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孔令动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孔令动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八仙桥街道西关小学 271400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的高级形态,既指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指一种积极地自我激励的活动过程。思维活动达到高潮,才能产生创新。就小学而言,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萌发状态,只要他们自己实践、观察、分析、归纳,所获的规律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好奇生疑,在“奇”中求创新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年、月、日”一节课时,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疑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提问几个同学:“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接着再问:“王奶奶今年60岁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她可能记错了,有的说从前生活条件差过不起生日……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奇怪的问题。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样的教学,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中。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我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三、放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家叶圣陶说:“只要动手,随时会有晶莹的宝石。”我在教学中就大胆解放学生的双手,只要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直观性的观察和操作,使他们明白了算理,也掌握了算法,又以动促思,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时,怎样记住1厘米的长度?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再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约是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厘米尺去量一量1米长的绳子,并问“1米=____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知道了“1米=100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尺,让他们用尺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自由商量,互相合作,下座位室内、室外进行测量。这样通过动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比较容易掌握长度单位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充分感知、获得表象,逐步使“物化”的知识“内化”为头脑里的智力活动。

在教学认识图形“趣味拼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拼摆。可别小瞧这些小孩子,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摆出了许许多多的图形,有的摆出了小猫图,有的摆出了小兔图,有的摆出了房子图,有的摆出了机器人图……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余兴未尽,纷纷说着老师我还能摆这还能摆那。总之,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动手,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满足儿童“好奇”“娱乐”“好动”的心理需求,而且能促进儿童思维,培养创造力。

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组讨论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小组讨论可以克服教师单调、枯燥的讲解知识,将知识强加于学生的弊端,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讨论还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首先做好课件,把十一道口算题出示在大屏幕上:(40×2)÷(20×2),(40×5)÷(20×5),(40×4)÷(20×4),(40÷4)÷(20÷4),(40×3)÷(20×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变化,而商不变。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一规律,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论文作者:孔令动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  ;  ;  ;  ;  ;  ;  ;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孔令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