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障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障碍论文,因素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充分认识推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障碍因素的立足点。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体制障碍因素、机制障碍因素、国情障碍因素、企业行为主体障碍因素等在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功能中的主要表现形态、分类和功能缺陷,进而为我国社会科技进步政策体系设计提出了一种设想。
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障碍因素主要有四种,即体制障碍因素、机制因素、国情因素、行为主体因素。其中,体制障碍因素属宏观层次因素,是一种硬制约因素;机制因素可细分为企业机制因素、行业机制因素及经济机制因素,是一种关键性因素;国情因素是基础层次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其它三种因素对国情因素的依赖性较大,这成为障碍因素体系相互关系的重要特点,行为主体因素主要指直接面向市场竞争的市场行为主体因素,为讨论方便,这里狭义上指企业行为主体因素,它是障碍因素体系中与其他三种因素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因此,上述四种障碍因素并不是相互平行、毫不相干的独立单元,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系统。充分估计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障碍因素体系构成中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落到实处的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立足点。
一、体制障碍因素
实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的体制障碍因素主要包括科技体制障碍因素、经济体制障碍因素,并涉及教育体制障碍因素和劳动、人事、组织、文化体制障碍因素等。体制障碍因素不仅指上述各体制因素自身障碍特点,还包括了上述不同类别体制之间不协调、不适应所产生的障碍效应等。
我国科技体制障碍因素是长期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科学体制对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不适应的产物。它主要表现在:(1 )科研机构是政府的附属物,在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等方面没有独立自主权;(2 )科研的需求远离市场供求状况,或者说由政府统一计划或下达,科研机构运行没有动力机制和竞争机制,单纯靠信仰机制;(3 )科研的供给隔绝了商品化必由之路,或由政府统一推广,无偿分配给国有大中型企业;(4)科研人员过多地挤压在高、精、尖象牙塔上, 体制性人才浪费非常严重。
我国经济体制的障碍因素主要是:(1 )国民经济发展一直沿袭外延式扩张轨道,对科学技术需求极小;(2 )产品经济体制客观上制约了企业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必要追求,科学技术没有面向经济建设的内在需求;(3 )长期的闭关政策使我国再次失去技术进步的机遇,并极大地削弱了对技术进步贡献的认识。
科技体制障碍因素、经济体制障碍因素以及教育体制障碍因素和文化体制障碍因素等的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宏观体制性障碍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上,各自独立、自上而下的超稳定结构系统表现出巨大的封锁性和条条分割性。国家计委主管全国经济工作,国家科委主管全国科技工作,国家教委(或教育部)主管全国教育工作,职能分明并使条条结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封锁和分割性。计委专管企业的经济工作,科委只管政府科技机构而不包括企业科技机构,教委只管人才的培养和生产而不触及人才的供需及使用效率。这表现在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方面,是经济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劳动、人事、组织、文化管理体制上的高度分离状态。
2.社会资源的部门所有、部门分割,直接造成经济发展远离科技支撑,科技进步难以进入经济发展核心,科技、教育体制等与经济体制如诸条平行线,始终没有汇交点。社会资源主要是经济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一方面几乎全部经济资源集中在企业系统,而科技资源则70%以上集聚在科技系统,人才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的使用、流动)的培养,则完全控制在劳动、人事、组织、文化系统等部门。各资源的流向几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丝毫的改变。
3.由于体制障碍因素的存在,不但全社会性的“官、产、学”联合体建设无望,就连体制内的“产、学一体”结合体也起步艰难,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缺乏企业行为的实质性支撑。
4.体制障碍因素在导致对科技资源、经济资源、人才资源的部门垄断所有后,直接产生了部门的“大而全、小而全”和“低效、雍肿、无为”的后果。它是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5.在发展战略、规划和思路,特别是在发展计划上,体制性障碍因素作用更为明显。长期以来,科技、经济、教育等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战略、计划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彼岸,这导致体制障碍因素间的障碍功能会再生和转移,从而在整体上放大体制障碍因素功能。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科技、经济、教育等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战略和计划,有效地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政策始终难以问世,国家宏观政策严重缺乏推动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导向力量和规范尺度。
体制障碍因素是科技资源游离经济资源之外,经济资源缺少科技资源支撑、放大的重要因子。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科技机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缺乏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的驱动;二是全社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部门所有的体制最终只能造成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投入不成规模、技术人员浪费。发达国家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0%,经常参加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其总数的60%左右, 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则分别低于1.5%和25%,其它经济类型企业的总体水平更低;三是经济效益大滑坡,难以遏制,产品、产业层次上低水平的竞争乃是由于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支撑和扩散的必然结果;四是经济部门特别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少而层次低,直接导致科技、经济、教育等体制间社会合作非常缺乏。我国企业与科研院所联手技术创新的比例低于20%,且合作水平不尽人意;五是领导者的科学技术功能观念淡薄,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尚没有完全成为各级政府的职能目标之一。
二、机制障碍因素
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机制障碍因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机制障碍因素,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功能的机制障碍因素。后者比前者更为敏感和关键。在我国,目前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仅有20—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80%左右。这表明,实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功能极为迫切。
按供求时序标准,这种机制障碍因素可分为科技商品生产的机制障碍因素、科技商品流通的机制障碍因素和科技商品的企业机制障碍因素等。
1.科技商品生产的机制障碍因素是指科技生产行为主体运行中的机制障碍因素,它既包括单纯的科技机构的机制障碍因素,又包括企业内设技术开发中心等机构运行的机制障碍因素,还包括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机制障碍因素。广义上说,它还包括国际技术转移、技术再生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因素等。对比而言,单纯科技机构机制障碍因素主要是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上的制约因素,包括竞争机制产生障碍因素和利益机制驱动障碍因素;企业内技术开发机构的机制障碍因素则表现在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运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技术渗入企业经济发展中去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的机制障碍因素;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机制障碍因素更多地表现为民营科技企业家的成长机制障碍因素,如科技企业家精神塑造、民营科技人员社会福利保险及金融部门支持等;国际技术转移机制障碍因素主要是指五个层次的机制障碍因素,即人才引进机制障碍因素、技术引进机制障碍因素、信息引进机制障碍因素,、设备关键消费品引进障碍因素、合资经营机制障碍因素等。
2.科技商品流通的机制障碍因素指狭义的科技市场运行机制的障碍因素,广义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因素和技术市场机制障碍因素两种。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障碍性功能的主要表现:
Ⅰ、竞争机制障碍性功能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机制是科技商品流通机制的主体,是提高转化效率、转化率和拓展转化广度的关键所在。竞争机制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表征技术引力很大,但有效技术引力很小和有效技术需求拉力严重不足的两难态势上,即供需双方都是处于低层次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双重饥渴症状态。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超过了我国整个科学院系统全年的科研经费;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且大多以企业为主。这表明我国技术商品供求双方处于低水平。
Ⅱ、利益机制障碍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偏倚在精神动力维持和精神奖惩上,而独立物质利益机制又缺乏使科技成果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原动力,使科技成果的供给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科技成果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导致科技成果的有效性、可靠性降低。科研机构的科技商品供给只能是“实验型”和“技术型”的。而企业迫切需求的是“市场型”、“效益型”的技术成果。这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断层”或“鸿沟”。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障碍因素的存在是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
技术市场机制障碍性功能,最突出的表现是技术商品交易的全国一体化信息交流网络的运行机制不太通畅。事实上,仅通过各级科委系统负责技术市场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企业的大量参与,没有国际技术贸易机构的支撑,技术市场的形式化不可避免。另外,技术市场的法律支撑、技术经纪人支撑、技术交易费用支撑等乏力也是技术市场机制障碍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说,我国技术市场所以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功能有限,主要是技术市场自身的营利机制功能难以塑造。
技术市场机制障碍性功能存在的微观因素主要是:(1 )技术市场或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成长不力,特别是有技术、会经营、懂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和科技经纪人成长缓慢,因而影响了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及成交率;(2)海外技术市场的开拓艰难, 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的国际化进程受阻,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建设是强化我国技术市场功能建设的重要途径;(3)技术市场交易环境强化尚需投入支撑, 从而尽快解决技术市场设施的非技术化状态,促进技术市场交易、信息的规范化、科学化;(4)全国性、权威性的技术市场建设不尽人意, 技术市场之间仍处于低层次的过渡竞争状态;(5)企业对技术市场的收入度太低, 技术市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技术市场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功能也就不能全部到位。
3.科技商品的企业机制障碍是指企业在开发、引进和吸收科技商品过程中的机制性障碍功能。这是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最终环节,也是衡量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主要环节。这不仅仅是科技成果需求问题,还是企业发展机制问题。
Ⅰ、企业技术开发系统的机制障碍因素,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系统存在的障碍因素,二是企业技术开发系统功能实现机制障碍因素。前者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1/3 以上的企业还不具备技术开发机构,因此,我国1/3 以上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存在企业技术开发系统的障碍因素。而在已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中,不具备“有经常性开发任务”、“有较稳定的技术开发经费来源”和“有一定的试验测试条件”的又占了1/3左右, 再加上这些技术开发机构的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等因素,这表明,客观存在着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功能实现的机制障碍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成为使用科技成果的重要主体。
Ⅱ、企业技术引进系统的机制障碍性功能主要表现是:(1 )重复引进狂潮,“潮起潮落”,技术引进浪费现象不可低估;(2 )舍近求远的引进屡禁不止,表现为技术引进中极端本位主义现象;(3 )轻软件、重硬件的片面引进,不能真正发挥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形成有效的技术进步效应和长期效应;(4 )对技术人才的引进没有放到应有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这直接制约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技术创新;(5)没有全国性、政府性技术引进管理机构;(6)缺乏技术引进的效益评估、监督机制,技术引进缺乏市场机制、竞争机制。这是我国技术引进难以产生辐射功能和实现“日本现象”的主要原因。
Ⅲ、企业技术消化吸收系统机制是企业对其拥有的、流通过来的科技商品的使用机制。其障碍性功能的表现主要是:(1 )自我拥有科技商品的成熟性低,市场前景、消化前景暗淡。(2 )流通过来的科技商品缺乏应有的匹配性投入(技术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3 )普遍缺乏中间试验等环节的配套、支撑。这也是我国不少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高于科技成果开发周期的重要原因。1991年我国6万余项科技成果中, 竟有30%以上,因中试环节不配套而不能实现其生产力功能。(4 )缺乏金融支持。最突出的表现是风险投资成长不力,风险投资是促进科技商品企业功能的强大动力。(5 )科技商品工业设计不足和工业设计人才缺乏。产品设计竞争是贯穿于产品性能、质量、成本和上市时的重要的科技经济一体化活动。日本汽车、家用电器等所以称雄国际市场,正是由于这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国情障碍因素
国情因素是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基本因素。这不仅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轨迹更多地依赖于国情因素,而且因为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不能离开国情因素中极为活跃的人力资本因素。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国情因素主要包括国力因素、原料资源因素、资金供给因素、就业压力因素及人力资本因素等五大类。
1.国力因素
解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电力产量只及德国的1/9和美国的1/35;煤炭产量只及德国的1/7和美国的1/9; 生铁产量只及德国的1/8和美国的1/30;钢产量仅是德国的1/22和美国的1/87。 农业更是凄凉,河南、湖南、广东等省的荒地占可耕地面积的30—40%,使农村劳动力奇缺。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曲折中“爬行”。三年大跃进和五年的艰苦调整,以后十年“文化大革命”,1-977年至1978年的两年“洋冒进”。 脆弱的国力因素导致了对“大增长”的渴望,直接形成了外延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十分薄弱的国力因素首当其冲地制约了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
2.资源(原料)因素
资源障碍因素的主要成因有两个,一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少,二是我国资源可利用量相对少。但在社会舆论导向上我们却一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优越感”——地大物博。中国人均耕地为1.5亩左右, 只及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28%;中国人均林地1.7亩, 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人均草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更何况我国耕地面积还在锐减,国土资源存在着严重损坏和浪费现象。生物资源方面,森林覆盖率只有12%,木材人均蓄积量仅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1%,不少地方生态失衡。矿产资源方面,虽品种齐全,但在分布、品位或构成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不能产生综合效益。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
3.资金供给因素
资金供给瓶颈现象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投资严重不足使不少重要产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即所谓的“投资饥渴症”。资金供给障碍因素既由于国力规模所限制,又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所导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国外将高新技术产业喻为“食金虫”。资金供给上的“真空”,只能由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来承担。这更加弱化了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
4.就业压力因素
我国长期以来推行高就业率与低收入政策。在充分就业的表象下隐藏着“在业失业”和“新业失业”现象。这在市场经济新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劳动力300万人左右, 农业适龄就业劳动力为600—700万人左右。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只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尽量缓解就业压力。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压力因素自然成了我国企业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制约因素。
5.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本因素,或劳动者素质因素,是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关键性力量。从影响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角度观察,我国人力资本,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在文化技能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4.7%,而经济发达国家仅有20%左右。另据国家体改委等单位调查,我国7—25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 胸围水平尚落后于欧洲,甚至落后于日本。我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和科技人员比例都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便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也存在明显缺陷。教育滞后,是经济滞后的直接结果,同时,它又通过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阻碍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从而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在阻滞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国力诸因素中,国力因素障碍性功能是基础性的,是影响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固有性因素;资源因素虽然是先天性因素,但更多地带有可变性及可控制性;资金供给因素的障碍功能大小表现,发展中国家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比传统产业发展大得多,因而在影响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力度方面有明显差异;就业压力因素对象中国、印度这样的人口密集型国家影响很大,但在这样国家的不同地区,充沛的劳动力供给,相反地还会成为地区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地区性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关键条件。因此,就业压力因素与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方面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不同表现形态和作用规律;人力资本因素是上述国力诸因素中影响、决定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基本因素。它不仅影响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能否实现,而且决定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深度与广度。
四、企业行为主体障碍因素
行为主体是指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行为主体,一般包括企业、承包制下的农户和居民。为分析方便,我们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企业行为因素问题。企业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行为主体构成了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的主要内容。
从实现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要求来看,我国企业行为主体因素的主要缺陷和障碍是:
1.企业行为主体技术需求低。企业是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生产力功能实现的主要载体。一方面,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力度与企业技术需求量成正比。因为企业技术需求量低下,科学技术很难在企业主体上“生根、开花”,更不用谈“结果”。这便导致了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在第一环节上受阻,从而极不利于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兴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进步的程度。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办人说过:“企业的本能就是要使产品过时、变旧。如果我们不这样,我们的竞争对手会迫使我们的产品变成过时的产品”。从根本上说,“使产品变成过时、变旧”的竞争性方法主要是企业技术进步。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现实,唤醒了诸多企业强化自身技术进步能力。因为,企业竞争的本质已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科学技术竞争这个焦点上。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不少艰难的路程要走。
2.企业技术开发系统短缺或功能有限。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尚有1/3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在已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中,又有1/3的技术进步功能有限或残缺。更多的乡镇企业则更是远离此比例,技术开发系统建立和完善更是凤毛鳞角。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比重仅占企业产品销售额0.5%左右,低于国外发达国家10—20倍左右。 国际上普遍公认,科技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为2%的企业, 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占比例为5%以上才有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有限的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中,真正能用于技术开发的也是不成比例。1990年江苏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总支出为10.17亿元, 其中人员经费与固定资产购建费就占到41.7%,原材料占26.3%,而用于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开发的,包括设计、实验、调研等费用才占到9.8%。不仅如此, 在技术引进、消化中投入也非常失衡。该省1990年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支出总额为17.9亿元,其中技术引进占到35.2%,而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仅占3.2%,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仅占0.7%。
3.企业竞争对技术进步舍远求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对竞争几乎是一无所知或不需知之。进入市场经济后,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并没有把注意力聚焦到凭借企业自身技术进步能力去提高产品质量,去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去牢固占领市场,而是片面地采用地方保护、人情关系、回扣等手段去抢夺市场。殊不知,没有有效的企业自身技术进步能力支撑而一时获取的市场,最终还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更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客观上造成企业行为短期化,缺乏对企业长远市场瓜分、竞争目标的利益驱动机制。
4.在技术引进中,一味追求成套设备等硬件进口,对技术贸易特别是许可证贸易、国外人才引进则重视不够,从而大大降低技术引进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大阻滞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迅速转变为企业行为。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史,技术引进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实现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关键,而它必须以技术革命作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18—19世纪的产业革命就是从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的进程。美国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先实现产业革命飞跃,除了先进生产关系的客观需要外,还有技术革命的内在有力支撑。英国在殖民化扩张中,除掠夺资源外,更为长远的是掠夺或“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技术引进”直接构成英国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研究强调,英国当时就从中国“引进”了不少技术。以后德国30年的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日本的现代化等都无一例外地在技术革命的前提下推动了产业革命新浪潮。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实现在历史上产业革命的实现中功效卓著。美国在技术引进中高明于德国、英国的地方,正是在于它更侧重于引进智力人才。大批欧洲人士、中华学人为美国的新大陆开发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是世界公认的“科技立国”成效最高的国家。日本20多年高速增长奇迹的产生,乃是广泛而持久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这场持久而广泛的技术革命又主要依靠技术引进来实现的。据统计,日本在1955年到1970年期间,差不多引进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先进技术。日本钢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其高炉和烧结技术主要是引进前苏联和美国的,炼钢技术是引进奥地利的,炼铸技术是引进德国的。在广泛而持久的技术引进基础上,通过综合创新,使其登上了世界钢铁业的冠军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