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校渐行渐近——上海第一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校论文,渐近论文,一所论文,上海论文,渐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上海教育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紧张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教育的内涵发展成了重中之重。整个上海的教育改革,关键性的问题已经历史性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四年前,上海实验学校便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为教师的每一步发展铺设台阶
实验学校有一个特色活动叫“展能课”,据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徐红介绍,“展能课”主要是针对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的全校公开课。评委的组成主要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它的特殊性在于,参加的教师并不根据学科来划分,而是把所有的学科教师放在一起进行比赛,主要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随堂应变、沟通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学校每年都会把教师公开教学的全过程拍摄下来制成VCD发给大家。除了留作纪念,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们通过看自己上课,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把历年的VCD集中起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这个活动要求所有这个教龄段的教师都要参加,就是要看每人在一年中的成长、提高。这个每年一度的比赛,让教师们每年都有新的目标和动力。
因为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升的,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学校还进行了分阶段的规划。
在经过9年的“展能课”发展之后,对于一些在教学上已经走向成熟的教师,学校就有意识地让他们向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方向发展。学校为30~40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开设了第二轮特色比赛,让他们上公开课,为的是让这部分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希望他们在教育观念上有所突破,并通过这项比赛将优秀教师推荐到区里,为他们发展创造机会。再往上发展就是学科带头人,大多由40~50年龄阶段的教师担任,与骨干教师相比,他们还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带教,形成团队氛围。这个层次的教师已经是在专家型教师的发展道路上了。再往上就是特级教师。但是还有一批教师在教学上也有—定水平,但是可能在往专家型教师发展的道路上他的行政能力突显了出来,或者他更擅长写而不擅长讲,那这些教师就将不再往原先的道路上发展,而另辟道路,或是从事行政岗位,做中层干部或校级领导干部,或是从事科研工作。再有一批就是专业学科教学能力一般,但是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可能会往资深教师的方向去发展,而最后一些这些岗位都不适合的教师可能被要求转岗。徐红说,即使转岗,学校也是根据这个教师的特色来安排的,比如实验学校有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教学能力并不理想,但是对于电脑,特别是硬件技术很感兴趣,经常会自费参加一些培训,学校就安排他转岗成为计算机房的管理员,现在的表现非常优秀。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承担教师能力发现者的角色,教师发展靠自己个人奋斗,会有很多的局限,需要学校来培养和爱护,而实验学校一年一度的各种竞赛活动正是为发现教师的才能并找准将来的发展趋向搭设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才能将阶梯有条不紊地铺设上去。
从青年教师这样一段一段地发展,教师们可以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合适的位置。
直面压力才会不断超越
正在归整今年“展能课”评语的徐红感慨地说,许多教师对“展能课”最大的期待除了比赛得奖外,还有每次比赛后的一份专家评点,这些评语并不是程序化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集中了一个专家团的中肯意见,非常详细且富有个性。所以教师不论得奖与否,每次拿到评语都会触动很大。学校可以为教师搭建一个舞台,一方面学校发现,更重要的是自己发现、改进、反省。教师评语就是起到这个作用。
这样的活动的开展等于全校每一个教师一年都有一次公开的亮相,每一年都要拿出新东西展示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好的磨砺。大家注视的目光会逼迫你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来。拿徐红的话讲,如果一名教师,一年都拿不出新东西向大家来展示,说明他的停滞不前。因此,这种亮相是压力也是动力。
这项实验的推动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民选认为就教学而言有许多东西可以通过这样的展示互相学习。有的教师一句活就能吸引学生,而有的教师说了一节课学生也不要听,这不仅仅是态度问题,细微之处的差别会给教师们很多启发。还有个非常微妙的地方就是年轻教师与年长教师的相互促进,年轻的教师也有能把课上得很漂亮的,而年长的教师也会上不过年轻的教师,让他们都出来展示,也是对于年长教师的一种激励。以前年长的教师觉得功成名就,就安于现状。小学教师他的最高职称是小高级,相当于中级职称,对一名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高的职称,30岁就“到顶”了,令很多教师产生了惰性,有的甚至越来越退步。这对教师发展很不利。其实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既然年轻的教师在不断进步,年长的教师也要不断进步。其实他们还有一大块发展空间,比如说高级职称还可以往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发展,那样要努力的事情太多了。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也同样会促使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除了开设各类教学比赛之外,实验学校也同步采用着许多其他方法,比如针对每个教师个体都制定了弹性制度和个案制度。每当教师进入一个新的班级,就开始了对他的考查,其中一项就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写出对这些孩子的基本判断。过一学期或更长的时间之后进行对比来考查教师对学生的敏感程度是否足够。
同时除了封闭式的校内活动,学校还为教师们创造各式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包括各类学历、进修。
让教师知道,只要有才能就会被发现
在四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中,徐红感受最深的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互动关系。她以亲身经历为我们举了个例子:“我四十岁左右已经是特级教师了,现在又成为了副校长,我也经历过职业的困惑期,也不是才智过人,更不是工作狂,勤奋到没有家庭、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把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好了。这与学校给予我的定位很有关系,每当我有挫折感的时候,学校就会给我一项新的工作,当我对一项工作已经驾轻就熟的时候,它又给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的确“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学校管理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教师的长处,这一点要做到很不容易,因为教师职业有许多能力是隐性化的,如何把这些隐性的知识、能力显性化,就是对校长及学校管理者们的重大考验。
徐红认为,每名教师都会面临挫折期,如果在教师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学校没有一定的机会给他,而他又不能形成一定的风格特色,他可能就会陷在这个困惑之中。即使今天并没有遇到困扰的教师,在教了若干年书之后,没有得到好的机会,没有更好地发展,他也会觉得自己的事业到头了。发现教师们的长处,必要的时候给予教师们一些“刺激”与鼓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与培养。事实证明,在实验学校,年轻教师对于每一次的活动、培训、考查都非常投入和珍惜。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会有人看得到。
虽然学校不可能有十几个校长岗位,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特级教师,但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发挥专长的岗位。
所以,在实验学校的教师们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机会每年都有,就看你想不想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