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加强风险因素管理降低手术室感染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加强风险因素管理的手术室患者43例为研究组,另选2014年2月-2015年2月未给予加强风险因素管理的手术室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消毒隔离评分、物品管理评分及手术完成效率。结果 研究组消毒隔离评分及物品管理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手术接送时间、手术准别时间及手术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 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感染率,规范物品管理,有效进行消毒隔离,提高手术完成效率,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风险因素管理;手术室;感染率;效果
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为医院感染,不仅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还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1]。手术室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象征,一旦有感染出现将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严重将危及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对手术室感染进行控制,对降低切口感染、避免交叉感染,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表明[2],细致管理手术室内的清洁卫生,可促使术后感染率降低,促进患者康复。为寻找一种有效护理方式降低手术室感染率。本研究对我院43例手术室患者实施加强风险因素管理,观察手术感染率。具体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加强风险因素管理的手术室患者43例为研究组,另选2014年2月-2015年2月未给予加强风险因素管理的手术室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入选标准:①精神状态良好的患者;②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③患者手术前未出现感染,且不是感染潜伏期;④不存在免疫系统疾病;⑤肝、肾等脏器功能正常患者;⑥营养不良较为严重的患者。排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入院前感染的患者。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25-49岁,平均年龄(42.9±5.4)岁。研究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43.2±5.6)岁。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给予加强风险因素管理,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规章与制度。由各科室护士长组成院内感染控制小组,在医院内开展、落实隔离及消毒制度,并监测洁净后手术室内的细菌等生物,物品、物体表面及空气中的细菌为主要监测对象;定期安排人员抽查手术室感染控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护理质量;按照医院的实际情况,感染控制小组成员应及时对感染管理内容进行更新;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对一次性用品进行归类处理,并对一辆废物处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明确记录。②手术室内环境感染管理。在洁净机组打开的前提下,对手术室进行打扫,应使用含氟制剂对手术室内的物体表面、床及无影灯等设备进行消毒擦拭,手术结束后,确保手术间通风,并及时清洁空调的过滤板,一旦发现清洁状态不符合标准的手术间,应暂停使用,合格后方可使用。③手术室内物品管理。应安排专门人员对手术内物品进行管理,应对拿包时、使用时及消毒过程进行严格把关,需选用多酶液体浸泡手术所用的器械,并由机械进行清洗;选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耐热且耐压的手术器材进行消毒灭菌;由专人对消毒后的物品进行检查,且仔细检查手术过程中包裹使用物品的有效期,以及包裹内的指示卡,保证所用物品在有效期内;护理人员于手术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建立标准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效率;对手术观摩人数进行限制,且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研究对象消毒隔离及物品管理进行评分[3],越高的评分表示越好的感染控制效果。同时记录两组手术接送时间、手术准备时间及手术完成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感染控制效果及手术完成效率,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控制效果 研究组消毒隔离评分及物品管理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效果对比( ,分)
3 讨论
相关资料表明[4],医院感染将造成4%-33%的额外死亡率。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还增加了医疗纠纷发生几率。手术室是抢救危重病人以及开展手术的重要场所,易有感染情况出现[5]。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手术室感染进行控制,改善患者预后。
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消毒隔离评分及物品管理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表明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可有效提高感染控制率,降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分析其原因为加强风险因素管理由专门人员组成感染控制小组,开展、落实医院隔离及消毒制度;同时采用含氟制剂对手术室内的物体表面、床及无影灯等设备进行擦拭消毒,有效减少细菌生长;并定期对手术室内环境进行抽查,一旦发现清洁状况不合格,暂时停止使用,清洁合格后方可使用,进而有效提高手术室清洁程度;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原则对一次性用品进行归类处理[6];此外,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安排专人对手术室内物品进行管理,并采用有效措施对器械进行消毒处理[7],并由专人对消毒结果进行检查,进而有效规范物品管理,提高消毒及隔离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接送时间、手术准备时间及手术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提示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完成效率。原因为加强风险因素管理要求护理人员于护理前准备手术所需器械等,并建立标准化手术流程[8],有效提高手术效率;手术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降低手术室感染率。
综上所述,加强风险因素管理可有效规范物品管理,提高消毒与隔离的效果,且手术完成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菲,杨静.手术室中患者的风险因素分析和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01):185-187.
[2] 许巧玲.手术室管理风险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05):1052-1053.
[3] 王晓燕,张国建.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06):853-854.
[4] 毛晓红,王庆丰,杨芳,等.手术室医院感染因素与预防措施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5):1173-1175.
[5] 刘云,高雪杉,万群.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在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5253-5255.
[6] 李欣欣,田德龙,李延海.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07-3209.
[7] 许晓艳,章晨晓,欧建强.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对提高手术室洁净程度及降低感染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20):3196-3198.
[8] 许淑平,张余芳.循证医学模式对降低手术室感染率及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3):1873-1875.
论文作者:陈美英, 曾嘉琼, 韦雪云,黄海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手术室论文; 手术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论文; 感染率论文; 物品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