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浙江省Ramp;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绩效评价论文,DEA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各个国家都把科技投入作为一项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抢占制高点。科技投入能否增加社会知识总量,提升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获得科技竞争优势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关键要看科技投入的效率如何。这就涉及到科技投入的相对效率的评价问题,对科技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浙江省近年内的R&D投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既选择浙江省1990-2008年的R&D投入效率的测度与评价为同类决策单元,也选择了浙江省的27个主要制造业内R&D投入效率测度与评价为同类决策单元。根据实证分析情况,最后指出提升R&D投入效率的对策建议。
1 相关研究回顾与模型介绍
1.1 文献回顾
DEA方法自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提出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它不需估计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从而避免了因错误的函数形式带来的问题,也不需要考虑量纲归一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从而保证了评价内容上的客观性,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结构系统有适应性。自1994年Fare提出了基于DEA方法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算法以来,DEA分析达到了新的高度。
DEA分析起先多用于评价财政支出效率、科技投入效率、R&D投入效率、商业银行绩效、投资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与分解,涉及经济增长、竞争力评价、银行绩效与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在近年DEA分析在科技领域的运用也比较广泛。代表性的研究有:颜鹏飞运用DEA方法测度了1978-200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并且对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傅晓霞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增长差异分析框架,将各地区劳均产出差距分解为劳均资本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研究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朱有为和徐康宁应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产出效率,并考察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对研发产出效率的影响。
总的来看,运用DEA方法及Mslmquist指数对中国科技领域相关效率的评价已较为成熟,但具体到某一区域或产业,仍然局限于只分析R&D投入效率的历史变化趋势,缺乏多层次的评价与比较,并且一般是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测度工业的生产率,对R&D效率测算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无法提供全面的支撑,使得对策研究的依据相对薄弱。
1.2 DEA模型概述
CCR是第一个DEA模型,其主要的思路为:假定n个
另外,在运用DEA模型测度效率时,要求决策单元具有相同的投入、产出指标,并且根据经验法则,要求决策单元DMU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
2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浙江省R&D投入相对效率的实证研究
2.1 指标体系
R&D投入主要来自财力和人力两方面。因此,我们以R&D活动经费支出和R&D人员这两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为了反映创新的直接成果和价值体现,R&D投入的产出用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来衡量。
2.2 实证分析
利用《浙江科技统计年鉴》及《浙江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整理得到1990-200年浙江R&D投入产出的实际数据。应用DEA分析软件DEAP2.1计算出CCR模型中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及目标改进值。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在1990-2008年的19年间,1993年、2000年、2003年、2004年和2008年这5年的效率值为1,说明这5年浙江R&D投入产出是有效的。
表1 1990-2008年浙江R&D投入相对效率计算结果统计表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反映浙江R&D投入绩效的折线图位置较高,除1990-1992年以及其他个别年份外,相对效率得分基本上在0.8以上。从时间序列来看,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的相对利用效率达到0.841,效率较高。特别是1995-2004年间,除1999年得分在0.9以下,其余年份均保持了较好的绩效水平。从具体指标来看,浙江R&D活动经费支出及R&D人员均存在投入冗余,多出的投入量并没有发挥应用的效用,这表明在保持现有产出水平的前提下,应减少投入,达到目标值,使决策单元的R&D投入绩效转变为DEA有效。
图1 1990-2008年浙江经济增长率与R&D投入的效率
利用SPSSl3.0对样本期内浙江省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仅为0.0341,这一点从图1中也得到了反映,经济增长率曲线和R&D投入的效率曲线的波动没有明显的一致趋势,说明投资效率与浙江省经济增长率之间没有相关性,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浙江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长而非依靠技术进步。
3 基于面板数据的浙江制造行业R&D投入相对效率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分析浙江主要制造业的R&D投入的效率水平,本文再采用基于DEA方法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进行测算,进而考察浙江主要制造业之间的R&D投入效率差异,该指数又被分解为几个指数,从而能得到更为细致的动态分析结果,并能深入了解绩效动态变化的原因。
3.1 模型的进一步拓展
Fare等定义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MPI)是在Farrell的效率衡量方法基础上提出的,它表示为:
其中,EC代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测度了从t到t+1每个决策单元到生产前沿面的追赶程度。如果技术效率大于1,表明了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相对技术效率有所提高,其改变主要由创新系统的制度改革、组织变化等引起。TC代表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它测度了生产前沿从t到t+1的移动。若技术进步变动指数大于1,表明生产前沿面向外移动,即出现了技术进步,反映了创新生产活动或者引进先进创新技术的结果;而如果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说明技术退步。
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因此,MPI最终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的乘积,即:
其中,SC代表规模效率变动,度量了可变规模收益(VRS)与不变规模收益(CRS)之间波动的变化,用不变规模收益计算所得的距离函数与可变规模收益下的距离函数的比值表示。PEC代表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它是基于可变规模收益计算所得。
当MPI大于1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高,且构成MPI的3个变化率具有类似的特征,即当某一变化率大于1时,表明其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反之,则是导致全要素生产力降低的根源。
3.2 指标设定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浙江27个主要制造业作为决策单元(DMU)。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科学性,投入变量仍为R&D活动经费支出和R&D人员数,产出指标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工业新产品产值。考虑行业发展的特殊性,产出指标用工业新产品产值比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更为合理。选择输入的数据期数为3期,即2006-2008年。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2.1 总体特征
从各制造业R&D投入绩效增长的结构来看,2006-2008年间,各制造业绩效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不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为R&D投入绩效的年增长平均贡献了18.3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绩效增长,说明资源运用效率提高。然而,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仅为0.615,出现负增长,说明技术进步下降。由于技术进步指数始终处在低位,因此,虽然资源配置效率要高于技术进步效率,但并没有带来R&D投入绩效的大幅提升,MPI值仅为0.758,反而下降了24.2个百分点。
3.2.2 行业差异及指标分析
从MPI的行业差异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3个行业的效率均超过1,即这些行业在2006-2008年的R&D投入绩效呈现增长的态势。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是食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2%,而增长最慢的是橡胶制品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5.8%。在这3个行业的绩效增长中,仍然是技术效率的贡献起了主要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这些行业的规模效率较其他行业更高(橡胶制造业的规模效率甚至较低),其技术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而非规模因素。
表3 2006-2008年浙江省27个主要制造业平均MPI值及其分解表
注:行业数据以规模以上工业为统计值。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这4个行业的绩效最低,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相对落后,事实上,这4个行业的规模效率并不低,处于较高水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行业属于高技术行业,其绩效指数最低,这种反常的情形值得关注。3年间,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规模效率迅速提高,居所有行业之首,但总体效率仍处在生产前沿面的下方。一方面是因为纯技术效率过低使得技术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变动指数低。
应该指出,作为技术创新最具代表性的行业,高技术行业其效率值也不高。数据显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的绩效指数在0.6左右徘徊,这些代表着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水平,技术人才集中的行业R&D投入的效率处在生产前沿面的下方。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通信设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些行业的规模效率位于生产前沿,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然而,技术进步变动指数过低极大地弱化了R&D投入的绩效,使其未能达到生产前沿面。
技术进步是全要素增长的重要来源,而高技术产业依赖于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指数低下制约着浙江R&D投入的绩效水平,造成了技术水平的下降。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DEA方法对两个同类决策单元进行R&D投入相对效率的测度与评价,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4.1 基本结论
1)从纵向比较来看,浙江R&D投入相对效率发展不平衡。在样本期内浙江总体的R&D相对效率并不是很高,并且呈现出先升后降又升的趋势,而且多数年份有投入冗余,说明现有的投入没有带来最优的产出效率。并且数据显示,样本期内的R&D投入效率与浙江经济增长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我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拉动,而非依靠技术进步。
R&D投入相对效率的升降趋势可能是技术进步与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在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矛盾运动中,技术创新虽然有波动,却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而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变化则有明显的量子化和周期性特征,即体制改革跃上一个台阶后,在一段时间相对稳定,使技术进步的能力得到充分释放,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增大。技术进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资源配置体制的束缚逐步显现,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贡献趋于减少,此时从客观上要求实施力度更大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R&D投资效率的持续提升是实体性科技资源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和体制性科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体制和管理体制)投入综合推动的结果。
2)从行业比较看,浙江各制造业绩效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不是技术进步。计算结果同时表明,浙江各制造业R&D投入绩效的MPI存在技术衰退现象。原因可能为:R&D投入产出存在时滞,导致技术进步的水平被低估。一个可行的修正方法是,将t期的技术建立在当期和以前各期的投入产出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前期的技术包含在现期的产出中,在现期仍然适用。考虑到分析数据的限制,难以确定滞后期数,若人为设定滞后期,则技术进步的水平可能被夸大,从而低估技术效率变动对MPI的影响,本文未对原始数据进行滞后期数的调整,因此,对技术退步的现象未作限制。
4.2 对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浙江要建设创新型省份,不仅要增加R&D投入,而且更要注重R&D投入在不同主体、不同研发阶段以及研发主体在不同研发阶段间的有效配置。在加大R&D投入与有效配置R&D资源的同时,还应着力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率。
1)形成“官、产、学、研、金”相互结合机制,注重各价值主体之间的资源整合功能。一是建立有利于“官、产、学、研、金”相互结合的体系。包括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金融风险支撑体系和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政府搭建创新资源信息平台是驱动创新的动力所在。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做到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建立金融风险支撑体系,可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技投入体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是为了给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产权交易服务,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入机会和退出渠道,促进风险资本的流动性;建立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同时也可为科技项目技术鉴定和评估、产业化方案设计、资产评估、财务、法律和管理咨询、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提供服务。二是从微观层面以多条途径和多种方式,促进各价值主体之间的跨行业和跨区域联盟。包括构建价值创造网络和价值实现网络双重体系。通过联盟选择,可实施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联盟、横向联盟、合作研发、合作营销等方式,确立价值主体之间跨行业和跨区域联合的具体方式。
2)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一是调整优化R&D经费使用结构。提高R&D经费中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经费使用结构,重点支持节能降耗减污等社会公益类科技项目,支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对浙江省重要产业发展具有突破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二是改革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根据项目不同的承担单位、创新性质和创新阶段,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由原来单纯的分期拨款支持方式改为3种支持方式。对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属于研发阶段(原始创新)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可采用分期拨款方式;对由企业为主承担、项目经费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为主、属于中试(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阶段、预期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采用事后补助包括以奖代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对由企业承担、项目投资额较大且主要通过银行贷款、预期经济效益明显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采用贷款贴息方式。
3)加强R&D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考评。一是进一步规范和严格R&D经费使用的财务制度,提高项目预决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经费使用监管和审计,努力提高R&D经费使用绩效。二是加强对科技项目绩效的评价工作。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必须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推行和完善绩效考评与追踪问效制度。三是要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借鉴欧美等科技强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做法。顶层设计,必须准确把握浙江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准确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准确把握符合地方实际的现实可能性,注重项目的关联性和集成度。还要统一科技计划项目和R&D经费的归口管理,有效防止因科技资金重复分散和科技项目边界不清,影响R&D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