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与模式分析_服务创新论文

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及模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目标论文,模式论文,知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270.7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逐步认识到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它们所拥有的知识(Sveiby,1997)[1]。普鲁萨柯(Laurence Prusak)指出:唯一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知识管理,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是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并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新知识[2]。知识地位的变化凸显了知识创新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

“创新”的概念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并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3]。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1993)认为“创新就是知识的运用以产生新的知识”[1],它包括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从创新的本质上分析,熊彼特与德鲁克对创新的认识是一致的。

知识创新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出现的新概念。艾米顿(D.M.Amidon,1993)将知识创新定义为:“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4]。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等认为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和积累新知识[3]。

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1997年,艾米顿在其专著《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认识的觉醒》中阐述了知识创新战略。我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知识创新应该是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5],还有人提出了企业战略的知识维度结构[6]。在实施知识创新战略方面,有观点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分为显性化策略、隐性化策略和综合化策略[7]。

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由于知识创新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知识创新战略也因此成为企业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知识创新战略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发展阶段,鲜有文献从战略的高度来探讨知识创新的目标及其实现形式,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动因。

2 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目标分析

在传统的工业企业时代,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缓慢,技术创新几乎就是创新的全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仅仅靠技术创新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只有大力倡导和推行知识创新,现代企业才能在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发展机会。与技术创新相比,知识创新的范围更为宽泛,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基础架构、流程、产品、组织和战略等不同领域和层面[8-10];知识创新的作用也更为重要,与企业战略结合得更加紧密,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持久性乃至企业的胜败存亡。进一步分析,知识创新虽然覆盖企业的方方面面,但其核心仍然聚焦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优势领域,优先目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改进工艺/流程的性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知识创造能力,增强竞争优势和促进企业的转型(见图1)。其中,增加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改进工艺/流程的性能和提高企业的整体知识创造能力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目标,增强竞争优势是知识创新的结果目标,促进企业转型则是知识创新的远景目标。

图1 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目标体系

2.1 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

现代社会,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产品或服务的知识含量的多少成为顾客选择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譬如,在适度的价格弹性范围内进行家电产品购买决策,越来越多的顾客倾向于把家电产品是否包含防辐射技术(知识)、高清晰度技术(知识)、智能技术(知识)和/或个性化设计(知识)作为购买的主要依据;在适度的价格弹性范围内选择理财顾问或咨询公司,越来越多的顾客倾向于把理财专家或咨询公司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咨询经验(成功案例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为了应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并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形成和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都开始想方设法通过知识创新战略来增加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技术含量,进而增强企业产品的吸引力,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就此而言,增加企业产品/服务的知识含量是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

2.2 改进流程/工艺的性能

产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取决于企业的流程/工艺的性能和先进水平。譬如,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智能机床与传统的机械机床相比,其精度更高、质量更可靠、个性化水平更出色,装配智能机床的业务流程所生产的产品的知识含量也因而更高。需要指出,企业的流程/工艺的性能和先进水平也是由企业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能力决定的,是企业把外界知识或企业内部创造的知识不断沉淀在企业的流程技术/工艺中的结果。就此而言,改进流程/工艺的性能也是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基本目标之一。

2.3 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无论是增加企业产品/服务的知识含量,还是改进企业的流程/工艺的性能,都需要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保障。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特指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乃至所有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发展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又一基本目标。

2.4 增强竞争优势

在推行或实施知识创新的企业中,知识创新大都是一种战略行为,其目的直接或间接地都是为了培育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战略管理的资源论,企业只有在拥有独特资源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都是企业价值活动整合运作的产物。对应分析,知识创新具备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条件——知识创新能够创造价值,知识创新是一种稀缺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模仿成本非常高,知识创新能力也没有合适的替代品,知识创新又涉及企业的观念、管理、业务、技术、人员和组织等诸多方面,卓越的知识创新能力自身就是整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整合运作的力量。就此而言,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是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需要说明,增强竞争优势不同于前3个具体目标,它是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前3个具体目标的整合。

2.5 促进企业转型

如果能够成功实现前述4个目标,企业就能够生产出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产品,就能够不断提高业务流程/工艺的性能和水平,就能够持续提升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就能够逐渐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知识文化,进而实现从传统企业到知识企业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转型是采用知识创新战略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知识创新战略的目标——这是引入时间维度之后的目标。

3 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研究

3.1 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分类

知识创新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实现知识创新战略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根据笔者的检索和调查,国内外企业在实践中形成和创建的知识创新模式有很多种类型,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人员总结出来的知识创新模式也多种多样,根据知识创新的诱因来划分,知识创新模式可分为技术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双重推动型3种类型[11];根据知识创新的具体过程来划分,知识创新模式可分为外化、内化、群化与融合4种类型[12];根据知识创新的组织形式来划分,知识创新模式可分为自主知识创新和合作知识创新两种类型,等等。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主要选择4种划分标准来论述知识创新模式(见表1),其中,基于知识转化的创新模式主要是从隐含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角度来论述知识创新,该模式包括知识群化、知识外化、知识融合和知识内化4种子模式;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主要从创新人员的角度论述知识创新,该模式包括团队创新、全员创新和合作创新3种子模式;基于知识广度的创新模式主要是从知识创新客体的角度来论述知识创新,该模式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工艺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子模式;基于知识深度的创新模式主要是从原创性和模仿性的角度来论述创新,该模式包括领先式创新、跟随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3种子模式。

表1 企业知识创新模式

创新模型类型 子模式1

子模式2

子模式3

子模式4

子模式5

基于知识转化 知识群化 知识外化 知识融合 知识内化

的创新模式

基于创新主体 团队创新 全员创新 合作创新

的创新模式

基于知识广度 产品创新 技术创新 流程/ 服务创新 管理创新

的创新模式工艺创新

基于知识深度 领先式跟随式模仿式

的创新模式 创新 创新 创新

3.2 基于知识转化的创新模式

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Nonaka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大类[12],并认为知识创新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一种螺旋式互动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有4种组合方式,即群化、外化、融合及内化。

3.2.1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徒传承就是知识群化的典型形式。由于新知识往往起源于个人,因此群化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起点。

3.2.2 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述,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在传统上主要依赖于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dialogue)的方式来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3.2.3 知识融合(combination)是两种或多种显性知识集成创新的过程,诸如技术集成、知识共享等都是一种知识融合形式。

3.2.4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更类似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严格地讲,内化不能算是一种知识创新模式,但可以算作知识创新的基础模式。

知识的转化、传递和创造是一个动态的、递进的过程,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一次知识螺旋运动并转化为新的隐性知识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螺旋。

3.3 基于知识广度的创新模式

3.3.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最基本的知识创新形式,它包括改变一种产品的用途、生产技术、市场形象、价格、服务或其他产品要素和产品属性。产品创新主要分为两种:①产品的功能创新。创新企业可以开发生产一种具有全新功能的新产品,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现有产品功能及其他各种改变产品功能组合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功能的差别化。②产品的质量创新。同一种产品具有多方面的质量特性,不同用户对同一种产品也具有不同的产品质量要求。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用途以及顾客的主要购买动机等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质量突破点进行产品创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消费者需求更加趋于个性化。因而,产品创新也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青睐。

3.3.2 技术创新 广义的技术可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工艺、方法和技能、诀窍等付诸实践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资装备。技术创新包括这两个层面,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按照创新的程度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4种类型:①创造发明。它是指在生产上创造新的生产方法以提高生产效能,或制造新的产品。②实用新型。它是指对机器、设备、装置等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形状与构造相互结合的创新设计。③技术革新。它是指未取得或未申请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④合理化建议。它是指企业职工和科研人员对材料、工艺、结构、配方等方面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3.3.3 工艺/流程创新 工艺/流程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包括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工艺创新中所用的知识很多是诀窍性的、意会性的,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

实践证明,工艺创新是产品创新得以最终实现的保证,对产品创新有着潜在的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新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促进制造部门效率的迅速攀升,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性能,有利于消费者接受;延长创新企业的领先时间。与产品创新不同,工艺创新的成功与重大的根本性变革和巨大的跳跃式变革无关,而是通过一系列稳定连续的变革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3]。

3.3.4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相对于产品创新而言的。服务是连接产品制造商与消费者的桥梁,有时甚至是部分企业(服务型企业)的核心业务。在企业价值链中,服务还属于主要价值活动。因而,服务创新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声誉、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市场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而言,服务创新包括:①服务方法的创新,如网络在线服务替代传统的电话咨询服务以及银行系统ATM机器的普及就是服务方法创新;②服务范围的创新,如区域服务改为全国连锁服务;③服务对象的创新,如航空部门提供VIP会员特别服务;④服务时间的创新,如24小时营业服务取代8小时工作制。

3.3.5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下,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14]。它通过对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人力、物力、技术)和各项职能(包括生产、市场等)在质和量上做出新的变化或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管理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5种情况:①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②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④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⑤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3.4 基于知识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

3.4.1 团队创新模式 团队创新模式是指企业设立专门的创新团队,负责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创新团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如研发部、新事业发展部、产品开发部等。企业研究院是一种常见的团队创新形式,是团队创新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立研究院的企业通常都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并且能够在研究开发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资本。全球知名大公司特别是高技术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研究院[15](见表2)。

表2 全球知名大公司独立研究院概况

研发支出 研发机构预

公司 设立时间

(亿美元) 算(亿美元)

1956年成立研究部;1963年成立研

IBM555.5

究机构

Siemens 1914年前后成立中央研究机构513.06

NEC 1939年成立中央研究机构292.9

GE

1900年成立中央研究机构191.9

Lucent

1925年成立中央研究机构373.1

Xerox1962年成立企业研究技术部 122.5

HP

1966年成立中央研究机构33.6 2.78

lntel1995年左右成立中央实验室 250.2-0.3

Microsoft1991年成立研究集团301

注:以上为1998年的数据。

3.4.2 全员创新模式 严格地讲,知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赖于专门的研发团队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知识型企业中,知识创新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知识创新的氛围,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16],所有员工都参与到知识创新活动中,所有企业价值链活动(包括主要价值活动与次要价值活动)都可以成为创新活动。

在全员创新模式下,组织结构的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都需要全体员工的理解与参与,真正体现出知识创新工程的普遍性与影响力。3M公司就提倡全员创新模式,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因此产生出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创新成果。

3.4.3 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17],其主要形式是研发联盟[13]。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知识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R&D)为其主要形式。

合作创新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消除了重复研究和重复投资,缩短开发周期,分担成本并分散风险,推动知识的合理分配,显示出更高的创新效率。其次,当前的高新技术创新常常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创新通过资源整合,可以承担企业无法单独承担的大规模研究项目,并促进企业间知识的流动。第三,合作创新可以在专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预防知识创新的溢出效应[18],使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内部化”。如硅谷高技术产业综合体、台湾新竹技术园区都采用了这种创新模式。

3.5 基于知识深度的创新模式

3.5.1 领先式创新 领先式知识创新战略模式主要着眼于未来市场的潜在需求,致力于在同行竞争中成为技术和市场的先驱。它追求技术的领先,鼓励寻求技术的突破。可以说,技术突破的内生性是领先式创新的最基本特征[19]。

领先式创新的优点是企业可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在市场上获得“先入为主”的优势,甚至在一定时期内独占市场。由于暂时没有或只有很少竞争者,企业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一般而言,采用领先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并具有很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其他部门具有快速反应和配合的能力,能够迅速将研究开发成果产品化;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能够迅速打开市场;有很强的知识产权意识[14];有较强的抗风险的能力。SONY公司便是领先式创新的代表,它依赖自身超强的研发实力成为许多高端产品的首创者。

3.5.2 跟随式创新 跟随式知识创新模式是指企业的战略重点不是抢先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而是采取追随方式,对市场上已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逆向工程等方式进行迅速跟进,通过开发出类似的新产品而迅速占领市场,以减少技术领先企业对其造成的威胁。

采取跟随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并非缺乏技术领先的实力,相反,它们往往拥有丰富的研究开发资源。但是,它们不愿成为首创者,而是期望从早期创新者的成败中学习,从创新者打开的市场中趁势而入,以较小的风险,获得较大的利益。

跟随式创新是一种稳健发展的战略模式。但实施跟随战略的代价并不低,要求企业具备以下条件:有很强的技术情报能力,随时了解其他企业的研究动向和成果;有一流的研究开发力量,能够迅速地对竞争对手的新产品进行演化、吸收和创新。

3.5.3 模仿式创新 模仿式创新是指通过购买领先者的核心技术、专利许可或采用反向工程等方式,仿造领先者产品的知识创新模式。模仿式创新能够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技术和商业上的成功,因而被广泛采取。

模仿式创新不同于抄袭和剽窃,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创新的基础上。它是在积极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前提下,合法地引进和借鉴。模仿式创新与企业的“反向工程”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模仿式创新也称为反向工程式创新。

如若具备以下条件,模仿式创新模式会更加成功:有较强的设计、工程生产能力;有一定量的研究开发投入,用以掌握外来的先进技术并进行本地化;模仿尚未市场化的创新成果,以提高模仿起点[14]。如日本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主要采取的就是模仿式创新模式。

4 知识创新模式组合及其应用

上述4类知识创新模式虽然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但它们在逻辑上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具有互补关系,都是实现知识创新战略目标的手段。具体而言,基于知识深度的创新模式规定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类型创新模式的内涵;基于创新主体的创新模式规定企业知识创新的队伍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创新的成效;基于知识广度的创新模式规定企业知识创新的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性质;基于知识转化的创新模式规定企业知识创新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知识文化。这4类知识创新模式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模式框架(见图2)。

图2 企业知识创新战略模式框架

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类型是为了理论论述方便而划分的,在实际的企业知识管理领域,知识创新模式通常是组合应用的,常见的知识创新模式组合有以下3种:

4.1 领先式创新—团队创新—产品/技术创新组合

对于采用领先式知识创新模式的企业而言,由于知识/技术的保密性特征,它一般倾向于企业内部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往往局限于一个较小的团队范围,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其核心技术知识。通常,只有在产品/技术创新环节易于实现领先式创新,而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由不同类型知识的易获得性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群化与知识融合是知识转化的常用方式。如微软在全球很多国家与地区设立研究院就是这类知识创新组合模式的代表。这种知识创新模式能够直接提高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这种领先优势。

4.2 跟随式创新一合作创新一产品/技术创新组合

由于跟随式创新模式既要求有极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又要求有很畅通的情报渠道,合作创新就是与之匹配的最佳组合模式之一。研发能力强是合作的重要条件,而合作创新又是获取竞争对手情报、了解行业动态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合作创新是一个优势互补的过程,知识外化、知识融合甚至知识内化都显得十分重要。这种知识创新模式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改进工艺/流程的性能并最终树立竞争优势。

4.3 模仿式创新一全员创新一产品/技术/工艺创新组合

相对而言,模仿式创新对创新主体的要求要低一些,这就为全体员工参与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在这类典型企业中,模仿创新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员工参与创新的热情非常高,因而很容易实现产品与技术的模仿式突破。在这种模式下,知识外化是最重要的知识转化方式,易于知识在全体员工中共享。这种组合创新模式较适合当前处于国际竞争环境下的许多中国企业:一方面,中国企业的研发实力普遍较弱,很少企业在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模仿创新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次,许多中国企业处于改制转轨阶段,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积极、进取、有效的企业文化,全员创新氛围正好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并完成企业转型。这种知识创新模式在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改进工艺/流程的性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知识创造能力并实现企业转型中都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模式应该服务于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只有两者进行有机的调整与配合,企业知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的基本战略才能得以有效实施。

标签:;  ;  ;  ;  ;  ;  ;  ;  

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与模式分析_服务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