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格局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时期,各国间经济、技术的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可置疑地展示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但仅仅看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各种力量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一句话,究竟应如何来理解和阐释目前这个世界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

一、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

按世界体系理论的观点,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不是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发展和演变的,总是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①古代具有“世界性的”经济体系都形成了具有统一的政治体系的帝国,如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蒙古帝国和中华帝国等等。现代世界体系采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式,也就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由资本的无限积累的冲动所支配的。这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起源于15世纪后期的欧洲,其历史性标志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在最初时期,这一体系只是包括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和美洲的一部分地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这一体系逐步向外扩张,并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等世界其他地区一个接一个地卷入进来。直到19世纪后半叶,东亚地区最终也被卷入了这一体系。自此以后,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成为真正的、覆盖全球的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的倡导者、 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在他所著的《现代世界体系》和《历史资本主义》等著作中,阐述了现代世界体系基本的构成成分和运行规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为基础建立的。由于分工角色的不同,某些地区成为中心,其他地区则成为边缘区或半边缘区。现代世界经济体系正是以这种中心外围关系来支配着。这一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内部的交换方式是不平等的,总剩余的一部分从边缘或外围地区向中心转移。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一系列的周期性的波动和危机。在周期性的波动中,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50—60年为周期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另一种是以100—150年为周期的政治霸权的波动。(注:[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21世纪世界体系与东亚的崛起》(竹内启译),日本《经济研讨》杂志,1997年第10期,第52—60页。)随着周期的波动,这一体系内的资本积累和权力的中心也逐渐地、有规律地发生地理上的转移,并导致维持世界秩序的霸权的更迭和控制方法的变换。(注:[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21世纪世界体系与东亚的崛起》(竹内启译),日本《经济研讨》杂志,1997年第10期,第194页。)这其中,就包含着我们所经常讨论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内容。

按照世界体系理论的解释,自1500年左右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直独占着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处于这个体系的外围。在19世纪以前,亚洲地区曾一度是世界最重要的生产中心,但西欧则一直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西欧地区。因为在中心地区中,总是有一些强国,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一个占统治地位的强国的衰落并不会引起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而只是引发体系的中心地区内部的力量转移。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出现了诸多列强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世界经济格局的分析真正具有了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卡尔维尔在《世界经济入门》(1906年)一书中,把整个世界分为5 个主要的经济区域:中欧区(除英俄以外的整个欧洲)、不列颠区、俄国区、东亚区和美国区。同时,他把殖民地列入占有这些殖民地的国家的“区域内”。(注:傅骊元:《〈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5页。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下), 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16—518页。)这种“区域间”的竞争,是在欧美列强之间展开的。当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之后,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纳入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的统治之下时,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便基本形成了。

二、20世纪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

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经济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除了帝国主义同广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以及主要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外,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出现了制度上的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欧和亚洲新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一道构筑成社会主义阵营。这样,世界经济明显分裂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由帝国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所主宰的资本主义体系,另一个是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体系。这两种制度、两个体系和两个世界之间明显的对抗关系,也引出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注:按沃勒斯坦的说法,最早提出第三世界这个概念的人是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他在50年代初所主编的一部书取名为“第三世界”。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什么是第三世界?》,载于法国《外交世界》月刊2000年8月号。)

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根据地缘政治的需要,将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将赢得冷战胜利作为美国家最高利益。美国所实施的遏制政策中,国际经济政策和第三世界政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杜鲁门在1951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曾指称, 苏联经济是战争型经济,其所有经济目标都与其扩张性的整体政策有关。“对于苏联来说,经济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利用经济的发展来加强它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战争的能力。苏联摧毁性的方法有二,一是颠覆行动和内部革命,二是外部入侵。”他声称,“自由世界各国发展成一套成功运转的制度,是挫败苏联意图的方案中的关键。”(注:杜鲁门总统1951年1月8日国情咨文,《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时事出版社,1994年,第99—109页。)而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推行的重要的国际经济政策中, 有的就是直接源于对付所谓苏联挑战的考虑。其中包括从1947年开始实施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帮助欧洲恢复经济,以阻止苏联势力在欧洲内部的“革命”。作为其遏制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三世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三世界国家,如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伊朗、希腊、土耳其等给予支持。在美国政府提供的各种支持中,经济援助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防止苏联势力在这些地区的渗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形成战后国际政治中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也是战后世界经济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1949年1 月,苏联领导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注:成立于1949年1月25日,最初的成员国是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六国。),主要任务是负责协调社会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经济合作,为苏联东欧各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朝鲜战后经济的恢复,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基础的建立,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经互会”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经济联系,并不是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各成员国间的贸易额和贸易方向,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即“计划”来决定,结算方式主要是“记账”。这种经济联系不仅受到长期合同的约束,不平等,而且更多是受到政治的影响,因而也不稳定。事实上,中国一直未完全加入所谓的“社会主义世界经济体系”。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彻底退出了这一体系。(注:毛泽东主席曾批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没有一个参与国强迫对方接受他所不要的商品”,“不会有任何的歧视和不等价交换”的说法,指出:“不是那么一回事。事实上有卖骨头带肉的贸易,这是一种政治交易。”参阅《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1月,第769页。)留在这一体系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各国,对“社会主义内部交换关系”,尤其是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独大作风”,也愈发感到不满。相对孤立的状态最终严重地影响了苏联、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苏联、东欧出现经济停滞,社会矛盾日益扩大。某些东欧国家已试图寻求进入世界市场。1966年,南斯拉夫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随后,波兰(1967)、罗马尼亚(1971)和匈牙利(1973)也相继加入。(注:捷克斯洛伐克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创始国。)到8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终于发现,与西方进行的长期经济和军事对抗之后,自己除了在军事和宇航等少数领域外,整个经济已远远地落后于最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80年代中,苏联开始实施重大的调整与改革。匈牙利和波兰等东欧各国也开始朝“民主化”和引入市场经济方向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另一个深刻变化,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从而使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列宁是将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研究的,并于1917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注:“1917年初,孤帆出版社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的书名在彼得格勒刊印了这本书。”《列宁选集》第二卷,1960年版,注释342,第977页。“这个版本有列宁写于1917年4月26日的序言。列宁生前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版以及20—30年代出版的第2、3版,书名用的都是‘最新阶段’。一直到列宁逝世10年以后,到30年代本书才改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出版。”郑异凡《布哈林论稿》,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0页。 “最高阶段”顾名思义是“到了顶的阶段”,而“最新阶段”则意味着资本主义乃至世界经济还会有更新的阶段出现。这在研究现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时,确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Paul Sweezy )曾对列宁有关世界经济在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做了一些修正:(1)最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工业品的世界市场上处于相互竞争的地位;(2)垄断资本是资本的统治形式; (3)积累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已经成熟, 以致资本输出成为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以上三个基本的经济条件,这一阶段的世界经济又包含着另外两个特点:(1)世界市场中的严重对抗, 其结果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就是国际的垄断组合;(2 )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上“未被人占领”的地区进行领土的分割。(注: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2页。)无论是按列宁原来的定义(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还是按斯威齐修正后的定义,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帝国主义时代的色彩依然非常浓重。50年代初期的印支战争、50年代中期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都明显地暴露了英、法帝国主义的本质。

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终于土崩瓦解了。60年代非洲国家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越来越多的殖民地陆续取得了政治的独立。进入70年代,发展中国家为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继续进行斗争。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夺回了长期被西方国家所垄断的石油定价权。1974年联合国召开的第六届特别联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决定增加专门致力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第四部分”。该部分的第一款称:“发达的缔约各国,对于它们在谈判中向发展中缔约国所做出的减少或撤除关税及其它障碍,不能要求得到互惠。”这条对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的条款,在1979年完成的“东京回合”谈判中最终成为法律。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传统的外围地区之间关系的变化,也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直到战后初期,国际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仍主要表现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使落后地区沦为殖民地,对之进行强盗式的掠夺。资本主义国家把剥夺落后地区的政治独立,压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视为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失去了以往作为领土的殖民地,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始正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但对于原殖民地各民族而言,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如果不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实现经济发展,独立也只不过是个形式,实质上将仍是殖民地状态的延续。

三、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

20世纪后半叶大部分时间里,整个世界都被覆盖在冷战的巨大影响之下。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展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全球化、信息革命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中新的分裂与力量转移。

全球化这一概念反映了冷战结束所带来的时代性转变。美国经济评论家戴维·海勒(David D.Hale)将目前的这个时代称为“全球资本主义的第二个伟大时代”,因为这种全球化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信条的基础上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世界范围的金融、贸易自由化进程大为加快。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资料,80年代末世界上生效的双边投资协定共有385项,90年代末增至1857项,涉及173个国家。其中, 已有约140个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1993年, 世界范围的外国直接投资净额为1934亿美元,1999年增加到8650亿美元,2000年估计超过1万亿美元。 1993年,全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相当于世界GDP的19.2%,2000年这一比重增至23.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都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和道格拉斯·诺思都曾指出,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始终都是推动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二者的融合则往往导致经济史上的重要变革。冷战的结束,实质是一种制度上的变革。信息革命无疑是技术上的变革,它指的是与计算机、信息科技与互联网络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凸显出来的作用。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0年7月发表的一项报告,90 年代初以来美国新增加的劳动生产率中,有2/3以上可归功于信息科技革命。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2000年世界5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 占统治地位的正是所谓的“TMT公司”,即电讯(Telecomunication)、传媒(Media )和技术(Technology)公司。按2000年4月24日股市价格计算,市场价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属于信息技术或所谓的“新经济”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仍将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重要的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往往导致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力量结构的变化。80年代末的世界是按意识形态来划分的,目前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由技术来划分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各国在信息科技方面的创新与使用能力的差距,使得数字鸿沟愈加扩大,不仅带来广泛的社会冲击,也导致经济力量出现新的转移。据估计,美国、西欧和日本虽然仅占全球人口的15%,但却提供着世界几乎全部的技术创新。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地区和国家,在生产和消费中采用这些技术。世界上至少有1/3的人口,既不能在本国创新,也无法取得外国的技术。即使仅仅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过去10多年世界经济中所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在这一体系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等级化结构。目前的资本主义失去了可以与之相对抗的力量,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统治地位显然是加强了。美国、西欧和日本目前仍占世界生产的70%以上,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占世界每年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以上,占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的90多家, 占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的440多家。在发达国家中,美国具有明显的经济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199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2561亿美元, 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按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资料,按市场价值计算,2000年年初世界上最大的500家公司中,美国占了227家,其数目远远超过日本(77家),并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158家)。 美国还主宰着世界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的发展。1997年,美国的研究和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9%,超过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1.83%)。(注:英国《经济学家》,1999年8月28日,第85页。)技术上的优势地位,使美国在纯技术贸易方面,成为世界上享有最大顺差的国家,技术出口(如国际许可合同和技术援助)大大超过技术进口(购买外国的专利等)。据统计,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技术贸易顺差合计为226亿美元。与此同时, 美国的技术贸易顺差为243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3%。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方面都呈现出逆差,是技术净进口者。1997年欧盟的技术贸易逆差为44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1%。(注:英国《经济学家》,1999年8月21日。)

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从工业时代向所谓的“后工业时代”迈进时,不少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被“边缘化”。据估计,目前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总额约为2.5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 压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喘不过气来。1999年,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额约为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这一地区生产总值的45%。非洲是世界上债务负担最沉重的地区。1994年时,非洲国家所负担的债务总额已相当于总产值的78.7%,相当于出口总额的324%,每年出口收入的25%以上被迫用于还本付息, 造成资本枯竭,经济前景暗淡。据拉美经济委员会报告,拉美共有5 亿人口,其中2.24亿为贫困人口。在拉美,每10个工作岗位中,就有7 个是不稳定的。 (注:James Petras and Henry

Veltmeyer, LatinAmerica in the End of Millennium,Monthly Review,July- August1999,PP.31-52.)据非洲经济委员会报告,南部非洲48个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0%以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仅为3%, 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非洲的人均收入一直在下降,目前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5。(注:John S.Saul and Colin Leys,Sub-SaharanAfrica in Clobal Capitalism,Monthly Review,July-August 1999,PP.13-30.)在过去一些年里,内战、政变和部族冲突连绵不断的南部非洲,可以被称为“失落的大陆”。在未来10年里,也没有多少迹象表明这种状况能发生多大变化。

21世纪的世界经济体系真正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但世界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国经济利益的全球化,更不会因此而导致国家的消亡。因为资本的扩张始终面临着各种障碍和抵抗,需要国家充当通道、媒介和代理人。这样,在国际范围内,资本的利益也往往直接地、迅速地以国家政策的形式表现出来。资本扩张所产生的各种对抗,也因此采取国家之间冲突的形式。近年来,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特别是第三世界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已显露出日益深化的趋向。这是因为,在冷战时期,“中心”同“外围”的矛盾被意识形态斗争所掩盖,而冷战结束后,这一矛盾又逐渐地展现出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外围”对“中心”的经济依附性日益加深,而“外围”原有的劳动力和原料优势,却因技术进步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了日渐强烈的反全球化的思潮,认为这一进程导致全球范围的社会分裂、文明冲突和道德退化。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反映了21世纪国家间利益冲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标签:;  ;  ;  ;  ;  ;  ;  ;  ;  ;  

世界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格局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