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服务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属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如何使哲学社会科学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应该说,我国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功能的理论基础的相关探讨则相对薄弱。正因如此,本文拟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理论更替以及历史发展三个维度论证社会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属性的观点,希望借此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蕴含了其服务社会的可能性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文社会现象为基本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基本研究目的,由此形成的若干学科分支必将为其服务社会提供潜在的可能性。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可以成为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潜在力量。众所周知,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标在于揭示自然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基本规律,而这些规律一旦被揭示出来并被人类合理利用,它就可以变革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并最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与此相似,哲学社会科学虽然以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标在于揭示人文社会世界的基本规律,然而这些规律一旦被揭示出来,其改造世界服务社会的能力一点也不比自然科学弱小,在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方面具有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功效。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生产力中不仅包含着物的因素,还包含着人的因素。马克思甚至认为,最强大的生产力就是革命阶级本身。由此看来,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人不仅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始终处于能动的、主体的地位,而且还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思维能力以及伦理道德水平等各种精神性因素都会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产的成果。如何正确评估人的这些精神性因素,并将这些精神性因素提升到一个更合理的、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水平,这都有待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借助相关研究结论,我们不仅可以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由此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随着人的精神性因素的提升,劳动者还有可能将原来的被动劳动变为主动劳动,在自觉地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同时实现人的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正因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将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潜在力量,它和自然科学就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一样缺一不可。

       其次,人文科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其社会服务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上。人文科学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文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传统学科,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指出:“文,心学也”。[1]也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虚构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由此看来,文学以人类心理为研究对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打动心灵深处的同时唤起人们普遍的心灵共鸣,达到陶冶人心的目的。

       就历史学而言,历史是现实社会的镜子,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在于指引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历史学研究还经常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作为自己的关注点。就中国而言,通过对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挖掘与提炼,足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起国人的爱国热忱,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的影响力。

       哲学作为人文科学重要分支之一,不仅是一种对智慧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更在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合理批判。在冯友兰先生看来,通过对人生意义的哲学反思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哲学看似脱离现实,实则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观照现实。诚如黑格尔所言:“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2]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及其著作往往体现出极强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既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也是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被捕后给自己做了这样的申辩:“我这个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说,就是一只牛虻,是神赐予给这个国家的;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行动迂缓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我就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牛虻。随时随地紧跟着你们,鼓励你们,说服你们,责备你们。”[3]哲学的批判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这种批判并非消极的否定,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鞭挞和审视,以确保国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第三,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又一个分支学科,相对于人文科学而言,它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功能有所不同。如果说人文科学服务社会的方式比较隐晦和间接,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方式则相对明晰和直接。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分支。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科学,但对于政治本身是什么经常存在着争议,如有人将政治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一种阶级统治的工具,一种社会管理的活动,一种基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等等。不论怎样理解政治,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虽然表面上看去错综复杂,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矛盾运动,其产生、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都有其客观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这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就是一门科学,甚至是一门艺术。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把握它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获得自由,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政治学既然是对政治现象的客观规律的揭示,它必然内在的包含着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因素,这种因素一旦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必将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又一代表性的学科,其目标在于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尤其是着力解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与人们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研究课题。纵观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为了提高有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或者说如何把经济资源这块蛋糕做大,并且加以合理的分配,国际上主要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混合经济模式。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而言,到底采取哪一种经济模式,取决于各个国家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具有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就有可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基本性质,更加有效地参加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的讨论,更加准确地理解一些大型企业及其它经济活动主体的决策行为。因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量,协调处理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推动民生改善,还在于提高民众的经济认知水平,使广大民众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来。

       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又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并不是社会形态之间如何更替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结成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又是如何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学对人类社会具有描述、解释以及预见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来源于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分门别类的调查研究,得益于对大量调查数据的系统整理分析及其由此形成的一般性结论。社会学的认识功能就是要通过社会学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及时、科学地解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新现象、新问题。社会学往往是用一套概念分析工具,对杂乱无章的社会事实进行梳理排列,找出其中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现实的一门学问。既然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若干领域的规律性的总结,因而社会学一旦建立起来,就很容易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大致说来,社会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学的基本结论将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其二,社会学知识一旦被普通大众所掌握,必将提高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并有助于他们遵循社会学的基本规律,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简言之,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蕴含了其服务社会的可能性。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充分发掘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必将有利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更替决定了其服务社会的必要性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大的部类,与自然科学一样也存在着理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问题。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是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一次重大进步,而这种进步的根源在于相对论对客观自然世界规律的把握较之牛顿力学要深刻得多。正是自然科学的一次又一次的理论更替,人类才从远古时期的蒙昧状态逐渐走向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如同自然科学一样,哲学社会科学是对人文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探求,要使这种探求更加有效,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更加深刻,哲学社会科学也就必然存在着理论的更替与发展的问题。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的理论更替更多地取决于该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科技发展程度,尤其是实验仪器设备的水平,因为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世界的基本规律,作为研究手段的观察实验的设备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社会现象,即人以及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本身,因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是否符合人文社会世界的本来面目,取决于其对大量调查研究结论的合理分析以及放到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的结果。换言之,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理论的更替与发展,走向进步,必须与社会实践接轨,并主动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而社会服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社会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主要的问题域。一般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需要:一个是理论本身的完备性的需要;另一个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相关问题的需要。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必然有其逻辑完整性的内在要求,为了使理论自身更加完善,解释功能更强,必须不断地补充、修正甚至是推翻原有的理论,去除理论自身的逻辑缺陷,从而达到理论完备性的要求。第二个方面是指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关的问题也会随之增多,其中的很多问题有赖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解决,而这些问题恰好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问题域。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涉及如何提炼与破解与当前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而言,在经济建设方面,既要研究制定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还要探索经济增长的质量及其资源成本与效益等问题;在政治建设方面,既要研究出台政治建设的指标,还需要研究法治建设等问题;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研究出台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标,还得明确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等问题;在社会建设方面,既要研究出台教育和卫生的发展指标,还需研究分配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既要研究制定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的各项指标,还要研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的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来加以解决,由此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主要的问题域。

       社会服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作用于社会的主要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社会服务的对象和内容经常会发生着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传统理论无法应对的新局面、新问题。这些新局面、新问题不仅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程。哲学社会科学要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社会服务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看来,科学的发展或知识的增长大致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四段图式:P1(Problem1)-TT(Tentative Theory)-EE(Elimination of Error)-P2(Problem2)。简单说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可能给出多种尝试的理论或解答方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理论或者解决方案都是合理的。因此,还需要消除其中错误的理论,并使问题1的解决方案得以保留下来,科学研究也随即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即问题2。理论的更替与知识的增长就在四段图式的循环往复与螺旋式上升中得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波普尔的四段图式主要立足于对自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说明,但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也与之相似。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错综复杂,各种涉及国家建设与文明进程的社会问题纷至沓来,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是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并且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同波普尔所说的四段图式那样,针对某一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提出各种尝试性的解决方案,但并非每一个方案都是可取的,我们需要消除其中的错误,并保留其中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始着手下一个问题的解决。随着每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哲学社会科学都会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服务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提升了其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文社会现象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借助已有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说明已有理论又通过了一次新的检验,它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又一次新的印证;如果已有理论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能提出全新的理论,直到现实问题得到解决为止。新的理论由于能够解决旧理论不能解决的新问题,说明它在解决问题方面相对于旧理论有着更大的优势,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也必然更强一些。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新理论将不断产生,这不仅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意味着我们对人文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把握变得更加深刻一些。

       当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些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科学乃至工程技术的办法来解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潜心研究。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种立足现实问题的潜心研究,这种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价值取向,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反过来也为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其服务社会的有效性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主要的学科分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服务社会的有效性人所共知。诸如兴起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对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论与三权分立思想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所发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学说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历史的影响;中国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都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典型案例。限于篇幅,本处仅就其中的部分案例做出简要分析,以例证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有效性。

       第一,欧洲文艺复兴推动了整个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很多学者看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三个R的重要推动作用,这三个R分别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宗教改革(Reformation)以及政治和科学的革命(Revolution)。[5]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目标在于倡导人性的解放,强调人自身的价值。不论是在思想和文学方面,还是在艺术和科学方面,文艺复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巨大,它不仅打破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还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营造了民主的学术氛围,给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得以涌现出来,他们不仅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社会创造了一批经典的文化财富,推动了社会政治学说的发展,为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虽然文艺复兴的兴起和深化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根源,但更得益于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作为文艺复兴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被称为文学三杰的但丁(Dante,1265~1321)、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和被称为美术三杰的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拉斐尔·桑西(Raphael Cenci,1483~1520)、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1475~1564)功不可没。正是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家诗性的语言与细腻的画笔打破了宗教神学的黑暗统治,催生了人们回归理性、关注自我的澎湃激情。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革,自然科学也在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推动历史方面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6]文艺复兴既可以看作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统治阶级的胜利,也可以看作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胜利。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之后兴起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奠定了一切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第二,就我国而言,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情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极为明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哲学社会科学得到全新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党和人民指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站在当下,我国进一步提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努力探索和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决策参考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门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哲学社会科学虽然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在服务社会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有着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蕴含了其服务社会的可能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更替决定了其服务社会的必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其服务社会的有效性,均可以说明社会服务才是哲学社会科学最为基本的属性。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还需要不断拓宽与加深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各种渠道,积极借助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落到实处,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论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

标签:;  ;  ;  ;  ;  ;  ;  ;  ;  ;  ;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属性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