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_收入差距论文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_收入差距论文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城乡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经济改革在经历一段时间对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矫正之后,又回复到重工业领先增长的轨道,从而经济增长具有了排斥就业的倾向。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城市失业率上升。按照国际通用的口径,城市调查失业率从1995年的4%攀升到2003年的6%。政府相应制定了包括刺激宏观经济景气、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创造公益性岗位和提供再就业服务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积极的就业政策。但是,与此同时,产业发展方向和增长模式却并不与这种经济的就业政策相配合。

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农村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不足,妨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民转移不充分,外出打工收入不足以使他们的收入赶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就不能缩小。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的农业投资相对不足。例如,发达国家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大约为农业增加值的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为0.5%~0.8%,而中国还不到0.4%。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远远高于城市工业,而且超出的幅度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1990年农村非农产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是城市工业的2.1倍,1995年提高到3.7倍,2001年提高到5.2倍。这一期间农村非农产业资本边际收益率的增长速度是城市工业的4.3 倍(世界银行:《全国产品和要素市场分割:经济成本和政策建议》,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备忘录,2004年)。农村非农产业维持较高资本收益率这一事实,意味着资金没有按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流向嗷嗷待哺的乡镇企业。

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户籍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城市偏向福利制度仍然存在,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存在很多障碍和限制,迁移成本很高。中国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或者发育过程本身也造成了特殊的就业和工资歧视现象。当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发生,而分割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制度尚未彻底改革时,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后来者,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面临着双重的歧视,即在岗位获得上受到“进入”歧视,在工资待遇上也受到歧视——同工不同酬。

通过改革缩小差距的建议:首先,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从国内和国际经验看,实行不同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不同的就业结果和社会经济后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增长方式,在劳动力尚丰富条件下形成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增长过程对就业的吸纳,阻碍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维持了落后的劳动力分布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如果发展战略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形成的,按照中国当前的资源禀赋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得到大的发展,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机会。其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使劳动力流动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功能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要求出发,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取消人口流动的限制和户籍登记办法,更重要的是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以均衡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推力与拉力。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城镇和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度和进展上有很大差异。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不同城市户口的“含金量”有所差异,或通过市场获得公共资源的程度不同,造成推力和拉力的不均衡。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配套改革。第三,按照市场经济和社会化的要求构建城市治理机制。在几乎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甚至企业行为,都与户籍制度本身的排他性质相关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工被全面地排斥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而一旦他们的子女在受教育机会上也受到歧视性待遇,这种身份的边缘化还会在代际之间保留,形成经济地位和人文发展的制度性隔绝。这种状况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是格格不入的,长期维持下去会构成社会不稳定,进而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为农村和农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虽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份额相对下降的规律必然发挥作用,城市化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但是,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好,城市化也好,归根结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农业发展为基础。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这应该成为金融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标签:;  ;  ;  ;  ;  ;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