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转移论文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转移论文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产业转移论文,国际论文,新趋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移动,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在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和出发点,加速进行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这无疑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和趋势,并据此重新制定和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已成为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之关键。

一 世纪之交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向分析

世纪之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1、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

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赢得全球竞争的优势,抢占全球产业结构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以产业海外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浪潮。世界对外投资的大幅度增长便是这一状况的反映。据统计,1985~1989年,世界对外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3.1%,大大超过1980~1985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90年代前半期,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但产业转移的规模仍在扩张,每年的海外投资规模仍达2000多亿美元。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推动了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199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一举突破3000亿美元,达到3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8.3%。1995年末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超过26000 亿美元。

90年代末以后,发达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必将进一步加速产业的国际转移;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必将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因此,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90年代以后,世界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知识因素的贡献越来越显著。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而且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高度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信息、房地产业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据资料显示,5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以初级产品产业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则转向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业务在内的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70年代服务业只占国际直接投资的28%, 至90年代已增长至50%以上。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服务业的投资已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以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占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也由80年代的46%以下提高到90年代的50%以上。本世纪末以后,全球知识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知识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强化。

3、国际产业转移区域内部化。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超过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如欧盟国家的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主要是在欧盟内部进行的, 目前欧盟国家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就北美而言, 美国和加拿大都互为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和产业转移国,据统计,美国对外投资的1/5集中于加拿大,加拿大对外投资的1/3则集中于美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近几年来亚太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和产业转移活跃。1994年,APEC成员对区域内的直接投资为982亿美元,比1989年的592亿美元增加了65.9%,1995年又进一步增至1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25%。 由于亚太区域内投资和产业转移日趋活跃, APEC 成员对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依存度(APEC成员对区域内直接投资额/世界对APEC成员直接投资额)不断提高,1995年APEC成员对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依存度为52.1%,比1989年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

本世纪末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步伐将更为快捷,区域内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将更为自由化,而区域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则会由于区域经济的集团化而遇到更大的障碍。因此,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区域内部化必将成为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和特征。

4、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和对外投资中作用和地位的日益扩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其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 )国际产业转移已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2 )国际间接投资呈迅速增长态势。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通过间接投资方式实现的产业转移迅速增长,并逐步接近直接投资方式。据统计,1991年,流入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为150亿美元,占48%, 间接投资为163亿美元,占52%,间接投资已超过直接投资;1993年, 国际直接投资为220亿美元,所占比重下降至46.7%,间接投资为251亿美元,所占比重上升至53.3%。(3 )通过证券投资方式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增长迅速。据统计,1975~1979年,证券投资方式在全球资本流动总额中所占比重平均仅15%,至1991年则迅速增长至70%以上,其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由5%增长至36%。(4)跨越国境的企业间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据统计,1987~1993年,在发达国家企业间的相互投资额中,企业的收购合并额平均占66 %。 1995年,国际间企业收购合并金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2294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了16.8%。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企业间收购合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1990~1995年,在本国企业对外国企业的收购额中,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由4.7%提高到10.5%; 在外国企业对本国企业的收购额中,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由11.3%上升到了27.7%。与在受资国投资新建企业相比,收购合并国外企业时间短、见效快,能充分利用收购合并企业现成的经营资源、技术、商标商号、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青睐而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

5、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膨胀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它已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超过4 万多家,其设在海外的子公司达27万多家。 跨国公司的全年销售额超过6万多亿美元,目前国际商品贸易的一半以上、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的3/4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1992年,世界最大的100 家跨国公司掌握的对外投资额就占全球对外投资额的1/3,拥有海外资本达3.4万亿美元,占其国内总资产的40%。

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在全世界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因此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会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会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据估计,到2000年时,全球跨国公司的总数有可能达到5万家以上。 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二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思考

自1978年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以利用外资为手段,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有效的改造,促进了汽车、电子、通信等新兴产业的成长,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总结过去的经验,关注目前的现状,展望未来的发展,我国在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中,必须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1、再造投资环境优势, 进一步扩大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

国际资本流动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引进与利用外资是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截止到1997年,我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累计突破1600亿美元,其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在此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和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是否过大,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在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实现赶超战略的关键时期,资本短缺、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仍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问题。我国不仅需要通过扩大外资引进来解决资本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扩大产业吸纳规模来加速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且,由于东南亚经济危机所引起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东南亚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为扩大外资引进和产业吸纳规模而纷纷采取的更为优惠的引资政策,以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更为开放的市场及更为优越的环境,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中国引进外资和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积极稳妥的引进外资和扩大国际产业转移接纳的方式和政策。

要进一步扩大外资利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利用外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就必须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吸引外资,又有利于外资转让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良好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优势,借助优惠的经济政策,在利用外资和接纳国际产业转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国内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激烈竞争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的传统优势已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东南亚国家为吸引外资而实行的更为开放和优惠的政策对我国现行的引资政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政策优惠也在逐步丧失。为此,必须调整战略,在继续利用我国原有的劳动力、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再造投资环境优势:(1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充分发挥体制在接纳国际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再造体制优势。一是要加速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加速构建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为国外企业的进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快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外资政策的透明度,落实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规范外资运作,保障外商的合法权益,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完善、高效率的配套服务。(2 )大力发展教育,再造人力资源优势。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曾是我国引进外资和产业的传统优势,但当今高技术、高水平的产业投资项目,更注重的是受资国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据资料分析,跨国公司在评估一国投资环境时,往往把受资国的人力资本状况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指标。因此,以廉价但素质低下的劳动力资源作为引资条件并不具有真正的和长远的优势。只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成为吸纳外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真正的和长远的优势,发达国家之所以更愿意将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其它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关键原因便在于此。因此,我国只有大力发展教育,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赢得真正的和长远的优势。(3 )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再造市场优势。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是中国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优势。但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动趋向的改变,传统的市场优势已缺乏吸引力,为此我国必须重构市场战略,再造市场优势。必须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逐步消除市场壁垒,放宽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减少投资和贸易限制,加速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以扩大对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当前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条件、有步骤地开放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金融保险、航空、商业、通信等服务产业。

2、优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结构, 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

长期以来,中国接纳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与中国的资源优势和扩大劳动就业的政策目标基本上是相一致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往往存在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问题,过多地接纳一方面会加剧国内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过度竞争,挤压我国民族产业的市场空间,影响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产品和市场的过于饱和还会加剧企业的出口竞争,形成企业间的低价竞销,这既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又授人以“倾销”、“不公平竞争”的口实。另一方面,随着其它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成长和发达国家消费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科技进步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加速进行结构重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走向高度化的情况下,在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我国不迅速实现国际产业转移接纳模式的转换,不扩大对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引进和吸纳,我国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难以实现赶超战略,难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就必须转换现行的产业吸纳模式:一是提升产业吸纳的技术层次,多引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改善产业吸纳的主体结构,扩大吸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实现产业吸纳模式的上述转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1)调整现有利用外资的产业投向和区域投向政策,一方面, 适度控制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把引资重点逐步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引进的区域推进政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引向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2)在市场经济下, 企业是产业引进的主体,一国企业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吸收开发能力,企业规模的大小和集中度,对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具有决定性作用。为此,一是要迅速建立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增加企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费用,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风险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建立新的技术引进机制,重点引进有助于提升本国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技术;三是建立企业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四是必须迅速调整现行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把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作为当前产业结构重组的一个主要内容。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应重点抓好100 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使之在技术水平、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上具有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以利于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3 )有限制地放宽跨国公司进入的领域,对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兼并收购,只要不涉及到关键产业和行业,不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不构成对市场的控制和垄断,在市场进入和控股比例上,都应适当放宽。

3、正确处理区域性引进和全方位接纳的关系, 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国际产业转移吸纳的区域结构。

国际资本区域流向结构内部化趋势的日益强化,要求我国的外资利用和国际产业的接纳,必须立足于并充分重视亚太地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充分发挥中国在利用外资和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区域化优势。但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和产业转移多为产业和技术层次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的引入不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不利于改善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东南亚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沉重打击,资本和产业输出的规模大幅度缩小,转移速度放慢,对我国扩大外资利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规模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外资和产业接纳的区域结构过于单一,也不利于我国利用外资的稳定增长,会增大我国外资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因此,我国在充分利用亚太地区的资本和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实行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全方位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欧洲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和产业转移。

要优化我国的国际产业转移吸纳的区域来源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 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推进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地区是我国利用外资和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的传统和优势区域,目前我国外资来源的70%以上来源于该区域,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为此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亚太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区域内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亚太区域内,一是要重视港、澳、台华人华商资本的投资和产业转移。目前港、澳、台华人华商资本对大陆的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45%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地。但引进港、澳、台华人华商资本应十分注意产业和技术层次问题,应多引进产业层次高、技术先进的产业和资本,适当降低产业和技术层次低的产业和资本引入的比例,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二是要十分重视日本和美国的对华投资和产业转移。他们不仅是我国的两个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其对华投资额仅次于香港,长期位列前3位; 而且日本和美国输入的产业和技术层次高,有利于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日美经济与我国经济的互补性强,其产业输入有利于填补我国产业空白,完善我国产业结构体系。(2 )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当前关键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欧洲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输入,这不仅因为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也与日美一样具有产业和技术层次高、互补性强的特点,而且扩大对欧洲国家产业转移的接纳,还有利于加强我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在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强化,区域内投资和贸易迅速发展,区域间投资和贸易的替代效应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扩大对欧洲国家产业转移的接纳,有利于减少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所引起的区域间投资和贸易壁垒的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欧洲国家对华投资和产业转移的规模还很小,据统计,1996年,英、德、法三个欧洲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对华投资总额仅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33%,因此扩大欧洲国家的资本引进和产业移入就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应抓住亚欧首脑会议反映出的欧盟迫切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亚欧经济战略伙伴关系的有利时期,通过与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广泛的经济合作关系,推动欧洲各国的资本和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此外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开拓拉美、东欧、俄罗斯、中亚等市场。

4、转换引资方式,增辟融资渠道, 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

以引进国际直接投资为主,是我国长期以来国际产业接纳模式的基本特征,在90年代中期以前,这种模式是基本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的,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9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我国产业转移规模的迅速扩张,这种模式是难以长期维持的。(1 )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变化将引起国际资本供给结构的变化,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将日渐趋缓;(2)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竞相开放, 对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3 )中国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吸引的外资和产业规模已相当庞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进一步扩张困难很大;(4 )以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引进的资本和产业超过一定规模,会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市场占有率、行业垄断、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变化的特征和趋势,适当调整我国的产业吸纳方式,坚持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并重,增加间接投资的比重,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1)逐步提高间接投资的比重。 目前我国外资引进和国际产业接纳中,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与国际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趋势极不相符。据统计,1992~1996年,我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中,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1.56%,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间接投资仅占25.8%。因此,转换产业接纳方式,增加间接投资比重实乃当务之急。在增加间接投资比重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间接投资方式本身的多样化和合理化;要将间接投资的重点转向我国的关键产业和关键行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逐步增加国际商业贷款的比重,以增加我国外资使用投向的自主性。(2 )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在国际证券融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的情况下,只有大力发展国际证券融资,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获得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和保证。发展国际证券融资,必须积极稳妥地开放证券市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须加快我国金融、外汇、财税和企业体制的改革,拓宽海外市场进行证券融资的渠道;必须加速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使之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必须加强对金融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交易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3)适度放宽外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限制。对外资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只要不涉及到关键产业和行业,不构成产业和市场垄断,不危及国家经济安全,都应适当放宽。同时,应允许和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参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造,以加速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体制改革。(4 )积极发展国际上通行的其它有效的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如BOT投资、项目融资、 海外投资基金等。

5、正确处理产业吸纳模式转换和产业保护的关系, 对国内市场实施有效保护。

前已述及,当代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往往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且,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不仅在于获取比较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市场扩张的全球战略。由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一般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进入产业新、拓展市场快、经营管理规范等特点,从而非常有利于促进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应该转变现行的产业吸纳模式,将引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向跨国公司转移。然而,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营销网络、强大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又往往以占有和扩张市场为首选目标。它一旦进入,易于形成对受资国的产业和市场的控制和垄断。目前,我国民族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素质低,竞争能力弱,尚难以与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大量拥入,将会对我国民族产业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出巨大的挑战,对我国“幼稚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跨国公司为长期占领和垄断市场,甚至会采取技术垄断和封锁政策,只将先进技术转让到子公司,而不转让给受资国,使受资国难以利用产业转移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正确处理接纳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与有效实施国内市场的保护、促进民族产业的成长的关系,是涉及到我国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民族产业的成长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在接纳国际产业转移时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可行的对策是,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以实现我国引资模式的转换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防止跨国公司对我国关键产业和市场的控制和垄断。(1 )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开设独立子公司进行严格控制,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根据不同的产业和行业确定其股权比例,对关键产业和企业,严格规定其控股比例,以尽量防止跨国公司拥有企业的控制权。(2 )尽快制定和完善外商并购的反垄断法和反垄断政策,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我国关键产业和幼稚产业的保护,特别是微电子、汽车、机电、化学药品等高新技术与支柱产业,有效防止跨国公司对这些行业的垄断和控制。(3)实行多元化市场开放战略, 在同一产业和市场同时引进多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既有利于防止独家跨国公司对市场和产业的垄断,又可以借助竞争机制促进跨国公司加速技术转让、提升转让技术的先进度,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4)调整产业保护政策,采用国际通用惯例, 充分借鉴和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产业保护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加强对我国关键产业和行业的保护。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