.8%,增加3.3%个百分点, 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是相当缓慢的。这一缓慢历程,突出地反映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仍处于拉长短线,压缩长线,增加花色品种和改进产品技术上, 无明显大趋势的改观, 致使1995年末全省产成品库存占用资金达212.93亿元。目前我省工业经济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质量不高,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不多,拳头、名牌产品有限。

〈3〉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在世界产业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我省以传统技术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绝对大的比重,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重化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中,1994年全国第一产业为54.3%,我省为62.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8.0%,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50—60%,发展中国家也在35%左右。

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八五”时期我省投入产出率不足50%,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投入产出的利税:1985年为19.1元、1990年为11.2元、1995为10.5元; 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1985 年为18.2元、1990年为12.0元、1995年为13.0元,与近临的山东省相比较益上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3.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瓶颈”影响仍未能从根本上予以消除

〈1〉基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工业物资消费弹性系数,“七五”末期为2.35,“八五”末期为1.1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七五”末期0.47,“八五”时期由期初1991年的0 .43降为期末1995年的0.27,减少0.16个百分点。 从全省工业物资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来看今后仍不能放松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从全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能源生产增长幅度与同期工业产值增长率相比差距很大,发展相对滞后,能源生产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需要。

〈2〉基础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是基础产业发展的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需求不协调问题。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和工业原材料消费弹性系数我们看出,能源生产是在小的波动中上升,电力生产是在经历着起伏中的下降,原材料生产略有缓解,但能源、原材料生产的发展还远不能与经济快速增长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特别是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后经济的发展有制约作用,全省能源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八五”末期重工业产值中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产值分别为253.44亿元、508.32亿元和655.85亿元,虽然比“七五”时期有较大发展,但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两者在重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七五”时期为55.5%,“八五”时期为51.3%。“八五”时期比“七五”时期减少了4.2个百分点,结构调整速度相当缓慢。

二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低、效益差、亏损严重等问题影响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从全省来看,冶金、建材行业实现的利税是下降的,1995年309家地方国有亏损企业中,有104家是新增亏损户。主要分布在冶金建材、设备制造、黑色有色金属冶炼、氮肥制造业等部门。

4.物耗高,效益差,亏损大,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速度型的

〈1〉物耗率高。在正常情况下,工业生产成本中能源、 原材料的消耗占70%左右,而“八五”期末全省县及县以上1106家大中型企业中,物资消耗价值量占产值的比重超过70%的企业有365家, 占企业单位数的33.0%,它们分布在30个国民经济工业大类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有35334家,物耗占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的2222家, 占企业数的6.3%。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然而由于体制、技术、观念的种种原因,在对有限资源的利用上,浪费程度十分惊人,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耗率高,单位产品消耗上升。全省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消耗物资价值量为6180元,消耗生铁0.1424吨,钢材0.1489吨,水泥0.3128吨,煤炭2.7367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4.0327吨标准煤,均比“七五”末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1995 年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亏损面、亏损额分别占到全省亏损面的23.7%、亏损额的70.9%, 部分企业处于亏损、 半停产、 待关停并转状态。 1995年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22.3%,其中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24.3%。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企业已达到6519家,占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27.8%;其中国有企业有1824家,占国有工业企业的44.0%。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有1907家, 其中国有企业有511家,分别占单位数的8.1%和12.3%,这部分企业已资不抵债。从企业负债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负债已形成损失,根本无力偿还。产品质次价高无销路,1995年末企业的产品库存为117.89 元, 比1994年增长19.8%。企业应收账款净额为310.16亿元,加上应付账款净额227.91亿元,共计538.07亿元,占全省全部流动资产的57.9%,企业的流动资产中有近一半无法流动,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放慢到1.77次/年,加剧了资金紧张的矛盾,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工业经济运行中,由于资金循环不畅,使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进程被打乱,优化变劣化,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3〉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速度型的。 单位产品物耗和工资含量上升,是粗放型经营增长方式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省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要高出30%—9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也较日本高出3—4倍。我省工资在总成本中占的比重虽然不是太高,但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太缓慢,不少行业的工业产品的实物劳动生产率徘徊或呈下降趋势,意味着单位产品的工资含量在上升。

粗放型经营增长方式的另一表现形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高投入来实现的。从1995年全省生产成本构成来看,一是直接材料比1995年增加127.99亿元,其中原材料增加92.65亿元, 由于原材料用量增加加大成本4.9亿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影响成本13.62亿元;二是原材料质量下降使消耗上升;三是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增加11.68亿元; 四是全省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20.3%的同时, 资源消耗年平均递增39.6%。

二、宏观上实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本上说就是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扩大再生产由外延型为主向内涵型为主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纲要》中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一系列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推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它是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来进行,需要通过试点来不断总结经验,然后推广。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搞好一大批中型企业,使之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最近,在全省三级干部会议上,我省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集团的总体规划中,制订了“九五”以至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全省形成50户左右产权多元化、融资股份化、经营规模化、功能金元化、市场国际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成为全省的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使这50户企业集团在资产总量、销售营业额、利税额等方面的指标总和,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40%以上,而且对其做出了授权经营、国有独资经营、优先供应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这是作为河南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措施。在改革过程中应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引导这些大企业集团深化改革,向内使劲,谋求发展,以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

省定50户大企业集团分布在轻型汽车制造、石化、钢铁、电子、纺织、有色金属、医药、机械、轻工、建材等十几个行业。这些企业集团是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加快这些企业的改组步伐,通过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使生产要素得以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结构创新,提高整体资产的效益,它们将成为各自行业的“龙头企业”或“小型巨人”。

这些企业集团经营素质好,管理基础扎实,产品产业发展空间大,技术水平高,筹资能力强,在本世纪末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50 亿元、20亿元这三个层次的大企业集团,能真正成为全省龙头,力争到本世纪末进入全国优胜企业先进行列,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出能跻身于国际跨国公司行列的大企业集团。这是促进河南经济腾飞、形成河南工业经济新的整体优势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同时对于竞争性强的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尤其对长期微利、亏损单位,下大决心采取有效措施,限期完成改造、租赁、破产、兼并、拍卖等形式的改革,以加快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资产的布局和结构。

2.保持投资规模中的基础产业投资力度,调整结构,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要使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而是要在有效益的基础上再增长,只有增长才能出效益。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投入产出效益。“九五”期间,我省还要新建、续建一批项目。从历史发展来看,一些项目的投入可能会很快得到产出,带动经济的发展;而有些项目则有可能成为包袱。

“六五”、“七五”、“八五”三个时期投资率是22.6%、24.8%、26.4%分别比全国低2.2、2.4、6.6个百分点。 投资率的差距在逐步扩大,而且在“九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经济处在一个以投资推动为主导的增长时期。“九五”时期,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情况下,投资需要仍将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之一。以1992年投入产出模型看,每增加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果为3.0, 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对经济的带动效果为2.4。由于经济发展以投资带动为主, 依据投入产出规律,这一格局在“九五”时期不会改变。因此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促使全省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

展望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前景,任务是艰巨的。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等,都要以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为前提。在宏观政策上,一方面保持投资规模的适度增长。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受到市场需求扩张、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宏观环境不稳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既要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时,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宏观投资环境,使投资回报率提高。另一方面是要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由重视外延型、数量型投资而转向内强型、技术型的投资,正确处理好新建项目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关系,以避免资源、资金、人力的浪费或生产能力的闲置和重复性建设。

在我省工业内部长期存在着结构性的失衡。一是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一般性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水平生产能力的严重不足;三是工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地区结构趋同化,追求专业门类全,自成体系,不考虑专业化协作,造成“诸侯割据”,争资金、争原料,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益较低,同时破坏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但不能放松结构调整工作,反而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结构升级。在经济高速发展时,要注意加强对农业、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等短线投资,以增量调整的方式克服“瓶颈”制约,在经济平稳调整阶段,以企业破产与重组等存量调整与增量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长线过长、无效供给过大的问题,通过结构升级使河南经济向轻型与高科技型转化。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改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真正实现企业经营自主权,把应当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性职能由政府承担或重组安排,使企业在一个公平、良好的环境中参与市场竞争。

在结构调整上要突出效益。目前我省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一是基建,今年计划投资增长20.6%,技改增长20.2%;二是出口问题和退税税率调整问题,国家已经调整到8.2%,这样会使出口成本增大, 客观上要求调整结构、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和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资产存量调整,市场经济就是要求按照其自身规律达到资源的有序流动、合理的资源配置。过去我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存量资产不流动,效益太差,今后要把盘活资产存量作为重点来抓。

3.提高工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真正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确不是一件易事。目前我省工业经济中的科技贡献率只有29.7%,因而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放在特别主要位置上,通过努力使其提高到40%以上,以赶上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缩小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差距。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科教兴豫”战略措施的实施,来提高全民素质,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品上质量、上档次,实现效益型的增长。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要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促使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的提高,同时要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开展广泛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对外商直接技术投资的正确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目前我省进出口额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0%,与全国45.3%的水平相差很大,与沿海开放省份的差距则更大。因此对出口创汇型企业的创立发展,要促其高附加值化,以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增大。在稳定农业增长的同时,逐步减弱工业对农业的依附作用,加大高附加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成份。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终将要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企业中去,每个企业都要在自己特定的产业中运营。高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具体要求,是产业政策的重点,它的开发、产业化过程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过程。面对我省目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状况,仅仅依靠企业和科研机构来进行,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应由政府在项目选定、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给予较多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尽快达到能够形成我省支柱型产业的选择、开发,这是当务之急。

4.进一步加速工业化进程,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时间,英国用了200 年,美国100年,日本50年,韩国30年,而东盟一些国家仅用了20年。 目前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速度发展最快,贸易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他们成功的秘诀对我们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一是有效地推行面向出口的工业化进程战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与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相配套,造成良好的国际投资和贸易环境,吸收外资,鼓励有效地出口。二是努力使经济结构多样化,(尤其注意那些与国际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产品的出口)使国家在对制造业、基础化工工业等领域重点投资,使出口型加工工业占优势地位。三是优惠政策吸收外资,注意引进吸收消化世界先进技术工艺。四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调节职能特别是税务和税收的调节职能,使税务成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将国内经济实体、外资企业纳入国家经济轨道的工具。五是利用调节利率手段最大限度地吸收居民储蓄存款而获得国内资金,弥补资金短缺。六是经济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社会文明建设,使我省形象在国家和世界经济波动中产生大的影响,反过来促进国家内外投资的增加。同时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产业地位。应大力加大农业技术含量和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进一步推进农业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不仅不能忽视回避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还要加大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步伐,才能达到尽快解决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步伐。

5.“抓大放小”,是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战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决定意义,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加大“抓大放小”工作的力度。“八五”末期,我省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国有企业4147家,虽然在数量上仅占全部独立核算企业数的17.7%,但拥有的年末资产却占71.7%,创造的增加值达462.90亿元,占64.1%,提供上交净利润占40.0%。国有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是处于能源,交通,基础原材料,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领域的。在这些领域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达到80%左右。在目前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下,它们仍是能源、交通、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的提供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计民生。只有将这些企业搞好了,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才能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目前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有两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基本上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二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已基本明确。因此,现在一手抓好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转轨建制工作,一手抓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工作,使小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竞争的洪流中优胜劣汰,自由发展。对这些企业可以采取不更改产权的承包、租赁或变更产权的兼并、联合、出售、股份制合作改造和破产等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改革形式。

一方面要继续抓紧抓好100家现化企业制度试点和50户企业集团, 这要作为河南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措施,实行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对于100家试点企业,要鼓励它们勇于探索,力求在机制转换、增强活力、 提高效益上取得明显进展,在解决企业冗员和债务负担等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对50户企业集团,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大胆吸引海内外投资,增加自身积累,迅速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另一方面,在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同时,要切实放活小型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在保证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企业能够增效、职工能够增收的前提下,力争两年内使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各种形式的改制、改组。

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改革力度:一是减轻负担,减少社会职能,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平等竞争条件;二是重点投资倾斜,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技术改造的步伐;三是与建立健全现化企业制度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达到共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这可以说是我省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实现我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

标签:;  ;  ;  ;  ;  ;  ;  ;  ;  ;  ;  

实现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