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初步研究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初步研究

王荣宝[1]2016年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校本研究》文中认为开展“实践与综合”教学活动是社会发展潮流以及后现代主义最新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必然要求,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新领域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其设置的意义、实施原则以及对该课程的评价给予了纲要性的指导建议。但对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内容选择、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和评价指导等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开展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十分必要。该项研究立足校本实验。运用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旨在弄清研究区域内的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通过文献研究,提炼出其实施和评价策略,校本研究论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项研究主要结论: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开设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其实施现状发展不平衡,状况不容乐观;其实施策略可行和有效;其评价维度有课堂活跃度、提出或回答问题数量和质量,成果展示数量和质量以及对他人提出问题帮助有效性等,以此构建评价标准。这项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理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李清[2]2009年在《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文中提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外,设置的全新的内容领域。该课程领域是否有必要设置?实施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都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的实际,运用问卷调查、测试、深度访谈、座谈、内容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在教科书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中,在不同地区的对比调查测试中,比较全面深入地调查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实施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在初中阶段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出改善初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系列对策。研究表明:1.在初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很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92.9%的初中教师认为开设这一领域课程有必要。被访教师普遍反映,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是有效的,因而有必要设置该课程领域。对课改与非课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学习该课程,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数学归纳、类比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重视该领域的学校而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能够基本实现。2.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实施课程与理想课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来自评价、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组织教师与学生对该领域的课程实施并不重视。教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泛泛,不准确。绝大多数教师仅部分实施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从初一到初叁,教材中“课题学习”的实施数量由多到少。一些优秀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改造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随意化,教师对教学关注点认识不清,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过小。总结与评价教学内容粗略、质量不高。较多教师的教学效果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非常规问题能力等方面不明显。人教版、华师版、北师大版叁个版本教材中“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栏目的有些课题较好,内容注意了贴近学生生活和认识水平,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思考方式细致地观察周围生活。但是,为数不少的课题,其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看似贴近,实际较远;为数众多的课题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其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非核心内容,其数学内涵上的价值不大或不清晰;教材中的课题,在知识综合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的选择和编排上,缺乏层次性(七年级、九年级的课题学习差异不大)、连贯性;从图文编排来看,图表还需精选,文字还需精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题的易读性,突出课题的价值。从理想课程的角度看实施课程,二者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形式、效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四个方面:首先,中考评价制度不合理,对于该领域的内容,现行的中考无法考察其目标的达成效果;其次,学校的组织管理措施不完善,受访学校普遍缺少有效实施该领域的制度、措施;再次,教师的教学缺少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教材的编制缺少好的课程资源,同时,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水平不高;最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该领域的课程目标,刻画描述得不具体、可操作性差,而现行教材中的课题的数学内涵价值不大或不清晰,内容编排缺乏层次性。3.研究的启示:基于课程实施现状及主要原因,我们从评价、资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相应的对策,具体为:(1)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初中数学评价制度,增加对于该领域考察的中考要求。(2)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建立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即收集、提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数学活动方面的优秀案例,把省时高效的教学案例作为该领域课程融入其它领域课程常规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同时,进一步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有参考价值的优秀教学案例集。(3)显化课程目标,建立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组织方案,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即确定经教学实践检验的可行的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并通过课标和教材的编写显化课程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依据课程基本目标,确定课程选材标准、组织要素,建立课程组织方案,以此为依据改编教材,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从而增强该领域课程的可操作性。与其同时,应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在调查、访谈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的核心在于“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而课题所涉及知识的综合类型、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想、直接数学活动经验,课题背景、开放类型及程度,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程组织的关键要素。(4)亟需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相应的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修改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完善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设计和实施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玉球[3]2014年在《关于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人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后发现:尽管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与实施已经很长时间了,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已经升华到了理论层次,出现了大量有关数学活动课的资料和着作,但是对数学活动的设计仍然没有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很分散,内容很细,教师要系统加以应用需要查看很多资料文献,并要将其综合运用,不是很方便。本人虽然经验、阅历和学识有限,但是希望通过文献研究和亲身实践,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践,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参考。本文重点是第叁章,从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展开,先阐述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依据和原则,为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从一般的教学设计过程出发,对数学活动教学设计过程和步骤进行系统阐述,从活动目标设计,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方法和过程设计,活动评价设计到活动计划或教学方案的制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第四章则阐述数学活动课的实践,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地方,这里只作一般的阐述,为验证自己的教学设计作下铺垫,也为整篇论文的完整性打下基础。第五章是数学活动课设计和实践案例,从中选了五个类型的数学活动课进行设计,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进行实际教学,并记录下了实际教学过程,对第叁章的设计理论进行验证,进行实践检验,也为修改、完善本文提供直接经验。本文研究时间尚短,实践机会不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对方法和过程的设计不够详细,对实践教学模式的论述有点宽泛,不够细致。

吕世虎[4]2009年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叁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叁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叁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张盈盈[5]2014年在《建国以来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获得最好的数学教育,保证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确定不仅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也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数学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水平。本研究以建国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以及一些数学教育名家对课程标准或大纲的探讨为主要载体,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历史法等将建国以来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演变历程划分为若干阶段,并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建国以来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2)影响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变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建国以来我国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历程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借鉴与启示?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颁布并实施的数学课程文件中初中数学内容的变化进行梳理,发现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变迁有一定的曲折性与反复性,进而尝试探寻影响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数学教育首先是数学的教育,必然受数学学科整体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内容也必然受政治经济制度等社会环境的影响。(2)观念因素。由于人们对数学本质、价值认识水平有限,对数学教育目的的看法不同,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3)学科学因素。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科学形态的数学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选择与处理变为教育形态的数学。数学课程内容从起点上深受数学学科特性的影响,体现在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叁个方面。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深入分析影响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演变历程中的叁个问题进行评析:(1)我国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国际化与民族化;(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选择标准;(3)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如何实施现代化。进而对数学课程内容改革提出叁个建议:(1)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2)以问题解决的数学化为改革的突破口;(3)初中数学课程内容要紧抓数学教育的基本。

方莉萍[6]2006年在《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本项研究以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对初中数学教材的文本比较和实施情况的田野调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发展演变规律和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文化人类学理论框架下,探索从社会和文化的高度,揭示数学知识结构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建构关于初中数学新教材的知识结构观,其目的是为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为初中数学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建议和意见。 教材研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知识结构则是教材研究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因此,以教材知识结构为切入点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将能从根本上挖掘数学教材改革的本质内涵。 本研究是采用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使用的两套初中数学新教材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工作。 本研究基本遵循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研究的思路,即:田野调查—文本撰述—理论解释,通过辅以文化唯物论的主客位研究方法,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变化及特征进行描述,并站在教育人类学的立场上进行了意义上的解释。具体来说,本论文包括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外在形式—教材正文内容的文本分析,形成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特征的概括描述。 第二部分,采用文化人类学的主位研究法,通过田野工作获取的资料,呈现与揭示文化负荷者——教材使用者和编写者对数学教材及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态度与观点,及其包括教师、学生、数学课程专家、数学教材编写人员在内的不同群体对数学教材改革的需求和建议。 第叁部分,是研究者从客位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阐述研究者的描述与观点。在这一部分,研究者通过对田野工作获取的资料采取定性(如语言分析、个案描述等)和定量(如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关于知识和知识观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尝试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论建构。

刘健康[7]2001年在《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活动课程是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焦点问题之一。什么是数学活动课程?初中为什么要开设数学活动课程?怎样开发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数学资源?初中数学活动课如何开展?这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根据初中数学活动课的自主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几个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课型,提出实践教学、情境教学、分组合作教学。

张胜利[8]2011年在《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素养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已经写入了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以下简称为《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2004年)的基本理念之中。新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为《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进一步强化了数学素养的培养。然而,关于如何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又如何?学校教学中适合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相应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应该如何突出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想的渗透?归纳思维如何在教科书中加以呈现?其基本的核心概念的呈现又是如何?其课程载体—教科书究竟应该如何呈现才能对教师使用教科书更有帮助?国内对这类操作性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本研究以初中数学概念为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数学抽象的基本素养为核心目标之一,旨在探索数学概念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呈现规律论文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从“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角度,提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数学素养、基本数学素养的内涵;而后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访谈法,分析国内外不同教科书版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总结出目前教科书中针对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培养与提高的设计现状与教师理解水平现状,分析有利于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培养与提高的数学教科书的基本特点;最后,选择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典型概念“平行与平移”“(一元一次)方程”等进行案例设计,对所设计的教科书文本进行师生认同调查,归纳总结基于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培养的教科书概念呈现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若干实施建议。研究表明:(一)对于东北地区357名初中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的调查显示:被访教师对于叁个版本的概念呈现方式认同度分别为HSB版67.2%、BSB版55%、RJB版67.5%,属于较好程度,而对按照主题方式引入、注重联系实际的BSB版认同度仅为55%,问题集中反映在“概念呈现中的实际问题过于复杂”等方面;而对于教科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认可率较低,仅为53.2%、60%、63.35%,问题集中表现为“教科书对于数学思想方法没有明确表述,渗透不够充分”。(二)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归纳、抽象等基本数学素养,实施启迪智慧的教育,必须在数学教科书之中、在课堂教学之中,提供有效利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问题解决等学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数学抽象、归纳推理、猜想验证、预测等显性化的过程,达到数学思维方式的学习与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并举的效果。1.对学生而言,数学素养包括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即“四基”)四方面的内容,是一个融“四基”于一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层次的综合产物。基本数学素养包括有关数学抽象的基本素养,有关数学归纳、演绎的基本素养,以及有关数学建模的基本素养,其中的核心成份在于,归纳、演绎、抽象、建模的经验和经历并由此而形成的基本能力。2.教科书概念的呈现必须遵循数学抽象的叁个基本阶段“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把归纳抽象的几个层次显性化。采用如下的基本步骤,即,实物层面的抽象→半符号层面的抽象→符号层面的抽象→形式化层面的抽象,以帮助学生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是感性经验和逻辑经验),培养数学直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具体的课程内容之中包含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判断等丰富的机会及其相应活动。3.在数学教科书中,呈现数学概念必须关注“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叁步曲,而其中的“数学内部规律化”的核心和要害在于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这是数学内部得以发展的关键化”具体表现为“数学概念的类化”。(叁)在教学中,对于某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归纳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于概念的抽象过程,必须让学生获得理解性掌握,进而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以“平行与平移”“(一元一次)方程”等核心概念为例,进行的教科书呈现新方式的单元设计及其师生的认同调查表明,按照“实物层面的抽象→半符号层面的抽象→符号层面的抽象→形式化层面的抽象”的环节呈现数学概念,能够得到初中生的普遍认同,认同度达到67%.这种呈现方式“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能够经历一次思考的过程”“知道了一个概念的抽象过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性掌握,而且在获知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归纳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熏陶。两个单元设计对初中数学教师访谈表明,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同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也有叁分之一的受访者担心“在情境创设上较为生动,对学生的注意力恐有影响”。(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归纳素养、抽象的基本素养,必须综合治理。不仅需要改善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概念呈现方式方法,在保障数学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相关基本技能获得的同时,让初中生经历一次归纳的过程、抽象的经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有关归纳、抽象的基本素养;与其同时,初中数学教师也必须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教材观与课堂教学观念,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素养、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将教师外在的观念物化为学生所习得的课堂教学行为,将数学概念的文本形式,转化为课堂实施状态,进而被学生习得。

马相春[9]2017年在《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由信息时代迈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作为数据时代的核心技术,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分享大数据红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教育行业同样需要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支撑来助推教育信息化的高效发展。智慧学习,作为基于教育信息化、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全新学习方法,是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对学习者智慧的生成、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与教育信息化天然的联系使之更易成为研究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系统,采集、分析和利用教育大数据,为初中数学智慧学习与教学服务,有效促进初中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关于学习系统的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关注较少,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学习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导致学习系统的构建和应用需要额外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学习特点无法完全脱离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于线上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学习系统能够建立起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效衔接机制;学科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但支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智慧学习资源与工具的缺失,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受限;教师的导学参与对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学习系统需要具有为教师导学提供服务的能力。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从学习系统生态圈的视角对系统进行建模,力求将线上和线下学习进行有效衔接,构建“导、学”一体化的智慧学习系统,利用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为学生学习、教师导学提供信息援助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初中数学知识模型构建及智慧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通过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和知识特点进行分析,构建了初中数学知识模型,为智慧学习系统的运转提供了领域模型基础;对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点进行研究,分析智慧学习方式及其对学习资源与工具的诉求,形成了初中数学学习资源框架,并进行初中数学智慧学习工具设计与研发,有效解决了学生智慧学习资源和工具匮乏的问题;(2)初中数学学习者模型构建:在学习者模型内涵与建模标准、初中生数学学习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初中数学学习者模型,并对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初始化和更新机制进行了阐述,将初中数学能力水平、学习者操作技术水平和生理特征纳入到学习者模型中,丰富了学习者模型的属性;(3)初中数学学习者知识水平诊断:基于项目反映理论对学习者知识掌握水平进行自适应测试,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MCMC)和分层分区算法实现参数估计和题目的选择,建立了初中数学学习者知识水平自适应测试的完整处理流程;(4)智慧学习路径推荐:结合初中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智慧学习路径推荐策略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选取智能算法去实现推荐策略;最后基于改进的蚁群算法,探析并优化了算法相关参数,给出了算法的完整描述,扩展了蚁群算法的应用范围,实现了根据学习者模型和领域知识模型的智慧学习路径推荐方法;(5)教师导学信息援助:基于学习过程和结果大数据,对学生学情信息进行多维度的精准分析,为教师导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6)学习资源与工具有效性评价:提出结合知识水平提升度和目标用户评分的方法,将基于知识水平的客观评价和学习者的主观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学习资源与工具的有效性评价。

顾彩霞[10]2011年在《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江苏省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得到了有序的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各学校也积极配合开展了课题研究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形成自主特色的学校不多。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现场访谈等方式,针对江苏省,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题开展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和剖析,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心存困惑:数学课堂教学一直以课本知识为主线,以教师活动为主导实施教学活动,而对于以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确定;方案如何设计;重难点如何定位;活动效果如何评价;如何提高教师相关经验、知识与能力水平;另外现在教师的课程负担很重,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加大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增强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视;当地教育机构增加对教师的培训,提供教师交流的平台,有意识的多组织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在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中对关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的考核要占一定的比例,体现对数学能力的要求。笔者进一步提出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建议:在方案设计中体现课题内容;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生兴趣;在实践操作中提高活动效果;立足现在,力求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校本研究[D]. 王荣宝.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2].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D]. 李清.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 关于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杨玉球.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建国以来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变迁研究[D]. 张盈盈.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 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 方莉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7].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初步研究[D]. 刘健康. 湖南师范大学. 2001

[8]. 数学概念的教科书呈现研究[D]. 张胜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9]. 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 马相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10]. 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 顾彩霞. 苏州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