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在对话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话”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语言学范畴的,指语言的对白、交流;一是心理学层面的,指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的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提问是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一节课的过程是由若干问题组合起来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对话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都与教师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怎样提问?下面就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提纲挈领,以纲带目
阅读的一般目的应该是全文的整体理解和评价,鉴于此,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阅读,应该站在宏观的层面,用一两个大题目统领全文的思想。当然,要整体把握,少不了要理解各个局部,但这些“小问题”应是宏观控制下的“小问题”,把它串联起来就回答了整体性的问题。常见的毛病是问题太多而且零碎,而这些问题都孤立存在,也看不出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出自不它与整体的关系。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获得了一些构成文章的“零部件”,可就是看不到一篇完整的文章。例如教学《胡同文化》就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要问题:
①《胡同文化》中的“文化”指什么?“胡同文化”又指什么?(指北京老市民的意识、心态)
②“胡同文化”的文化心态有怎样的特征?(封闭,人情往来只为应酬,简朴,忍,逆来顺受等)
③作者认为“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封建专制的束缚)
④作者认为“胡同文化”和“胡同文化”的崩溃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写北京老市民的“忍”,用的是嘲讽的笔调,可见持否定的态度。对“胡同文化”的崩溃,作者表现了情感上的眷恋,唱的是一首欢乐的挽歌)
⑤你怎样评价“胡同文化”?
这几个问题从整体理解的层面出发,第①题涉及文题的含义,第②题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第③题难度较大,作者地文中没有明示出来,需读懂文章的暗示,第④题要求理解作者的感情,第⑤题是发挥自己的创造。
层层剥笋,理清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问要体现作者的思路,这就是“遵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勾勒出文章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结构图。特别是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弄清逻辑层次,更是透彻理解文章的必由之路。
当然,引导李生理清思路,这是提问的目的,并非从形式上机械地按理清思路的目的,倒着过来,以果推因可以,中间突破、双向扩展也可以,提问形式不拘,教学目的的同一。
化知为能,变讲为问
多数教师在把知识教给学生时总爱用讲解的方法直接传授,这样,学生所获仅仅是“这一个”知识,至于如何应用,就靠学生自己日后去揣摸。如果把它化作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则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本身,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与智力。有位教师在教《六国论》中“不败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时就这样与学生对话——
师:“不赂者以赂者丧”,到底是谁“丧”?是“不赂者”,还是“赂者”?
生:“不赂者”丧。
师:“以赂者”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赂者”,“不赂者”也失去了援助,不能独立存在。
师:理解正确。请你再比较下面的两句,看有什么不同?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故失强援,不能独完。
生:第②句便是指“赂者丧”,这是一个因果复句,主语“不赂者”,因为“赂者”灭亡,所以失去了援助而不能独立存在。
对于这类句子,教师疏讲过去,学生仅可学懂这一句;经过提问谈话,引导思考,学生不仅获得了这一知识,更有价值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分析理解句子。
把握方向,调控课堂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一旦放开,思想的触须必定伸向四面八方,答问离题,提问离本,讨论对话可能远离课堂的主要任务,这时,教师便有责任把对话引上轨道。较多的情况是直接提要求、下指令,说些诸如“请大家注意不要离题”之类的话,这样显得比较呆板,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顺着学生的话题巧设疑问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点吸引他们,这样纳入正题了无痕迹,而且仍然保持着课堂热烈的情绪。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分析《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时,学生突然提出跳鱼的脚这样一个旁逸斜出的问题,把课堂注意力引到了歧路,这时,教师没有生硬地制止他们,而是因势利导,仍然由学生提出的鱼脚问题引到赞扬闰土的见识上,这就“言归正传”了。
拓展思维,启发想像
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像,是创造性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学生的想像,有时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与引导。这时,教师的提问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由作品本身的思想、情境出发,进行再创造。如:可以对课文描写的人物、情节、场景生成新的形象,续写故事,塑造人物;可以对课文的观点提出质疑、进行批评,或完善、或批判,展开想像,拓展思维。
在对话教学中实施提问还要注意几个原则。
确有价值,不惟形式。不要为了凑热闹,为了要实行对话,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提一些与本课学习无关的问题。如教文言文不搞串讲了,就变成“串问”,实行“地毯式轰炸”,把已作了注释的字词一个一个问下去。例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问:“斯”是什么意思?“陋”是什么意思?“惟”、“德”、“馨”各是什么意思?逐一问去,烦琐得很,只是解读知识。于能力、智慧无补。倒不是说词语理解之类的知识题就不能设问,要问就得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体现出能力和智慧来。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一句就是这样提问的——
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的。
师:噢,“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七八岁。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思考后)他没有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这些问题涉及知识,但比赤裸裸地问词义就多了一层培养阅读理解力的任务。
指向明确,便于回答。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了问,学生答不上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因此犹豫不决。提问不明确,有时是语言有歧义,模棱两可,这种情况较少;更多的是指向不明。例如《曹刿论战》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有教师在学生读完这段文字表现了曹刿注重观察敌情,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而问“表现了曹刿怎么样”,却可以作多方面的回答,如曹刿处理事情很稳重,曹刿很有军事才能,曹刿克敌制胜、胸有成竹,等等。因为问题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答案不确定,给学生答问造成了困难。其实问题应该这样提:“这段文字表现了曹刿有怎样的才干?”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了。
标签:曹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