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导入与生物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实物论文,课堂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实物在教学中的优点
真实: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一件实物,特别是学生没有见过的实物,对学生首先带来的是感官上的冲击,如一只蝴蝶、一粒种子、一盆含羞草,鲜活的形象拉近了和探究者的距离,套用一时髦的词叫“零距离接触”。
可体验:图片展现的是平面,而实物的展示具有立体性,标本的展示是死的,而实物是活的,另外实物的颜色、气味、轻重、光洁度及柔软度等多种特性,学生可以在和实物接触的过程中体会到。实物不但能看还能抚摸,有的实物还能和学生互动,这是幻灯、模型等无法具有的。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一件实物的过程,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里边,能充分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吸引力强:实物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些实物是学生常见面而没有去留意的,有些实物学生心仪已久但又无缘一见,教师从生物学的角度带给学生全新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实物导入与探究方法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是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设计得好,能集中学生注意力,酝酿情绪,渗透主题,起到自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作用。实物所具有的上述三个特点在课堂导入的运用中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以及探究。同样,实物导入的运用不一定在教学内容的开始部分,还可以在教学内容的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即可以采取正叙、插叙、倒叙等手法。
案例1:“新陈代谢与酶”一节内容的导入(采取正叙的手法)。
给每个学生一小勺洗衣粉。
师:(提问)此洗衣粉与一般的洗衣粉有什么不同?
生:(洗衣粉的白色粉末中夹着少许的蓝色颗粒,感到好奇而开始讨论。)
师:(展示一袋加酶洗衣粉,同时告诉学生蓝色的颗粒就是酶。)
师:洗衣粉中为什么加了酶,起什么作用?
师:洗衣粉还有使用说明,哪位同学能帮忙看一下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生:(阅读洗衣粉袋上的使用说明。)
师:为什么这种洗衣粉要在60℃以下的温水中使用呢?
评价:“酶的发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酶的特性”之后。用洗衣粉这个实物作为导入工具,使学生的学习贴近了生活,发觉原来科学就在身边。
案例2:“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导入(采取插叙的手法)
(植物个体发育不从双受精开始讲,而是从种子开始,学生人手一颗花生、玉米进行观察。)
师:请观察这两粒种子的结构。
师:(学生观察种子,并试着剥开)被子植物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其发育的起点是否为种子?
生:个体发育的起点应该是受精卵。种子不是发育的起点。
师:花生种子结构如何?玉米种子结构如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哪儿?种子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复习种子的结构。明确种子最重要的结构——胚,已经是植物体的雏形。因此,种子不是发育的起点,由此导入新课。
评价: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着重描述了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过程,学生手上的种子已经存在胚和胚乳这个结构,由此学生有兴趣探索胚和胚乳是如何形成,将来两者发育的历程又是如何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导入(采取倒叙的手法)
课前准备两个萝卜,分别放在盛有清水和蔗糖溶液的烧杯中。
师:同学们,这两个萝卜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光滑而饱满,一个皱缩。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肯定与它们所放入的溶液有关。
师:这两个烧杯中一个放了清水,一个放了蔗糖溶液,想想哪个烧杯盛的是清水,哪个烧杯盛的是蔗糖溶液?
师:为什么萝卜在清水中与在蔗糖溶液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引入新课……
评价: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是微观的。用学生平时可见的实物导入,教学时从宏观的结果引出微观的原理,可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三个例子在对新课进行导入时都采取了实物导入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动手动脑进行探究。生物学教材比一般学科更具有趣味性,如果能利用好实物,不但有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开展,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选择实物的要求
如何选择实物在导入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还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相联系。
3.1 密切联系教学内容 教师设计实物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就会哗众取宠,转移学生的注意,教师难以落实自己的意图,不管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2 及时引导 在导入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保护、保存、合理利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生发的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酶”一节教学内容中,导入内容结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来探究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有哪些优点与特点,
一般的组成是什么等内容,可以将酶的发现过程放在其次。
3.3 注重时效 导入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尽量选择生活中较常见的、和时代科学相联系的实物,及时把新闻中出现的实物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活动,有条件每人都能拥有实物,条件不允许时可以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和参与面。有时把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 注重细节 实物导入有时只是作为提示作用,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如下案例:
案例4:在“光合作用”的导入时,在讲台上放一盆绿色植物。
师:这盆植物会进行什么样的生理过程?
生:光合作用。
师:对,那么这个过程看得见吗?
生:当然看不见。
师:那么科学家又是如何发现光合作用过程的呢?
评价:此时学生看着这盆植物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实物看似无用,但起到了提示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探究新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