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冲突与当代青少年教育_群体行为论文

价值观冲突与当代青少年教育_群体行为论文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青少年论文,当代论文,冲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尺度观察社会,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公民素质的一个根本问题。因此,价值观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它从根本上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使其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本文主要从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冲突的认识出发,提出对当前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一些看法。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冲突的表现及其实质

我们把价值观冲突理解为:对同一价值对象,不同主体之间或者主体自身的价值意识、价值态度和价值评价发生矛盾、对抗,处于无法协调的状态。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冲突。据对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青年人生价值观的调查显示,与80年代初相比,当代青少年最大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然而,由于他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理解缺乏必要的认知,又往往矫枉过正,脱离社会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变成了放纵自我。因而,在独立化、个性化进程中,常常会遇到挫折或遭到非议。这就使追求自我的青少年陷于彷徨、迷茫的境地。价值的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构成一对矛盾,近年来一直困扰着青少年。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对待传统和当代价值观念的态度上。一边是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笼统的个人主义,排斥整体主义;一边又同时默认传统观念中的一些具体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传统与现代观念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态中,映射出的是青少年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冲突。二是在青少年的认识和行为上,知与行不一致。这反映了在从知到行的过程中,主体内部的变量,如情感的激励、意志的调控等,没有有效地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这种知行冲突又使青少年在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上陷入艰难的抉择。

其次是外在功利与内在精神的冲突。在伦理学界向来有“功利论”与“义务论”的争论,即人对价值的追求是外在的物质、利益、享受;还是超越物质,充实人性,提升精神?青少年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欲求也处于困惑之中。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他们向往金钱,渴求名利,但对暴发户或大款并无好感;他们享受超前消费,但对公款吃喝嗤之以鼻;他们信奉实用哲学,讲究人际关系,但对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极为愤慨;他们羡慕歌星,但又钦佩雷锋、孔繁森式的高风亮节。他们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知识的洗礼、榜样的陶冶,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内省式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可能不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价值定位到底是外在功利物质,还是内在精神追求,这令他们困惑苦恼。

再次是理想憧憬与现实观照的冲突。青少年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两者发生碰撞。他们困惑于是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不少青少年由于从自己的美好愿望出发设计人生道路,往往缺乏现实的基础,因而遇到困难而陷入矛盾与冲突之中。

如果我们以价值主体的转换为视角,可以对当代青少年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作如下描述:

首先是青少年个体自我的价值观冲突。许多青少年的情感流露、行动表现都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他们往往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时趋之若鹜,有时却横加指责。面临价值选择时举棋不定,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取向,说不出其选择的所以然,价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由于其价值判断无章可循,因而自身价值选择常常处于矛盾状态,无法作出正确有力的价值决策。

其次是青少年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就青少年个体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认识层次与需求水平千差万别,加上大众文化难以提供明确而坚定的价值导向,这就使得青少年个体之间发生价值观的冲突。例如,对“索取与奉献”、“大学生舍身救农民是否值得”等问题的广泛争论,就反映了青少年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甚至相冲突的价值观念。

再次是青少年个体与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在青少年群体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一些所谓的“嫌弃儿”。他们在情感上遭其所属群体的排斥,与群体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异性。这些人不从众,个性执拗,好标新立异,如果引导得当,他们的创造性会有益于社会;若忽视或压制他们,也会激起他们人格中的破坏力量,危害社会的安定。

再次是青少年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在整个青少年代际中,或者以年龄段分,或者以地区分,或者以主导活动分,又有许多具有自身价值观特征的青少年亚群体。在这些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价值观冲突。例如,低年龄段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主观体验的即时满足,尽管已萌发独立的愿望,但这仅是反叛成人权威的冲动,并不清楚人格独立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高年龄段的青少年则已开始依托自己更为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寻求一种能彼此协调的出路,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开始以较为远期的、理智的、现实的方式为主导。这样以年龄为分野的青少年群体,由于存在这些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就有可能在针对同一价值对象时,为自己的利益而各持己见。同样,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青少年也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受“金钱=幸福”的价值观影响较大;而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则反对简单地把两者相等同。此外,在同一地区,已工作的青年与仍在学校学习的青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前者更讲究实惠,而后者还带有精神的享受和向往。不同行业的青年群体之间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同,也表现出价值观的差异或冲突。

最后是青少年与成人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一般地说,成人由于其社会存在具有较强的时代延续性,他们的思维惯性常常表现为传统保守的特征。而青少年则很少有对过去的顾盼,保守思想较少,往往急于超过前人,摆脱束缚,自己来构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于是,代际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当代价值观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们认为,表现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这些冲突,都是青少年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观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冲突的必然反映。可以说,青少年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就是他们作为价值主体的主观与客观的冲突。

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主观需要难有理智稳定的把握,致使他们常陷于随意性、多变性的状态中,幼稚、动荡构成其主观形态。而青少年眼中的客观世界又表现为纷繁复杂、动荡变迁、彼此矛盾,没有清晰的价值判断标准,也表现出动荡、冲突的特征。这样一来,偏向自我的主观需要与杂乱的客体难以对接,有时主观上需求精神价值,而客体文化却流于物质崇拜;有时主观上追求个人利益,而客观是公而忘私的导向,如此种种。由于青少年主观需要及其评价标准的不确定,以及客观反映的不确定,两者难以存于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彼此碰撞在所难免,因而作为价值主体的青少年,其主观与客观就常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

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观冲突与价值观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反映,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学校有责任给予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价值观冲突中学会正确选择,并经过反复实践,逐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但是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价值观冲突,需要引起重视,以便提出相应对策,提高价值观教育水平。

价值观冲突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从学校教育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之间存在冲突。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导向机制的影响,从方向和性质上看存在4种情况:同向同质,同向异质,异向同质,异向异质。后两种情况引起的价值观冲突是十分激烈的,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不仅是分力,而且形成反力。目前学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多元价值取向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实施社会要求的基本价值观教育;如何坚持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不受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要按照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要求引导学生,向理想目标迈进,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多元的价值取向又是客观存在的,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既有层次和水平上的冲突,又有实质上的冲突。往往是学校进行的价值教育目标,在时下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例如,学校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律,尽公民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提倡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却往往得不到充分肯定。一些高尚的行为方式,遵循社会基本价值观所作出的选择,有时反而遭到误解和讥讽,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失衡。同时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价值标准的悖论,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它有自身的价值规律,奉行优胜劣汰的信条;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里,则要教育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讲经济效益,重物质利益,强化人的利益观念;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里,要引导学生讲道德理想,人格完善,注重人的精神价值。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实行自我保护原则,强调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在道德领域里,要求学生要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在个人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强调自我牺牲精神。可见市场经济领域中的运行原则与道德领域里的教育两者存在激烈冲突。

从学校内部看也存在着多种价值观的冲突。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差异逐步增大。许多教师痛感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而不少学生则抱怨教师“太做作”,彼此面临着互不理解而产生的信任危机。对教师来说,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其传统信仰正受到冲击,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力量,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而且永恒的道德理想也仍然为他们所珍藏。但是面对着变化的社会,他们也有些无所适从。这种心理的不协调必然会在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因而也引起学生的疑惑,失去对教师的崇敬。其次是学校内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价值导向的差异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师生课堂交往与课后交往的不协调。在课堂上,教师注意自己的角色职责,师生关系处于高尚、纯洁、积极的状态,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是良好的精神陶冶。而在课后交往中,学生会发现教师很多表现与课堂上不一致。他们会在无形中困惑于这种矛盾,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校园的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之间也存在不协调。学校组织德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计划安排,目标明确,内容符合要求,这都可归于显性活动范畴。而许多隐性活动,则给学生造成矛盾认识。如学校对“择校生”的漫天要价,强行让学生订阅某些报刊杂志与辅导材料,破墙开店创收等。这些价值观导向与正规的价值观教育明显形成冲突。对学生来说,如何辨明是非曲直,并在价值观上形成正确的取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次是在教育的导向机制的认识上也存在冲突。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重在灌输,一以贯之。而新的教育价值观则把教育的导向机制看作是价值转化工程。如何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需要认真思考。

我们认为,今天学校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有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首先它是主体性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要求以道德力量来约束人,并不关心人的独立人格的实现。新的教育价值观则把自觉性作为教育导向的支点,即重视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教育。我们常说,能动的积极性产生于认识的需要和兴趣,它是由内在的动机激发的,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内在的需要,则学校的导向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新的教育价值观重在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通过讨论社会的重大事件及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和情趣,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它是价值体系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不是以某一个观点作为基本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一系列价值的教育,这些价值形成一个网络,其联结点则是价值观。每个社会都有其基本的价值观,并形成一套价值体系。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首先体现了时代性。它反映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需要的一些基本价值,如竞争、效益、公平、公正、遵纪守法、尊重等。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价值,这反映了共性。同时我们的价值体系还反映了我国自身的特点,具有民族性。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它的具体表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这一基本价值观为联结点,它的基本价值建构可以形成下列系列:就个体而言,有勤劳、俭朴、自信;就个体与集体关系而言,有关心、尊重、合作、守信;就个体与社会关系而言,有正义、公平、公正、责任;就个体与国家关系而言,有忠诚、遵纪守法、义务、奉献。这也是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再次,这种价值观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它不是单靠一个学校或学校的某一门学科所能实现的,它是一项综合工程。这种综合性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它是与公民教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对学生实施的公民教育,所要解决的都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根本问题就是在个人与社会这一天平上以哪个为基本衡量标准的问题,即价值观问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综合作用过程。价值观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态度的形成,这种态度常常是由认知、感受和行动3部分构成的。并且这3部分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另外,价值观教育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实施途径上。在校内,教学是基本途径,各科教学都包含有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同时,还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群体上,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以自身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价值观的选择。这种潜在的影响,有时比课堂教学影响更为深刻和巨大。在校外,还有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形成要经过社会实践,如果社会对其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否定,则学校再努力,也不可能使学生树立的价值观得到巩固,因为实践经验是他最切身的感受。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因此,价值观教育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影响的过程,只有这3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效。

今天,时代不断发展,多元价值观纷繁呈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有待更深入的探索。

标签:;  ;  ;  ;  

价值观冲突与当代青少年教育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