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师为作文教学感到头疼,特别是从事毕业班语文教学的老师看到学生作文“成绩平平”既着急又无奈。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便成了重中之重!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原动力。
一、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开窗户,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发现社会的假丑恶。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1.观察时要用心。
走马观花,不用心,写起作文来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可写。举个例子,有两个学生,同是写劳动,一个学生这样写:“劳动开始了,同学们干得可欢了。你看,小明弯着腰,嘴唇绷得紧紧的,把手中的锄头高高举起,锄头落处,杂草翻了身。小红个子小但不甘落后,她干脆蹲下来,双手左右开弓飞快地拔草。坚硬的草叶划破了她的手臂她也未察觉……”另一个学生这样写:“劳动开始了,有的同学锄草,有的同学用手拔草,大家干得多起劲啊。过了一个钟头,终于把这块地的杂草除完了。”显然,第一个同学用心去观察,写的作文生动具体;第二个同学没有用心去观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
2.观察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要学生在观察时想想这像什么呢。如有些同学把暴风雨想象成调皮的小孩噼噼啪啪地在房顶上嬉戏,这样就使雨一下子有了生命,作文显得生动有趣。
3.观察时要带“情”。
我们在观察之前必须酝酿观察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先定位自己是喜爱还是厌恶的情感,再找出自己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真情实感,从而打动读者的心。
二、 让学生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由于农村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写作时更是感到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水平自然不高。而我之前的评语总是从高处入手、大处着笔,诸如“文章错别字甚多,语句不够通顺”、“文章的立意不够深刻,题材过于陈旧”等等,也难怪学生一拿到作文本,瞄了一眼成绩之后就干脆利落地塞到抽屉里了。再则,农村的中学生阅历本来就少,见识自然比较短浅,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没机会接触,整天在家校两点一线中穿梭,面对的也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过得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的单调日子,生活的一成不变导致了他们素材的枯竭。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对他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写出来的文章不留余地地横加指责,把他们引以为豪的习作批评得体无完肤,能不让他们泄气吗?能不打击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吗?久而久之,他们写作的兴趣自然也就越来越淡了。甚至,有很多学生放弃了写作!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也许更是成功之母呢!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赞誉。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之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最小的闪光点,比如上次的错别字这次写对了、语病减少了,教师都要在评语中予以肯定。我的做法是,一改过去从立意结构到语言形式等面面俱到的“好心”式精批细改,而进行发现闪光点式的片段点评,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同时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灵活变通作文标准,对于写作能力中等的学生,正确把握尺度,给予点拨性评语,在给他们的文章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之外,指出写作中的关键问题,比如怎样让主题挖掘得更为深刻、怎样让细节更加生动等等,使他们走出写作水平不高的处境;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给予他们更高一点的要求,或要求他们在选材布局方面有所突破,或鼓励他们在语言使用及文章形式方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大胆创新……长此以往,学生维持了良好的成功喜悦的体验,激发了写作的兴趣,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然,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的头痛症状有了一定的缓解。更令人高兴的是,写出来的文章也变得“耐看”了。
三、鼓励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而抒
如果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老师就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勤动手,随时写作抒发情感,使之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写日记是锻炼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国家教委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写日记,学会写日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以便为写作积累素材。
对学生写日记,我一般不做框框条条的要求,放开手脚,告诉学生什么都可以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也可以写一两个片段,甚至一两句话。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设想过:“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写,几百个字也可以写,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正是实施了叶老的设想,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有感而发,有情而抒。
四、把评语当成一扇与学生交流的窗户
农村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只能照顾到他们的饮食起居,而他们的心里话却无处诉说,遇到难题与困惑时也无长辈可给予悉心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既然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言为心声”,是“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老老实实地说真话、表真意、抒真情呢?教师如何在评语中幻化为一位知心的大姐姐或大哥哥,对他们的心理予以真切的疏导?如若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愁没真话可听了。由于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以及认识问题能力的限制,他们对道听途说的社会问题会简单地义愤填膺,对青春萌动的心潮会过分地惊恐不安……也许这些都应视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老师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有机会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在作文里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想法。语文老师读学生之文就应悟学生之心,就应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既当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又做学生前行的领路人。如此一来,学生岂不是会爱上写作?不是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了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比起那绞尽脑汁抠出来的可不更有质量吗?
在这里我举个真实的例子。我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家庭背景相当复杂。她是父母抱养来的孩子,在她的养父去世后她跟着她的养母和养母的儿子一起“嫁”给了现在的这个叔叔。记得她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在文中她居然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说自己性格不好、脾气暴躁,而且经常与母亲吵架;对幼小的弟弟妹妹也是动辄就发火甚至拳脚相加;甚至用一些非常极端的语言,诸如“我恨透了这个家,我恨透了这个世界”、“我甚至想到了死”等等。第一次看到她的文章,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相处不久,所以我对她的身世一无所知。于是,我就在评语中写道:“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但我知道它并不是空穴来风。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倾诉。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倒很愿意做你的忠实听众。可以吗?”当作文本发到她手上的第二天,我就在讲台桌上收到了一张纸条。于是小小的纸条变成了我们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后来这纸条就渐渐地发展成了随笔。我经常在她的评语里设身处地地替她着想,帮她分担忧愁,鼓励她勇敢地面对困难,与她一起分析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总而言之,在她的文章里,我快乐着她的快乐,悲伤着她的悲伤。这样一来,她更愿意在作文里说真话了,且写作的欲望在不断增强,除了我布置的作文外还经常写随笔。当然,写作水平也是“更上一层楼”了。我更坚定了要在作文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决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真情去打动他们,关爱他们。一缕春风可以吹皱一池春水,一句春风般的叮咛也许会激起学生心中的圈圈涟漪!让我们都放下高高在上的语文老师的架子吧,也许,这样,学生才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你听呢。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不就被你给激发了吗?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写作空间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并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环境中寻找素材,让学生的写作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使学生有写作的成就感而乐于写作。
论文作者:刘风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他们的论文; 评语论文; 文章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自然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