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如何应对产业升级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世纪之交我国如何应对产业升级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中国如何面向世纪之交的产业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产业升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涉及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大问题,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加速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将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巨大。中国产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标志,迅速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二阶段从1979年开始至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根本性转变”以后,至2020年左右,正值新的科技高潮到来之前,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初步信息化。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就发展目标而言,到2000年要实现人均GNP1000美元,产业结构演变有以下特征:首先, 第一产业的就业和产值的比重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应地第二、三产业比重以加速度上升。其次, 第二产业就业和产值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即实现人均GNP1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增长。再次, 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增长率超过第二产业是实现人均GNP1000美元以后, 再经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事。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表明:以人均GNP水平为标志,在50年代以1000美元为标准界限值,在70 年代为3000美元,80年代为7000美元,工业比重才呈现出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状态。

对中国产业发展趋势的估计,首先会遵循上述发展规律,到2000年左右实现人均GNP1000美元时,第一产业比重还会迅速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会上升一个时期,第三产业比重会较快上升。2010—2020年,第二产业将出现停滞状态,进而转向下降,第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其次,考虑中国的后发优势,如果我们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重视世界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服务业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还会加速。

二、中国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1.企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与突破口。

自1995年“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出以后,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加速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摆到议事日程,中国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企业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因为,第一,企业是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与有效利用的场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还要靠企业最终完成。第二,企业能否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是产业能否不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第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没有企业的呼应,就不能落到实处。第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第五,防范金融风险。因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是企业经营不善及企业间相互拖欠造成的。

2.企业是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这一系统的中心环节。

加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依靠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把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知识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因此,这个系统应从教育开始,构成一个链条: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开发(R&D)—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市场等)—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必须相应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中介组织的作用,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其中企业是主体和突破口。

3.尽快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

目前,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体制尚不够健全,企业主体地位没有确立起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升级靠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技术进步的主体只有一个——国家,企业作为一个大生产车间,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政府只是通过规划、计划和政策为创新创造框架条件。目前,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还要不断转变,企业的改革还要不断深化,企业对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企业作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还没有确立起来,各类资源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虽然比较成功地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但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新旧政策的交替、各类政策之间的配套和协调,完成更高层次的配置资源的任务,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研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化时发现,国家计划对国民经济大的比例关系的调整是比较有效的,建国初期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80年代中期,又对重工业过重和自我循环与自我服务进行了调整,90年代初,又加强了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成功,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问题始终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没有确立起主体地位,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微观基础没有解决。80年代末,国务院就批准了50多家计划单列的大型企业集团。近来,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又将其扩大到120 家国家试点企业集团。目前这些企业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缺乏宏观指导,对国家整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吃不透,反过来看,这些企业的规划的实现,得不到产业部门和国家的支持,大部分会落空。国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或制定相应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是当前一个十分关键和紧迫的任务。

三、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中的关键问题

1.要从全局的高度正确认识产业发展战略。

(1)随着科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将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科技与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会不断缩小,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会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这必然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加剧。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应把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2)中国每年出生人口2100万,人口年净增长1300万, 据估计,本世纪末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3.7亿,2010年将达到4.5亿,中国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3)中国产业的发展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的永续供给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4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产业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生产力质量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我们生存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

(5 )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应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主体战略之一。

(6)中国应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用信息化推进工业化,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利用后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所提供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跨越发展。

2.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并举。

高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制高点。高技术产业化和产业高技术化,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高技术作为前导技术,高技术产业作为前导产业,其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要以创造高附加值、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主要目标。在高技术产业中,应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重点。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要注重用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向企业输送高技术及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移植高技术产品,扩大高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只有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应用高技术成果,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才能振兴中国的传统产业,提高中国传统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注意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开拓国内外市场。

消费结构是指在市场供求矛盾运动中,形成的多类消费对象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例及其构成状况。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带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动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投资带动为主,消费品紧缺。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提出后,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短缺经济”的怪圈,进入了消费需求、市场需求及投资需求相结合的运行轨道。消费需求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品种与质量以满足消费需求。市场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桥梁,是至关重要的。当前,我们应特别注意国内市场的保护,同时,改变低层次的出口结构和扩大海外投资,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4.依靠信息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1)促进以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发展。 世纪之交的时期是一个信息化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新的特点:一是服务业的知识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如:工程设计、项目评估及可行性研究、生产设备保修及租赁、产品广告宣传、培训等,其地位日益提高,成为智力产业。二是服务业的信息化。知识密集型生产为服务业使用的主要是软技术,可作为信息储存在电脑中,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使服务业交易可以在异地进行。如80年代后期,法国航空公司对通讯设备的投资与购买飞机的开支相差无几。中国应促进以信息为基础的服务业的发展,从目前看,中国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大批涌现,信息服务营业额以两位数增长,“七五”年均增长27%,“八五”年均增长47.6%,1995年信息服务营业额达到140亿元。但总的来看, 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电脑业和电信业,电子工业滞后于通讯业,通讯业所需设备和器材的市场80%被国外公司占领。

(2)促进金融、税收等现代化,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为了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国家组织实施了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信息工程。“三金”工程的全面实施,标志着中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翻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信息化促进了现代化,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根除腐败创造了新的环境。

5.解决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大批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产业。同时,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与中国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及其相应的就业结构产生较大的矛盾,如何依靠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扩大就业机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难选择问题。技术进步有多种类型,如节约活劳动型的技术进步和节约物化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中国应选择后者。同时,技术进步可能在原有岗位上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它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了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解决好就业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及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加强产前与产后服务,吸收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

其次,在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农村经济三个层次上,选择发展劳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特种养殖业,已在中国广泛发展起来,其技术水平有的在国际上属首创,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这应成为中国的一大优势。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看,第三产业比重从目前20%提高到中等发达国家的50%,其就业比例也会大大提高。

第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加强教育和培训,开展再就业工程,使劳动者具备多种技能,以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

标签:;  ;  ;  

世纪之交我国如何应对产业升级_信息化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