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主义观_公有制论文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_公有制论文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学说经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但它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这些根本缺陷,决定了它必将为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以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社会,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贡献。

近几年来,理论界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讨论中,有人提出“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一说”,似乎是马克思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观。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作初步探讨。〔1〕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应当基于三个方法论原则:①马克思是否有自己的社会主义观?如果有,那么,②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本范畴有哪些?③所有这些基本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的?即什么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核心,亦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有“社会主义”一说,也有自己的社会主义观,这是毋容置疑的。

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就明确地谈到“社会主义不通过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从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把它界定为“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人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既是人道主义,又是自然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46)中,马恩初步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轮廓:人们自觉地利用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生产、交换和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三大差别的消灭;每个人的才能和天资都会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等等。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马恩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必将导致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这个“代替”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将资产阶级所有的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做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其中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社会的生产资料,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在联合体成员之间分配供他们消费。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起着双重作用,一是据此按需要有计划地调节各劳动职能及其劳动时间的相互比例,二是据此计算各生产者应得的消费资料份额。“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不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3 〕。在《哥达纲领批判》(1875)中,马克思完整而科学地制定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①“长久的阵痛”,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间;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③“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列宁在他的《国家与革命》(1917)中谈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性与个性时说:“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马克思把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末‘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4〕。 在这里,列宁一方面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明确界定为“社会主义”(这一界定被普遍沿用至今);另一方面,又区别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共性与个性,即两者共同的质的规定性以及两者在诸多方面的具体区别。

笔者以为,横向看,社会主义的确是民族的、历史的,但无论怎样因时因地而丰富多彩,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质的规定性,否则,便是以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历史性来否定共同规律,从而最终否定社会主义本身。纵向看,一种社会形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能经历各种变化,但它的质的规定性不会改变,是存在于该形态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非此,则无社会形态之区别可言。既然共产主义与它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有着共同的质的规定性,那么,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的种种论述便是他们的社会主义观。只不过某些范畴因不同的时空而有着量(程度)的区别而已。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而逐渐完善、成熟的,包含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综合表述为:生产资料公有(社会所有)从而消灭剥削;劳动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义务;消费品按劳分配;社会有计划地调节全部生产,商品货币关系不复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阶级对抗和差别正在消失;政治国家正在消亡;三大差别正在消失。社会主义是一个逐渐创造着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得以全面发展所需条件的社会。

上述诸范畴都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也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但是,不是其中的任一范畴都可称之为社会主义本质。有资格从本质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某个范畴,必须同时具备四大条件:①它不是书斋中纯粹理论思辩的产物,而是对一定的历史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即它不仅是思想的、理论的,更是历史的、经验的。②它不是因实际斗争需要在某时某地凸现或消失、或视为轻重缓急的,而是普遍地、自始至终地存在于既作为理论又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之中的。③它不是与各个范畴平行、平等、同等重要的,而是核心的,其他范畴以此为基础而呈现为严密的逻辑演绎关系,即其他范畴是以它为中心而在理论上展开的,这个范畴一旦缺失,其他范畴则无从谈起。④它不是古已有之、存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而是只为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换言之,它不仅是区别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标志,而且还是区别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志。

笔者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诸范畴中唯一能同时符合上述四大条件的范畴。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与工人运动史、国际共运史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而公有制就是这个统一的连接点。

众所周知,工人运动和国际共运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地区走向世界的过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最初是个别的工人,此后是某一个工厂的工人,再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最后,各国的斗争联合成国际斗争。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本目的是“要以自由的联合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条件”〔5〕, 以“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的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6〕, 即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7〕。 是“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8〕。 “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那种发展过程的阐明”〔9〕。

正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之争(反对剥削)才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之争(公有代替私有),继而产生理论上的“主义”之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10〕;正是对工运的目的(公有制)所应采取的手段、途径等等的探讨,才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公有制贯穿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首尾,既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又存在于共产主义制度之中,是“起点”也是“终端”。

早在1842年,初出茅庐的青年马克思面对欧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种种理论、学说,基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就肯定共产主义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重要意义。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他写道,“现在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引人注目的事实。”“共产主义…应该当做目前的重要问题”。对于当时种种社会主义的理论、实验及其毫无结果感到失望的同时,他表示要全面研究共产主义并对其进行“理论论证”〔11〕。1843年,青年恩格斯也独自阐述了共产主义问题,他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写道:“在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来改变社会结构的那种急剧的革命,现在已经是急不可待和不可避免的了。…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12〕。

共产主义就其最初的含义而言是“共产”,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公)有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起始范畴。其后几十年公有制每论必在,到六十年代末,马恩的共产主义思想基本定型,即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13〕。后来,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同杜林的辩论中,这一思想呈现为更明确、更成熟的形式。直至晚年马克思仍把公有制作为共产主义的核心范畴。在其东方社会理论中,他认为,东方落后国家尚存的公有制假如具备某些条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至于现实的公有制是把马克思的理论化为实践而自始至终存在于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中,则是无需赘言的。

公有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各范畴的基础与中心。

根据马克思的论证,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目标,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够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需求的水平。而为了保证生产力无阻碍、不受限制地发展,就必须使其从私有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并代之以公有制。为此,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夺取生产资料所有权,继之,通过专政来巩固这个所有权。

对此,马恩有着明确的逻辑论证:“在现代(私有制)这种邪恶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对立和加强社会对抗。”〔14〕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无论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不能使无产阶级摆脱经济贫困和政治依附状况,只有消灭现存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才能办到。而“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总是要利用他们的政治特权来维护和永久保持他们的经济垄断的。他们不仅不会赞助劳动解放的事业,而且恰恰相反,会继续在它的道路上设置种种障碍…”,“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15〕“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6〕简言之,“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17〕建立“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18〕。

公有制既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又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一范畴只为社会主义所独有。

众所周知,在任何社会中,正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9〕而某种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本质并不是直接取决于它的技术和组织方面,而是取决于表现为所有制关系的生产关系类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叫做“最深的秘密”,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生产力水平,而在于所有制性质。即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马恩之所以把《宣言》称之为“共产主义宣言”而不称之为“社会主义宣言”,就在于公有制是区别两者的准绳,即“消除社会一切病痛”是否“伤及资本和利润”。“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20〕因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21〕。历史上的和当代的各种牌号社会主义都主张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使之更为美好,为此而提出种种方案,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没有公有制这个最深层的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彼岸憧憬而已。“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贡献在于,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达到消灭剩余劳动的剥削性质,从而使社会主义最终由空想变为科学。此外,公有制作为生产资料即劳动材料的劳动者公有,为其他社会形态所没有而只为社会主义所独有。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公有制。

标签:;  ;  ;  ;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