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_大学论文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4)03-0126-06

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毕业生实行“统招统分”的计划分配制度,这种计划分配制度如同计划经济体制一样,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成风险的观念。1993年,我国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自主择业”的新构想,规定: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从此毕业生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自主择业带来的风险。对此,《高等教育法》亦有规定:毕业生虽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自主择业的权利,但必须遵循就业市场的规则,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迎接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市场竞争,自我承担失业的风险,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独立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1]。事实上,只有把风险概念引入就业观念中,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才拥有了实际意义。竞争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子,市场上有竞争就有风险[2](p6)。人才市场短缺时,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就业风险。从1999年起,我国逐年大幅度加大高校招生比例,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风险的问题随之提上日程。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定义和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指标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和经济主体预期的不完善性,风险在市场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经济行为总是可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大学毕业生作为经济主体,也存在就业风险。我国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分配体制,从而赋予了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自由决策、自由选择的权利,以及享受由此而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对决策实行的结果负责。这种权利和责任相对应、收益和损失相对称的规则,就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风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指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毕业生可能遭受失业或从事和学历不匹配的职业的风险,往往使他们承担零收入或工资收入低于预期目标的结果。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时选择专业、学校、乃至毕业后选择行业、职业都充满了风险。就业风险大小不一,最大的风险是大学毕业生失业,毕业生不但面临零收入的困境,而且因不能补偿教育投资成本,遭受负收入的损失。常见的就业风险表现为毕业生从事了和学历不匹配的职业。如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或从事低于学历要求的职业,造成“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现象,收入往往低于预期目标。据估算,与专业对口的人比较,专业不对口的人的收入损失为5.9%;与学历和工作匹配的人相比,工作低于学历要求的人的收入“损失”为9.5%[3](P585)。学历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概率最高。还有一些风险虽然经常出现,但对毕业生的影响微不足道。

1.风险专业的特征

专业风险性可以用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指标(1):专业需求的不确定性。专业需求越不确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越大。专业可分为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长线专业一般包括基础学科的专业,长线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较为稳定。短线专业的设立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经济需要,而且某阶段经济需求旺盛的短线专业是热门专业,所以短线专业和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与经济发展波动密切相关。当经济发展需要某些专业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成了“抢手货”;当社会需求低迷时,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变得岌岌可危。所谓“热门专业”如金融专业、国贸专业或跟IT产业相关的专业大多是“各领风骚一两年”。所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就业形势,美国学者Richard Mckenzie评价说,除了医学、部分工程学和技术专业,大部分学术领域专业的大学生四年毕业后都将发现很难找到一份工作[4]。指标(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适应性。除了变幻莫测的就业形势,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也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陷入就业风险中。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服务业的崛起使大学生在教科书中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时可能已被新的知识和技能替代。如果没有及时“充电”,所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因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使毕业生遭受收入损失。指标(3):专业化程度。大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就业时被其他专业替代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专业化程度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正影响。但是,如果专业化程度过高,那么该专业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是负的。因为专业化程度过高,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面。所以,专业化程度有个临界值。在临界值两面,专业化程度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正效应和负效应。

2.风险承担主体——大学毕业生的特征

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风险企业家的品质。如果大学毕业生有为自己提供关系网络(network)的能力,面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形势有应对能力,面对就业风险有预见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且拥有风险企业家的各种基本素质,那么大学毕业生不但能够享受和承担自己的风险利益和损失,而且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企业家。

3.风险市场环境的特征

大学毕业生所处的就业市场环境具有规模性、成长性、稳定性、信息对称性、竞争性以及流动性。指标(1)和指标(2):规模性和成长性。如果就业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那么大学毕业生择业面宽,负担的就业风险小;反之,就业风险就大。指标(3):稳定性。如果就业市场不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就大。经济周期性波动,或意外事件发生都可能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如美国9·1l事件后,世界各国经济遭到冲击,世界范围内裁员使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许多美国大学毕业生在接受BBC的采访中说,他们梦寐以求的是毕业后成为百万富翁、银行家,可是9·11事件使他们的梦想瞬间变成泡影,现在找不到任何一份普通的工作[5]。指标(4):信息不对称性。由于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完全,很可能导致毕业生行业匹配错误,或用人单位接受了不胜任的毕业生。社会分工越发达,行业分支也越多。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之前不可能完全了解各类职业的特点,所以他很可能选择了非个人所长的职业.同样,用人单位也无法根据一张个人简历、推荐信或面试这些信息判断毕业生是否胜任某种职业。所以许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对某些行业的了解,可能面临“入错行”的风险,甚至陷入某些企业倒闭的风险中。指标(5):流动性。就业市场流动性越小,毕业生就业风险越大。行业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畅通,能够增加毕业生的择业面;同时,就业市场上进入渠道和退出渠道畅通时,能够使出现行业或职业匹配错误的毕业生及时退出当下的行业,从而降低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决策失误的风险。指标(6):竞争性。就业市场有竞争才有活力,然而竞争过度,会出现毕业生失业或过度教育的后果。面临供给方——大学毕业生激烈的求职竞争,用人单位抬高了录用标准,倾向于录用更高学历的人才,导致研究生做大学生的工作,大学生做高中生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毕业生的预期收入。所以,风险市场环境的竞争性有个临界值,在临界值的两面,竞争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效应。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评价模型

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评价模型[6](P81-85)由三个评价函数组成:风险专业特征的评价函数,风险主体的评价函数,风险市场环境的评价函数,这三个方面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收入。

1.风险专业特征的评价模型

关于风险专业特征的评价,涉及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市场需求满足性与市场变化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假设风险专业特征的评价函数为vpp(.),其中vps,vpw,vpm分别代表风险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市场需求满足性与市场变化适应性的评价变量。则风险专业的评价函数为:

vpp=vpp(vps,vpw,vpm)

一个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越适应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该专业毕业生的预期收入会越高。因此风险专业的市场满足性对风险专业特征评价的影响为正影响,即。如果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市场变化,而且更新速度能够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速度,那么其适应性对风险专业特征评价的影响为正影响,即。专业化程度越高,该专业毕业生择业时被其他专业毕业生替代性越小,但是,如果专业化程度过高,就会限制毕业生的择业面,而且,即使大学毕业生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但与研究生比较,仍处于劣势,因为市场需要的往往是专业化素质更高的人才。这表明,风险专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一临界值,在这个临界值的两边,专业化程度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不同。风险专业特征评价函数的约束条件为:

2.风险承担主体——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模型

风险承担主体——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风险企业家的品质。假设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函数为:

enp=enp(sa,mta,ma,ga,ra,sla,ent)

其中sa,mta,ma,ga,ra,sla,ent分别为社会交际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风险企业家的品质。这七种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毕业生预期收入的增长。风险企业家品质包括一个毕业生综合拥有的应对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风险的决策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这七种能力对毕业生特征评价的影响为正影响。毕业生的评价函数的约束条件为:

3.风险就业市场环境的评价模型

大学毕业生所处的就业市场环境包括规模性、成长性、稳定性、信息对称性、竞争性以及流动性。假设其评价函数为:

evp=evp(ms,mg,mst,msy,mc,mf)

这里,ms,mg,mst,msy,mc和mf分别为就业市场的规模性、成长性、稳定性、信息对称性、竞争性以及流动性评价变量。其中规模性、成长性、稳定性、信息对称性和流动性的评价值越高,风险市场环境的评价值越高,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收入也越高。如果就业市场容量大,成长快,能够稳定吸收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充足,劳动力流动畅通,并保持适度竞争,那么风险主体面临的就是一个评价高的市场环境。因此,这五个因素对风险市场环境特征评价的影响为正影响。就业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质量,但是竞争过度,有可能酿成一部分毕业生失业和过度教育等人才浪费的后果。所以对于毕业生所处的风险市场来说,市场竞争存在临界值。由此可见,市场环境特征评价函数的约束条件为:

三、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评价和管理

我国计划就业体制时期,大学生毕业后等于入了保险箱。但是市场就业体制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风险。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有竞争就有风险,所以,毕业生就业风险是市场经济的真实写照。虽然,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稳定成长的就业市场。然而,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表现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容易受到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毕业生就业信息不足和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存在制度分割[7];就业市场处于竞争过度和竞争不足并存的状态,如招聘市场上经常出现几百个毕业生争一家企业而另一家企业无人问津的局面。风险环境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时,专业风险也与日俱增,新知识、新专业层出不穷。入世将每个人带到了国际竞争的舞台,面对同场竞技的全球精英,大学生随时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国际化的竞争,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我国大学生总体上已经有了就业风险意识。但尚未形成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另外,许多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风险选择了继续求学的道路,认为投资研究生教育就等于为就业买了保险,结果造成“考研热”。其实,这只是暂时缓和就业风险或转移就业风险的办法,硕士、博士同样面临就业风险.新经济时代,风险无处不在,只有经历风险才能获得收益。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风险的承担主体,应该正视风险并应对风险;同时学校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应对起到重要的作用。就业风险影响大学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大学生必须或多或少承担起就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社会也必须承担部分就业风险损失,例如通过给予毕业生发放失业保障金,弥补失业损失。

1.风险承担者——大学毕业生是风险的主体

现代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能力,如交际能力,管理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处理顾主与顾客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强调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具有应对风险和处理风险的决策能力。我国由于长时期把高等教育价值看作是增加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有技能和有生产力的劳动力,低估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然而,伴随竞争而来的风险就业市场环境和风险专业特征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和具备多种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据劳动力市场规则自主进行择业并自我承担就业风险的主体。

大学毕业生应有客观评价自己的风险态度,正确估价预期收入。风险承担者面对风险有三种态度:风险偏好型,风险中性型,风险规避型。风险偏好者喜欢有挑战性的职业,他们或者选择在新兴产业部门和其他风险产业部门就业,或者选择自我创业;风险中性者根据风险程度判断是否进入风险行业,风险适中将是他们的最优选择;风险回避者把风险看作讨厌的事,他们力图寻找最保险的工作,总是想把面临的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不同的风险态度决定了不同的预期收入。毕业生找工作就是为了取得更高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与就业风险呈正相关,预期收入越高,就业风险也越大。风险偏好者在风险中把握机遇,风险回避者则可以选择风险小、收入较低的工作。

大学毕业生应该学会转移失业风险。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失业风险。现在的劳动力市场不能保证大学毕业生们得到一份长期的、具有专业性的工作,毕业生应该随机应变,考虑进入短期的、非专业性行业。美国就业市场紧张时,大学文凭持有者充斥于短期劳动力市场,如1992-1993年,68%的大学毕业生从事替代性的工作(alternative employment,替代全职工作),包括自创职业(self employment)、钟点工、店员和各种以前不曾由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如农场、林产和许多诸如卫生保健、娱乐的服务业。澳大利亚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80年代后期,大量大学毕业生拥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随之上升,但与文凭较低的学生相比,大学生仍然有较低的失业率,因为大学生扩展了他们的就业面,进入像零售业这样以前他们不曾涉猎的领域。市场境况不景气时,他们愿意选择打零工,扩大就业范围,增加了雇主的需求[8]。从事替代性工作与各种以前不曾由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是转移风险的作法。随着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大学毕业生应及早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大学生不曾谋职的行业,敢于投身创业之初的新型企业或自己创业。而且,为了缓和当年就业风险,毕业生可以零时谋职,边打工边找工作,既能缓和个人经济困难,又能增加工作经验。

2.风险专业的管理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变革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及时改进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在美国,全球化、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使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迅速提升,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怀疑学校是否可以给他们提供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如果大学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被其他教育形式替代。联合大学(the Cooperate University)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已从80年代早期的400所增加到1999年的1600所。一些公司,如Cisco、Sun、Microsoft和Novell向大学生提供正式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发放比教育文凭更管用的资格证书。在我国,为了满足市场对技能的需求,高校可以与不同行业联合起来办学,提供与该行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其次,高校有限额地扩招热门专业学生,起到提前防范就业危机的作用。大学生入校前已经被划分了专业,毕业后按照所学专业分配到相关行业中,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自己选择的机会,而且专业划分过细,意味着限制了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为未来就业埋下了风险的种子。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的政策是淡化专业概念,综合培养学生素质;不分专业招生,有限度地准许大学生转换专业。这些措施都可以防范毕业生就业风险。最后,克服专业的局限性。仅仅学习一门专业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企业风险分散技巧的重要形式是企业的多样化经营,例如,企业很少仅考虑生产一个部件、一种产品或仅提供一种服务,而通常的情况是,企业生产着一种产品,试生产着一种新产品,同时还研制和开发着另一种更新的产品,有时甚至同时生产或准备生产好几种产品[2](p251)。大学生不需要像研究生那样必须精通一门专业,除了学好本专业外,还可以选修一门或几门跟本专业互补性较强的专业,形成一个网络知识结构,应对市场多种需要。

3.风险就业市场环境的管理

实行自主择业制度后,大学生必须自我承担失业的风险,意味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法规建设,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依法、规范、健康地发展。高校和社会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者和需求者对风险就业市场环境的管理责无旁贷。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有待于完善的阶段。如,毕业生就业信息不足和就业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不足和流动不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以5634名2002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旨在了解就业信息与毕业生择业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8%的大学生认为,对高校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信息不满意或不清楚。尤其那些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对用人单位所知甚微,便签订了就业合同,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用人单位答应的条件不兑现,工作状况不像招聘单位描述的那样,又面临着毁约的风险。信息不足是产生就业风险的重要原因。高校的信息工作需要尽早着手,入校前要广泛地宣传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毕业前,更需要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空缺信息,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详细情况。社会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者,用人单位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向高校发布岗位空缺的信息,向毕业生具体和真实地发布有关职业特征和职业发展前景的信息。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以为,政府应尽快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取消人才市场保护,加快就业市场流动性,拓展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范围,为毕业生的择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时期,为劳动力尤其高层次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由于劳动力市场条块分割,限制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范围。有限的就业市场空间不但增加了毕业生失业风险,狭小的就业范围也可能使毕业生选择自己不擅长或不喜欢的行业。用人单位制定灵活的就业合同,规定毕业生短期内可以更换职业,使毕业生及时退出不适合自己的行业。

如果把大学生就业问题考虑在内,那么,未来的教育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学会应对就业风险的本领。未来的教育更应强调综合性、灵活性、实践性。新的教育政策规定上大学不分年龄,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人参加工作后,才开始上大学,大学生经历了丰富的实践,才能更好把握自己的教育选择和职业选择。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产生互补作用,不但缓解普通高校办学压力,也使有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客观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终身教育将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风险分散到一生中去。

标签:;  ;  ;  ;  ;  ;  ;  ;  ;  ;  

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风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