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政府与欧洲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欧洲论文,政府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洲一体化是在战后欧洲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历史进程。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发,在总体上支持这一进程。冷战结束后,欧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欧盟为主体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入发展。这一新形势使美国既定的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面临挑战和考验。本文拟在回顾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基础上,对克林顿政府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及其对美欧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冷战时期的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美国强烈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积极和主动程度上甚至超过了西欧国家。促使美国坚持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对苏、德进行“双重遏制”。美国认为推动西欧联合是实施对苏遏制的最有效的办法。而通过一体化将西德纳入并限制在一个西欧联合体当中亦将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消除了欧洲不稳定的根源,同时又有助于加强西欧抗衡苏联的能力。
随着1947年美苏冷战的爆发,西欧联合很快被纳入到美对苏遏制的全球战略之中。以当年6月马歇尔计划的发表为标志, 美国开始公开支持欧洲(西欧)实行经济政治联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中宣称,美国希望欧洲国家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合作,只要它们主动联合起草一个欧洲复兴计划,并且该计划又切合实际,美国愿意对之提供支持。美国本期望其援欧计划能有助于使西欧建立起超国家的经济政治合作,但194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却被赋予普通的政府间组织的结构,这难免令它感到有些失望。1950年5月舒曼计划的发表, 标志着欧洲联合从政府间合作发展进入一体化阶段。对这一新发展,美国持支持与鼓励的态度。杜鲁门总统欢迎“这一建设性的具有政治家远见的行为”,称舒曼计划“为在法德之间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关系提供了基础,并为欧洲开辟了一个新的前景。”(注:US Department of State,Bulletin,29 May 1950,p.828.)与此同时,美国积极支持煤钢联营六国建立欧洲防务集团。杜勒斯甚至威胁说:如果欧洲防务集团建立不起来,“将导致一个对美国基本政策的痛苦的重新评价。”(注:FRUS,1952—4:V.1,State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North Atlantic Council,14 Dec.1953,pp.842~843.)然而,这并未能阻止1954年8月法国国民议会对欧洲防务集团条约的否决。在经历了这一失败的挫折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在1957年重新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是年3月25日, 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对于这两个共同体的建立,美国的态度虽不像在防务集团问题上表现得那样强烈,但无疑也是支持的。1957年初,艾森豪威尔对一个法国代表团说:“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历史上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比赢得战争的胜利都更加美好。”(注: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ervice,1992,0440,meeting Eisenhower—French delegation,probably 26 Feb.1957.)
简言之,美国在欧洲一体化的初期阶段对促进其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经济援助和施加政治压力等手段,帮助西欧建立了一系列区域性合作机构,并且在1958年成为第一个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正由于此种缘故,欧共体委员会首任主席哈尔斯坦在1958年1月1日的就职演说中对美国充满了溢美之辞,他说:“有格言说,美国人是最好的欧洲人,这话的确不错。 ”(注:转引自:Reginald Dale,From Marshall to Maastricht:"US— European Relations Since World War Ⅱ",Europe,June,1995,p.12.)
然而,进入60年代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开始搀杂进某种复杂的考虑。其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一方面,美国继续在总体上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7月4日发表的《相互依赖》演说中指出:“我们不把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欧洲视作对手,而是视为我们的一个伙伴,帮助它发展壮大是我们17年来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注:Public Papers
ofthe Presidents.John F.Kennedy,1962,p.538.)1966年5月,约翰逊总统也宣称,“促进西欧的统一不仅是(美国)所希望的,我们还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过去的每一个教训和对未来的每一个展望都表明,西欧国家只有日益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注: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Lyndon B.Johnson,1966,p.477.)但另一方面,美国也开始强调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及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如果说此前这一地位是被假定或毋庸置疑的话)。战后初期,杜鲁门及艾森豪威尔政府从加强对苏遏制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出发而强烈支持欧洲一体化,并为此甘愿承受一体化给美国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主要表现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的共同对外关税政策对美国贸易有不利的影响)。但随着西欧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政治影响的提高,美欧间开始出现摩擦,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更是公开向美国的欧洲霸权发出挑战。这种情况使美国不得不对其强烈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进行重新评估。结果,华盛顿表明它不再愿意继续以经济上的代价来追求单纯的政治目标,并明确强调欧洲一体化必须在大西洋框架内进行。
美国的这种双重立场在七八十年代继续延续。1973年,基辛格在其《欧洲年》演说中宣称,为了建设一个新的大西洋结构,“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的统一。”(注:US Department of State,Bulletin,14 May 1973,pp.595~598.)但与此同时,“尼克松总统对欧洲一体化给美国以及给大西洋盟友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带来的问题表示关注。”(注: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Richard M.Nixon,1973,p.222.)1982年3月24日,里根总统在就罗马条约签订25周年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让我清楚地重申本届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我们不把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欧洲视为对手,而是视为我们的伙伴。”(注: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Ronald Reagan,1982,p.374.)但实际上,在里根当政的8年中,由于大西洋两岸频频爆发严重的经济争端,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显得多少有些口惠而实不至。80年代末,布什政府上台时,正值欧洲形势发生剧烈而快速的变化,这促使它对美国的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与里根政府相比,布什政府更多地强调美欧总体上的政治合作,而多少有些淡化双方在经济领域里的争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布什政府忽视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维护北约的地位。所谓的“道宾斯信件”事件即是证明。1991年2月21日, 布什政府中负责欧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道宾斯通过美国驻欧洲国家大使馆致函各西欧政府,称美国对欧洲发展其安全和防务特性的努力表示严重关注。同年11月,布什总统更是公开表示,美国认为其在欧洲“防务和事务”中的作用不应因欧洲联盟的缘故而成为多余,他警告西欧说:“如果你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防务,那么今天就应该告诉我们。 ”(注:BeatriceHeuser,Transatlantic Relations:Sharing Ideals and Costs,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6,pp.96~97.)
纵观冷战时期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可发现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政策的连续性,即各届政府均在总体上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二是支持的有限性或有条件性,即美国所支持的一体化的欧洲绝不应是任何“第三势力”意义上的欧洲,而是应牢固地融入大西洋框架之中,换言之,欧洲一体化不能脱离同美国的合作。通过在大西洋框架内的“合作”,美国期望能够保持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二
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和冷战的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及安全环境,同时推动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继欧共体内部统一市场计划付诸实施后,建立欧洲经货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问题相继被提上日程。1991年底马约的通过标志着欧共体开始步入建设欧洲联盟的新阶段。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克林顿政府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不过,克林顿政府上台之初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并不明朗。这主要同它当时优先关注国内问题及经济事务有关。实际上,克林顿正是靠许诺当选后将优先考虑国内问题而得以入主白宫的,他上台后也很自然地将对外政策的重点放在对美国经济有直接影响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但是从1994年开始(即上台一年后),克林顿政府对欧洲的态度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当年1月, 克林顿在其发表的第一个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声明中宣称,他的政府支持欧洲联盟及其发展更加强大的共同机构,美国不仅鼓励欧洲搞经货联盟,它原则上也赞同欧盟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便使西欧联盟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注: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William J.Clinton,1994,p.20.)克林顿同时也赞同欧盟的扩大,并尤其希望中东欧国家被接纳入盟,因为这“有助于锁定(在这些国家中的)民主和市场改革”。同年7月, 克林顿在柏林发表的一篇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他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他说:“展望21世纪,我相信,一个统一在民主、自由市场和共同安全下的欧洲,在维护繁荣与和平方面,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注:Speech in Berlin on 13 July 1994,as quoted in Anthony Laurence Gardner,A New Era in US—EU Relations?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1997,p.1.)至此,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和政策终趋明朗,并且显得相当积极。克里斯托弗称克林顿“是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深化的支持者,坚持了早年由肯尼迪总统作出的承诺”,是肯尼迪之后惟一完全和明确地支持欧洲一体化的美国总统。(注:USIS,Speech by Secretary of State Warren Christopher,Stuttgart,6 Sept.1996,p.5,7.)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也认为,克林顿政府是近30年来“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一届政府。(注:Clifford Hackett,Cautious Revolution: The European Union Arrives,Westport,Conn:Praeger,1995,p.190n.6.)
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最突出之点是它同意欧洲可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其安全和防务特性。防务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该领域的一体化长期以来未能取得进展。只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欧共体内外形势的变化,建立欧洲共同防务问题才被真正提上日程。对此,布什政府虽很不情愿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予以接受。1990年7 月在伦敦召开的北约首脑会议原则上接受了“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的概念。之后,这一概念又在1991年哥本哈根及罗马北约会议上得到进一步重申。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尽管在维护北约及美国的地位方面同战后以来历届政府保持了总体上的一致,但显得愿意在欧洲共同防务问题上走得更远一些。克林顿称其政府对于“法德之间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有可能建立起更大程度的欧洲安全合作的前景——并不感到恐慌和忧虑。”(注: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William J.Clinton,1994,p.20.)1994年1 月他首次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该次会议所发表的公报的第四点内容指出,联盟成员国“充分支持发展一个欧洲安全和防务特性——这一特性的形成将加强大西洋联盟中的欧洲支柱,同时也会加强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联系,并使欧洲联盟能够为它们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承担更大的责任。大西洋联盟和欧洲联盟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次首脑会议还原则上采纳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在北约内建立一支“统一联合特遣部队”(Combined Joint Task Forces)的建议。经过两年时间的艰苦谈判,有关CJTFs的具体安排最终在1996年6月举行的柏林北约首脑会议上获得批准。所谓CJTFs, 是指由北约内一些(或全体)成员国联合组成一支特遣部队,执行在北约防区以外的使命,在执行使命的过程中可使用北约的设施。更具体一些说,根据这种安排,西欧联盟的部队可在美国部队不参加的情况下独自采取行动,并且可以使用北约及其成员国的军事资产,如美国的间谍卫星和远程运输机。
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持较灵活的态度,可从这样几个方面释其因:首先,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客观上使华盛顿减轻了对欧洲一体化形式的关注,尽管它继续强调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仍必须在大西洋框架内进行;其次,欧洲一体化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克林顿政府认识到,对之只能够因势利导,靠强行阻拦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早在1989年,美国政府内部的一项研究报告就曾指出:“欧共体内加速的政治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美国对这一进程的反对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注:John Peterson,Europe and America in the 1990s:The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Aldershot:Elgar,1993,p.48.)); 最后,尤为重要的是,支持一体化以使一个强大的欧盟能更多地分担美国的负担,这是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克林顿政府不仅鼓励欧盟为其自身的防务承担更多的责任和负担,而且希望欧盟同美国合作以共同对付全球范围内的危机和挑战。当然,克林顿政府也期望一个更加强大的欧盟能够有助于稳定东欧的形势,并制约统一后的德国使之继续维系于一体化的欧洲之中。
总的来看,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欧关系较冷战结束之初有明显改善。这既与克林顿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因为,从1992年底开始,欧洲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前南地区的战争和民族主义的复活、俄罗斯未来前途的不稳定、东欧改革的跌宕起伏以及马约批准遇到的困难,使欧盟各国认识到,冷战后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仍离不开美国在欧洲的存在。美国的存在不仅是防止残存的俄罗斯威胁的战略保证,同时也是制约统一后的德国以防止其单干和避免使欧洲重新陷入传统的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冲突和内部纷争的重要保证。而欧盟内的一些大国也各有原因希望加强同美国的关系。科尔政府对美国积极支持德国统一心存感激。梅杰政府、尤其是布莱尔政府试图通过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来加强英国的地位。实用主义的法国希拉克政府在德国统一、海湾战争和波黑危机后也加快了向北约靠拢的步伐。总之,冷战结束后欧洲依然不确定的形势及面临的种种挑战,促使欧盟谋求继续保持和加强同美国的联盟关系(尽管仍主张这种联盟应更加均衡和平等)。欧盟主动倡议并最终于1995年12月同美国签署《新大西洋议程》(TheNew Transatlantic Agenda)以及《美国—欧盟联合行动计划》,就反映了它在这方面的考虑和需要。
三
如果说以上所述说明克林顿政府是近30年来“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府的话,那么,同样有理由认为它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仍是有限度的。毋庸置疑,克林顿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主要是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这因而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克林顿政府谋求将欧洲一体化纳入一个可确保冷战后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框架或结构之中。在经济方面,它在宣誓支持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同时,力求通过关贸总协定内全球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开展,来限制和减少欧盟内部市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它还向欧盟强调东欧市场应对美国开放,不能由西欧独占,并要求欧盟因接纳奥、芬、瑞(典)三国入盟而给予美国以相应的贸易补偿。克林顿政府对欧盟国家同其前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签订特惠贸易协议尤其表示强烈不满与反对。1999年初美国和欧盟因香蕉贸易争端险些爆发新一轮的贸易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安全领域既是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政策最凸显灵活性、同时又最具有限性的领域。事实证明,克林顿政府同意欧盟发展其安全和防务特性,并不意味着后者从此进入了可实现其独立防务梦想的自由王国。同战后以来历届政府一样,克林顿政府不允许欧洲的防务努力削弱北约在欧洲安全中的地位。它之所以积极推动对北约进行改造,就是为了有利于美国继续保持对欧洲的控制和抑制欧盟发展独立防务的努力。自90年代初以来,在巴尔干地区爆发的一系列冲突,客观上也为美国实现其图谋带来了机会。由于欧盟在解决前南地区纷争上显得无能为力,美国趁虚而入,通过北约组织的再三插手,最后不只是扩大了北约的活动范围,甚至取代了欧盟所追求的政治功能。同时,借助于德国的支持,美国还控制了北约东扩进程。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在加入欧盟之前于1999年3月被正式纳入北约组织, 显然有助于美国在欧洲影响的加强。
透过前些年达成的CJTFs 安排以及近期北约对科索沃危机的干预和新出台的北约“战略新观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支持的有限性。
首先,CJTFs的安排固然使欧洲人得到某些安慰, 他们至少在理论上拥有了可考虑采取独立军事行动的权利,但实质上,任何CJTFs 都必须获得北大西洋理事会的批准(这意味着美国对任何CJTFs 拥有否决权),不啻是对欧洲建立其独立防务梦想的一大打击,至少在短期内如此。其实,CJTFs不过是克林顿政府采取的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 即以接受欧洲发展其安全和防务特性,但这只能在北约框架内进行,最终目的乃是以退为进以阻止欧盟和西欧联盟获得更大的独立。
其次,1999年春,美国推动北约对南联盟动武,除了想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和战略空间外,也有试图借此加强对欧洲控制的考虑。北约的干预导致危机升级,并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趋于紧张。这正中美国下怀。欧洲在整合经济、金融,试图走出美国阴影的路上,将再次面临俄军事威胁的阴影。美国借此加强对北约及欧洲的控制,维护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同时,如果对南联盟战争旷日持久,大量难民将涌入德、意、奥等诸国,欧元区经济将承受不住而陷入衰退,从而导致欧元在正式流通之前就“胎死腹中”。后来的情况表明,北约持续两个多月的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不仅使南联盟蒙受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使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出现紧张,并使欧洲经济遭受打击。不仅如此,约需300 亿美元的巴尔干战后重建任务势必也要落在欧洲人肩上。这样,欧盟的精力、物力、财力就将被分散,整个欧盟发展速度将放慢,“欧洲强大”的过程将被拖长。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对战争后果的反思之后,欧洲似乎悟到了美国执意以北约名义对南联盟动武的一些玄机。在欧洲国家间悄然流传的另类“阴谋论”指责美推动北约对南联盟空袭,旨在凸显美国的领导地位,涣散欧洲的凝聚力,并试图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拖住欧洲、遏制其发展势头,以确保自己的霸主地位。此次危机暴露出的美欧矛盾有可能对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最后,1999年4 月在华盛顿北约首脑会议上出台的北约“战略新概念”,进一步反映出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支持的有限性。“新概念”除宣称北约为维护集团利益,能够在防区以外采取进攻行动,而且必要时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之外,还有专门一项内容是针对“欧洲防务特性”的,称欧洲国家今后可以在北约组织的框架之内建立独立的安全与防务政策。众所周知,自90年代初以来,欧盟内一直在讨论将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体系。在此次北约峰会上,法、德两国再次将计划提出,原希望能得到其他成员国的同意,却没料到土耳其对此计划表示坚决反对。土这样做也许是因为被欧盟排斥在大门之外而趁机报复,但也不能排除是美国授意的结果。不管怎样,经过争执,最终在条文中加入了所有北约成员国应尽可能地参与欧洲防务计划的规定。这一修改意味着,有朝一日西欧联盟获得加强之后将不属欧盟体系(至少美国会这样认为),而属北约组织的有机部分。“欧洲的独立防务机制”既然停留在北约组织的框架之内,就自然得受总指挥部的指挥和约束,因此就不可能具有任何真正的独立性。有鉴于此,1999年6 月初科隆欧盟首脑会议作出的关于在2000年底让欧盟接管西欧联盟的职能,使之在不依赖美国协助的情况下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军事行动的决定,也很难说是欧洲在建立独立防务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当然,欧盟并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建立独立防务的梦想,从长远看,随着今后欧盟力量的进一步增强,美国将会越来越难以控制欧洲建立独立防务的努力。
四
综观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可得出这样两个看法:一、它承袭了战后以来美国在对待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所遵循的基本方针,即总体上支持一体化进程,同时强调该进程必须融入更广泛的大西洋框架之中;二、在坚持这一方针的基础上,体现出某些具体政策和策略手段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克林顿政府对待“欧洲安全和防务特性”的态度及政策的转变,即由冷战时期一味强调北约的作用和严禁欧洲发展独立防务,转变到冷战后在维护北约地位的同时赞同欧洲搞某种程度的军事一体化和为自身的防务承担更大的责任。克林顿政府意欲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以阻止欧洲获得更大的独立。至于对北约进行改造和扩大其势力范围,也是克林顿政府为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而采取的手段,它意在松懈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并将欧盟发展其独立防务的努力消溶于一个加强了的“新北约”之中。
总之,冷战的结束和欧盟的崛起,使克林顿政府不得不对美国既定的欧洲一体化政策作些调整。调整虽带来了政策上的某种灵活性,但其有限性仍是显而易见的。将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欧洲纳入并限制在一个可确保冷战后美国领导地位和经济利益的框架或结构之中,是克林顿政府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最后,还应指出,尽管克林顿政府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仅北约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而且美欧关系也较冷战结束之初有所改善。但是,美国和欧盟在争夺冷战后欧洲事务主导权问题上的矛盾并没有解决,随着今后欧盟力量的进一步增强,这一矛盾将变得更加突出,而这无疑会给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标签:欧洲一体化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欧盟总统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