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探讨_内部审计论文

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探讨_内部审计论文

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内部审计论文,精细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是银行建立科学风险控制机制的必然要求。作为风险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内部审计是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重要手段,其精细化管理程度直接影响到风险控制的成效。近年来,尽管国内银行改制总体较为顺利,但案件风险防控的压力始终犹存,其重要原因不外乎风险控制措施难以跟进业务的发展、风险控制措施较为粗放两个原因。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要求越来越高,但如果内部审计仍旧停留在“查错纠弊”的阶段,仍然只采用旧的审计方式,那势必直接影响审计成效,更是与银行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相违背。为此,探索建立精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十分重要。

2、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是内部审计自身转型的必然要求。著名审计学家王光远教授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内部审计步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内部审计转型则是重要的课题。一方面是审计价值逐渐提升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审计领域和方向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包括效益审计、战略审计等等,这势必要求内部审计本身管理方式的精细化。周为,唯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使内部审计精益求精;也唯有精细化管理,才能促进内部审计朝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彰显内部审计的价值。

(二)可行性分析

精细化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重视流程(程序)的控制、信息的整合和对细节的把握等方面。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与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解都是相通的。一方面,系统性的最高目标在于程序和结果的和谐统一,也包括各方面因素的协同处理;另一反面,规范性则表明内部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准,这就为内部审计管理的细化树立了标杆。截止2009年8月,中国内审协会累计颁布了29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4个实务指南,对内部审计标准作业予以指导和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执行精细化的重视。

二、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分析

那么,银行内部审计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路径是什么呢?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总体框架不外乎对“人”管理的精细化、对“流程”管理的精细化和对“结果”管理的精细化的和谐统一。

首先,对人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的观念意识的提升。即充分认识并接受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特别是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当并始终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二是行为的持续践行。即内部审计的各类管理行为、操作行为都应当符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行为标准。

其次,对流程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内部审计程序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审计各阶段的过程控制,确保审前、审时、审后都能够做到程序控制严密,无风险漏洞;二是对审计过程中资源配置的重视,注重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扩大,重视审计内容的针对性和方法的适当性,确保审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再次,对结果管理的精细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提升,确保报告逻辑严密,观点清晰且富有建设性,从而彰显内部审计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结果,将审计成果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审计成果库,分类整合审计问题、审计意见、审计建议,突出对审计成果的精细化分解和利用,为后续审计的利用、各类管理举措的推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人、流程、结果三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缺一不可,相互关联,是现代银行实现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总体框架。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人的精细化管理是根本,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是关键,而对结果的精细化管理是内部审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那么,在银行内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提升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呢?笔者结合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认识的提升是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基础

相比于银行传统粗放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精细化管理理念相对没有思想的根基,这也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相关。但提升银行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在于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尤其对持中庸之道的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内部审计中要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向大家传授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必要性、可实现性,从思想根源上培养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应当在员工中大力倡导重视细节、追求细节的精细化管理精神,努力培养注意细节、把握细节的良好工作习惯。需要每位员工在工作中要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精神,从眼前做起,从自身做起,注重对细节的把握,遵守细节的要点,找准细节的突破口,养成把那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以及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做实、做细、做透的习惯,把看似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

(二)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细化是精细化管理的主导内容

一是要认真做好审前风险评估,提高审计计划的针对性。一方面要设计科学、合理、适用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反映被审计机构各类业务的主要风险;另一方面既要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对风险热度的分析,又要充分利用一、二道防线的监测检查成果,了解风险分布状况,尤其应重视高风险业务、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环节。通过审前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在审计立项中对风险大的审计单元优先考虑,实现有重点的差别化审计。

二是要推行审计作业标准化。要适当引入项目工程思想,积极提倡和推广标准化作业。进一步明确、细化审计规范、项目程序和现场审计等方面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基本的作业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和考核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标准化审计的途径和方法,特别在审计方案、现场作业、项目督导、审计报告等操作性较强的环节上,统一编制要求和技术要领。另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取证等标准流程,尤其要细化研究背景资料、审前培训、审计测试、审计抽样等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要求,确保全面、深入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三是要推行审计结果标准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载体,审计报告标准化就是要依据内部审计准则的各项要求,加强对审计报告的编制。审计报告的编制是汇总成果、综合分析的过程,需要在确认证据和审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特别是对审计风险分析、审计建议等内容,更要精雕细刻、反复斟酌。通过培养审计人员的报告质量意识,不断加强训练,提高文字水平,最终使报告做到格式规范、表述清晰、定性准确、重点突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审计建议行之有效,报告质量不断提升。

(三)审计队伍的专业化、团队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一是在内部审计部门整合组织架构,根据现场审计工作、非现场审计工作、审计研究工作等分别组建现场审计组、非现场审计组、审计研究组等,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二是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关键是实现审计人员专家化。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重点培训,保证每个业务专业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审计技能娴熟的研究型带头人、专业型主审人和特长型审计师,实现专业审计人才的梯队建设。三是要强化对审计队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项目考核与人员考核的双重标准。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检验和回顾,找出存在的差错和瑕疵,评价审计规范的遵循性、审计方案的恰当性、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恰当性以及审计意见的准确性等等,以质量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此外,人员考核方面则应当重点引入竞争机制,体现激励约束效应。如在严格执行审计人员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同时,积极推行项目经理、审计组长和主审竞聘制,分别从各自的岗位层面区分责任和义务,量化任务目标的考核要求,在绩效工资中兑现考核结果,使审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岗位职责和贡献大小密切挂钩,以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路径

一是要实行资源预算管理,节约项目直接成本。为形成“计划有约束、执行有标准、结果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要结合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情况核定审计人员和时间,再按照人员和时间核定现场审计工作日,最终根据现场审计工作量来核定项目资源,加强成本投入控制;二是完善奖惩配套措施,实行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费用管理制度,与各审计项目的评比挂钩,使直接成本控制与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关联,保障工时预算的切实执行。三是合理调配审计人员,压缩项目人力资本。按照人与事总量配置、人与事结构配置、人与事质量配置的多维匹配原则,科学调配审计人员。要坚持“让最合适的人,干最合适的事”;要按照任务节点逐次投入审计力量,根据审计项目团队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所需要的资源数量配备人员;要通过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收到以小资源博取大收益的审计效果。

此外,以科技系统来提升审计信息的分析与运用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审计信息管理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利用的过程,以满足审计过程控制与审计效能的实现。

标签:;  ;  ;  ;  ;  ;  ;  ;  ;  ;  ;  ;  

现代银行内部审计精细化管理探讨_内部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