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贵[1]2003年在《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文章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丰富、特征多样,它既是一项科技活动、也是一项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的主客体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同时这一系统与大学教学系统、科研系统、校园文化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深化对活动的认识。
邹海贵[2]2002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文章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丰富、特征多样,它既是一项科技活动、也是一项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的主客体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同时这一系统与大学教学系统、科研系统、校园文化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深化对活动的认识。
王以梁[3]2014年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路径。为此,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方式,其创业就业的成功率达到20%到30%,对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仅有1%。究其原因,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的数量与水平明显高于我国,而制约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进一步说,我国缺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支撑环境。首先,本研究运用创新哲学的分析方法,将大学生科技创业置于创新实践的概念框架之下,将科技创业理解为创业主体与创业客体谋求协同的实践过程,创业客体既包括创业的实践对象——科技创业企业、产品或服务,还包括客观的创业环境。创业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构成客体之一的环境支撑因素对主体影响很大。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归纳了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一般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出构成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关键要素,即创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环境,影响主体实践的知识完善过程;产业环境和资源平台建设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技术实施过程;政策和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公共保障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发生的深层土壤,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动机和心态。其次,本研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发达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经验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来自于核心支撑要素之间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升能力的创业教育与孕育创业的文化环境协同,其二是创业资源平台建设与创业政策要素的协同。前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问题,后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环境支撑问题,环境支撑要素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动态协同是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更容易成功的关键。最后,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即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资源供给不丰富,科技创业缺乏公共保障,科技创业智力支持不完备,科技创业的文化建设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支撑体系建构的对策与建议。
张廷[4]2008年在《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强化学生创新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蓬勃发展的实践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进行指导。因此,深化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而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叁个阶段(80年代初-1989年;90年代初-1999年;2000年以后)的发展历程,武汉科技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在这叁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然而,活动的深人开展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质量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思想认识滞后,定位不准,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比较全面和深人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深入剖析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系统地输理和总结,最终提出科学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笔者多年来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从实践出发研究理论,并用升华后的理论返回来指导实践的开展,对于下一步推进武汉科技大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武汉科技大学作为省属普通高校,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推广价值。
芦新宇[5]2007年在《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的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科研活力;科学研究处于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地位,是发展理论和探索高新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较详尽地叙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明确提出了以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规格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培养体制;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培养过程。本研究还构建了一套能够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理工科大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其它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营造大学创新环境,改进大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改革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适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彭洋[6]2012年在《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信息化时代内的主要特征是突出信息的利用、应用价值及其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和评价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揭示出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对后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思路,并进行了行性论证和分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描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后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可能创新。第二章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第一个方而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二个方面是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第叁个方面是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第叁章主要阐述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描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通过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评述,在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社会评价访谈的基础上,对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梳理出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通过以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为主的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得出比较分析与结论。第五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阐述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要求,明确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从课程体系入手,描述了交往行动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与方法。第六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并分析了面向人才潜在能力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潜在能力培养方法创新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教育环境创新的创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描述了冰川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第七章是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客观社会合理化过程对信息技术个性化交往行动能力的需求,提出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描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体系与方法。
高迪[7]2006年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科技革命将继续和加速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知识经济必将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因此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知识的人的素质问题,而人的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教育。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大学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摇篮。谁能抓住机遇,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面对以上问题,大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我们国家也是予以高度重视的,第叁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不仅要求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而且要求在高等教育中全面推行。随后在全国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分五章,以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含义和时代特征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在观念、目标、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观念、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环境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有利于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曹欣怡[8]2018年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培养体系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显着意义。作为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件,科技传播是影响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检验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亟待重点发展的基础性社会事业之一。在新旧媒体变幻更迭、协同发展的媒介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不仅是适应融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环境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社会责任。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科技传播案例,试图对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进行要素厘定和模型建构,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对模型视域下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现状进行调研,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第一章主要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趋势及前景、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以国内外学界科技传播概念、主体、模式、能力等相关理论方向的概括整理为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对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研究课题的相关基础理论:人际传播理论、媒介素养理论、融媒体理论及对应现状进行了归纳梳理,为下一步解构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及模型建构提供方向,其中人际传播是大学生进行科技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渠道,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进行科技传播的重要能力,充分发挥融媒体力量是提升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必由之路。第叁章,在大量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笔者对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要素进行了厘定及模型建构。笔者认为,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各要素相辅相成,构成完整体系,其中,科技养成能力以“知识”为核心要义、学术交流能力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科学普及能力以“技能”为核心导向,技术传播能力以“创新”为核心途径,结合高校案例笔者对这四种能力要素做了细化分析。第四章笔者对高校大学生在融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能力进行考察,依托要素模型设计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调查问卷》,面向武汉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共发放360份问卷,对统计数据从基础认知、主动意识、媒介使用、效果评价、路径选择五个维度得出以下结论:调查对象对科技传播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现状有一定认知,但科技传播能力有待提升;有主动获取科技知识信息的积极性,但对科技讯息的传播主动性较弱;科技能力养成和科技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日益多样化;普遍认为高校和国家科技传播的成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运用多媒体渠道构建自身科技传播能力有着正向需求,但对“两微一端”学术交流网络和融媒体网络平台的接受度不高。第五章对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提升路径进行了分析,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笔者归纳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存在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科普参与意识不强,公民素养贡献率低;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媒体主动利用率低。并据此从学校和个人角度提出了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提升策略,一是产学研结合,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二是主客体转换,增强大学生科学普及意识;叁是全流程参与,培育大学生科技媒介素养。第六章对全文架构及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并在本研究基础上,对其他值得研究者继续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前瞻性预测。综合课题研究情况可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是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媒介传播背景下呈现出全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在融媒体传播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展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和开放化等特点;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相互作用与支撑的体系,从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到融合理念的建立再到创新路径的实践,大学生完成了从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到能力获取的提档升级过程;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的提升上,高校应当创新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教育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的整合,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拓展大学生的科技传播能力教育,完善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培养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群体蕴含的科技传播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应当主动树立科技传播意识,提升自身科技传播素质,从而实现其科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邓草心[9]2013年在《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知识经济爆发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对知识创新给予了巨额投入。为了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口标。各具特色和各具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而上的延伸,是构筑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学习型区域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模式。高校是学习型区域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力量。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高校的叁大职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强化、不断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区域创新体系对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有关高校如何带动区域创新的研究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本论文属于宏观层面的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高等教育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在仔细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了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体系问题。高校是我国创新建设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完善区域内高校及其与科研院所、政府、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关系—学习型区域范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促进区域创新,从而更好地支撑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通过这一研究,方面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教育、科技政策,特别是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国高校进一步认识自身在创新、区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研究中论述的学习型区域是一种基于区域创新的发展范式,是指以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为代表的组织,为创新在区域内互动学习,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理想的学习型区域战略上以激发创新为根本出发点;要求各参与主体打开组织边界,共享互补资源,组成网络,共同学习;发挥本土特色文化,强调合作性竞争,具备多边共赢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从政策法律等方面,具有各项制度保障学习网络的运行和知识的持续再生产和转化。学习型区域的本质就是创新。学习型区域创新的关键在高校。高校与学习型区域创新密不可分。在某一区域实施学习型区域发展模式要求该区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济基础,区域内具有完备的创新参与主体,参与主体具备组织创新的基本能力。研究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我国高校为核心论述了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其他主体合作创新取得的成就:发达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高、协同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利用政府稳定持续增长的财政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壮大。从而论证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性。接着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高校为核心论述了我国创新体系的诸多问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缺乏,研发能力有限,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合作非常欠缺,知识的市场转化率较低,国家整体自主创新力量薄弱,区域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体系不健全、能力不高,区域缺少适合本地的创新政策和机制,建设学习型区域存在重重障碍。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以高校为核心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和障碍的原因:当前我国的创新体系主要停留在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对于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运用的是国家体制和相关政策制度,对区域创新系统开发的力度尚欠缺;政府定位不明确,过多介入高校办学和市场活动,而支持高校知识创新和企业研发的职能尚不完善,对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保障创新的相关法律、政策、行政服务不足;高校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欧盟在实现地区繁荣,增强创新能力方面采取了许多规划和具体措施,如构建一流的科研中心和科研服务平台;致力于科技联合以强化研究与创新的有机联系:以促进研发为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创新制度体系;着力创新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依据学习型区域的标准对上述进行了总结梳理和分析。基于学习型区域标准,借鉴欧盟的经验,针对我国现实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对策。提出我国高校促进学习型区域创新必须在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设计的同时,以区域的资源特色、战略口标为着眼点,通过提高高校的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区域创新网络,与政府、企业密切合作,以互动学习为纽带,以相关机制和服务为保障,整合政策、资金资源,优化配置智力资源,提高知识利用效率,把建设学习型区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路径。最后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展开个案研究,推动示范区运用学习型区域发展模式,以学习型区域标准,发挥高校在示范区自主创新当中的作用。研究结语部分回顾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思想,指出了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前述基础上,对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韦宏思[10]2011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对创新、创新素质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理论上正确的把握创新和创新素质的涵义以及发展概况,指出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本文从国家层面、民族地区层面,阐述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第叁,指出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第四,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特点和实际,从教育观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机制环境等四个层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一是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理念;二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叁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健全大学生创新机制,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1]. 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 邹海贵. 湖南大学. 2003
[2].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 邹海贵. 湖南大学. 2002
[3].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D]. 王以梁. 东北大学. 2014
[4]. 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 张廷. 武汉科技大学. 2008
[5].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 芦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D]. 彭洋. 南京大学. 2012
[7].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 高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8].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科技传播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 曹欣怡. 中国地质大学. 2018
[9]. 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 邓草心. 武汉大学. 2013
[10].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韦宏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创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