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其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价值观念论文,冲突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3)10-0056-03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它经历从器物 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既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 观念指导下的选择,又必然会促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因此,在与经济 转型相联系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必然成为焦点。本文旨在探索社会转型 期价值观念的冲突,并提出培育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

一、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是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 的转换,这种转换既可以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量的变化,也可以是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 转变和过渡,转变方式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爆发式的。

从历史上看,社会转型最早主要是指近代从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转向近现代的资本 主义社会,是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转变的形式既有英国、法国、美国的革命形式,也 有德国、日本的改良形式。通过转型,这些西方国家形成了与转型前社会具有鲜明对照 的现代化社会的结构特征。

用这一框架来分析中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 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我们知道,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内容 和形式。在鸦片战争影响下,中国社会不是自然地转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被动地转向 依附于外国资本和外国政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尝试,但是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 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这是社会 的两次转型。但这两次社会转型实际上是一步走完,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造成 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从此真正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变的社会转型过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 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 变迁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中国社会转型,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是传统型社会?什么是现代型社会?

所谓传统型社会,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人的依赖性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所谓现代型 社会,主要是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当然,现代型社会中也包 含着“自由个性”的萌芽和因素,但作为第三种形态,它主要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向。

具体地说,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是传统性的削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 它表现在社会的各方面。例如,从经济形态看,是从自然经济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 济社会转变;从政治形态看,是从各种以卡里斯玛式(charismatic)的权威控制为特征 的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从社会关系看 ,是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赖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关系转变。以 上3条,用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现代化理论来概括,就是现代性具 有3个标志性特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凡具备这3个特征的,就是现代型 社会;不具备这3个特征的,则是非现代型社会。因此,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就是一 个实现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契机和希望所在。

所谓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说,就是主体在长期的 价值生活、价值实践和价值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人事、行为、关系和现象之意义的 相对稳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以观念、判断、理论的形态表达了主体的情感、愿望、态度 、选择、倾向、理想和信念等。换句话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 的基本意向、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 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二、价值观念的冲突

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传统与现代既并存并立又矛盾冲突。社会的经济、政 治、文化体制的转型造成了新旧体制的磨合、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得不同部 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利益冲突日益表面化、尖锐化、全面化,这一切 反映在人的观念领域,就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我们知道,人的价值观念大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特别是来源于他所属的群体, 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价值观念一 旦形成,就会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 社会文化系统中,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传递和文化心理积淀,就形成了 一定的文化传统,长期占据人们的头脑,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从而成为一 种“巨大的保守力量”、“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

但是,价值观念的惰性或稳定性是相对的,因为价值观念毕竟是社会的产物和表现, 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这是肯定的。在社会变革时期,价值观念的变革也会 随之提上日程。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发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目标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冲突首先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冲突。社会转型的推 进呼唤人的个性自由,实际地解放着人的个性,并在个性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整体 和谐。市场经济是破除自然经济藩篱的有效手段。马克思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 ,个人,从而也是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在自然 经济条件下的主体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但这种不是真实的集体,而是虚幻的集体,冒 充的集体。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的东西,而 经济、政治上的依附关系和高压政策,逐渐培育和养成了老百姓的奴化性格和依附人格 ,人们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唯领导意志是从,把自己交给他人或所属群体去支配,没 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进取心,缺乏自由民主意识,不愿 或不敢去争取民主自由。

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了虚幻的集体对个人的束缚,使个人获得了独立性,并为个体 主体的生成提供了舞台。因而使个性的解放和张扬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成为社会生活 现代化色彩斑斓的基础,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本质上正是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是 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逐渐一体化的过程。

当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而稳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社会分配的公正、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因而为了保障和维护社会经 济的发展,社会还需要奉行整体和谐的原则,通过实现分配公正、强化社会保障等措施 ,保证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和健康活泼的社会风 气中不断发展。

第二,价值标准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判断尺度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们 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没有为全社会所公认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

我们知道,在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上有4种组合:利他不利己;利己不利他;利他又利己 ;他己两不利。在这4种组合中,最理想的是利他又利己,最糟糕的是他己两不利。如 果以“利他主义”作为标准,则会认为雷锋式的人的行为是善的和好的行为,值得肯定 和发扬;以“利己主义”作为标准,则会认为雷锋式的行为是愚蠢的和非善的,不值得 提倡。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那么现在 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不仅有社会主义的,而且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 传统的、西方的和封建主义的,呈现出多元局面。

中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条件造就了主体利益和多元化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 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 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主导观念及其价值观念的地位发生动摇,作为其核心的政 治思想理念与道德理想理念为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

第三,价值主体的冲突。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存在直接或间接关 系。快速经济增长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使人容易接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也因而突然 迷失方向。帕森斯也认为,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牵动文化及意识形态的迁移。随着经 济的迅速发展、东西方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 突日益加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裂变。价值多元化打破了单一价 值观念造成的僵化,增强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和多样性。同时,价值多元又会产生价 值冲突,引发价值迷茫,产生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这个整体的、最高的主体,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主体,它主 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控制来强化自己的作用。而基层集体主体和群众个人主体的 权利与责任在一些方面并不到位,事实上存在着整体与局部、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 之间责、权、利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这种情况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则表现为 主体意识的不健全和不落实。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它以经济活动的主体、价值主体的多层次、多样化、 多元化为前提。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实际上确认了不同所有制主体, 包括国家所有制主体、集体所有制主体和个体所有制主体等多元化的主体性存在,强化 了其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 分离,特别是承包制、股份制的实施,也不同程度地强化了人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 。因此,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须不断唤醒、强化不同价值主体的意 识,使社会整体呈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冲突。中国既不能简单地回到过去,也不能放任多元化造成无政 府状态来瓦解社会。应该怎么办?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在承认和引导多元主体充分发展的 基础上,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客观联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通过弘扬爱国 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全民族主体意识是可能的 。

三、培育人文精神,调适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把价值观念 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程度上,并且使主导价值观念在与各种价值 观念的碰撞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同,相互交融,达到和而不同,这是社会稳定有序 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解决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价值观念冲突问题,必须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解决 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

人文精神是对于价值世界本质的观念反映,价值世界以人为本性,因而人文精神反映 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既然价值世界的本性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 求,那么人文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自由的追求。虽然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自由的追 求,体现着以人本身为目的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但其具体形态和内涵却在人 类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变迁。人文精神是人性之所在,人性不仅与超人性的“神性”有别 ,而且也与非人性、反人性的“物性”和“兽性”不同。在历史上,人文精神与“神性 ”之间、与“物性”之间、与“兽性”之间构成了矛盾关系。

既然人文精神是价值世界本质的观念反映,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就必须以价值世界的 发展为基础。社会形态及其转型对于人文精神的弘扬具有决定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也将冲破形形色 色的“人情关系”和“权力本位”观念,促使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其能力。同时 ,市场经济对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在根本上促进着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不断更新知识和日益先进的实践手段,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 生活水平,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如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核武器竞赛、人口 膨胀、艾滋病泛滥等。这些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文价值的遗忘和被否定,其结果必然 造成非人化和反人性的蔓延。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育 ,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这样,才能提升人的道德,完善人的人性,使科学 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步。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由经济转型带动全面转型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上的一个重要的问 题是既要发展人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又必须反对不尊重他人的权利,甚至违反 法律和道义原则,以损害他人利益的不正当手段去谋取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私欲膨 胀。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对眼前的物质利益的超越。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 来的人文精神既使人懂得人的尊严,从而努力做到自立、自主、自强;更使人懂得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以及对于人的权利的尊重,使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放在一定的限度 之内。人文精神成为人不断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又不断超越眼前物质欲望的一种精神力 量。这是反对“神权”和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育生长的 精神力量。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对人文精神的压抑相比较,人文精神不是在失落,相反, 人文精神的现代形态正在生成。所以,市场经济是人文精神弘扬的舞台,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的弘扬,对于我国建设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完成社会的全面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 们说,人文精神是调适价值观念冲突的有效武器。

收稿日期:2003-06-02

标签:;  ;  ;  ;  ;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调整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