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什么时候才能再繁荣起来?_小人书论文

“小人书”什么时候才能再繁荣起来?_小人书论文

小人书何时再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人书论文,时再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上海的书市,一套旧版《红楼梦》连环画卖到2000元;1997年,一套《丁丁历险记》在北京中国书店的标价是300元;在此之前,作家冯骥才也曾写过关于小人书的回忆文章,发表后还被《读者》杂志转载。为数众多的读者家长不厌其烦地呼唤着;小人书何时大回归?这种对小人书的存在的关怀与期待,使小人书这种在旧时普通得如同呼吸的年代的儿童读物,在中国人心目中变得格外沉重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连环画界开始行动。90年代初,中国出版界便掀起了第一次小人书回归之潮。浙江美术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十大悲喜剧》、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地球的红飘带》、《赖宁》等作品成为小人书回潮后的第一批作品。这之后,中国妇女出版社等也都汇入了小人书出版的队伍。成套的64开本,成套的32开本,还套着精美的硬壳“外衣”,在五彩斑斓的书海中竟有些抢眼。

然而回归之际小人书的日子却不那么好过。80年代的书店都有小人书的“专座”——特别书架,在小人书消失的年代里它们也便随之消失了。在各地基层店书架摆放的是被各种出版社开掘得非常成熟的富矿——教辅读物。小人书作为一种薄利产品,新华书店懒得再去努力推销。大部分小人书,装在大盒子里,淹灭在“群书”之中,无人问津。

50年代,我国曾有1000多种小人书出版,今天的题材却只限制在中外名著里;80年代,2000多种小人书曾达到印数8亿多册,平均每种发行量均在40万册以上;今天,一套口碑颇佳的《爸爸妈妈读过的书》经过再版,印数也才4万多册。

小人书本身的出版也不容易。出版界专家说:缺票子、缺班子、缺本子。盈利菲薄的小人书让书店不甚欢迎,出版社便也在制作之初有几分踌躇。要制作精美的小人书,还得要有投身于此的画家、作家,尤其是画家。其实我国许多大画家都是从连环画起步而逐渐成长的,现在也不乏人才:海外一些著名连环画都由中国画家设计、制作完成的。如香港的《封神》、日本的《三国演义》、《孙悟空的故事》等。而我们的小人书稿酬太低,乏人付出芳作也是必然。加之文学脚本的欠缺,所有的这些都导致今天的小人书多数只能再版以前的,讲述的也都是老题材故事。所不同的只是成套出售——没有精彩的单本小人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尽管为数众多的爸爸妈妈依旧在一如既往地怀旧小人书,并对小人书的复出大声叫好,然而孩子们似乎还未买小人书的帐。“小人书是什么?是给最小的小孩儿看的书么?”一个9岁小女孩问。许多孩子和她一样,还不知小人书为何物。而了解到小人书的孩子也反应冷淡。黑白的、缺乏动感的画面,文字与图画的截然分离,让他们产生了阅读上的不适。至于新版小人书的选题,“没什么意思”是小读者中许多人的回答。

然而小小的小人书,却载着新中国文化成长风雨兼程的故事,几代人的艰辛与努力全在其中。

建国初期,党中央就十分重视新中国的美术普及工作,成立了以出版连环画和年画为中心的“大众图画社”,即今天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前身。由当时的美协副主席蔡若虹亲自编制脚本的《东郭先生》和《鸡毛信》成了新中国最初的小人书。这两本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小人书从此成为普及文化和美术的重要载体。这之后不久,1951年6月,专门刊载连环画的刊物《连环画报》创刊,其后三个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

作为普及读物的连环画,曾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极大欢迎。一本小人书,一印就是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当时的人美社,是“连年宣”(连环画、年画、宣传画)养“大洋古”(大画册、外文版图书、古籍图书),其中,连环画的出版又是一大经济支柱。

“文革”到来,小人书同许多文化产品一样被摧残了。1973年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许多人冒着风险向周总理汇报:连环画不能没有,它通俗,易普及,应该得到重视。《连环画报》很快复刊,成为“文革”中最早复刊的期刊之一。

80年代初,小人书再度红火。许多画家、作家在这里找到了发挥潜能的地方,由于优秀作家和画家的参与,《枫》、《人到中年》、《伤逝》等优秀作品出现并一版再版。

这红火吸引了许多部门出版小人书,包括专业的、非专业的。小人书过多过滥的现象也出现了。加上当时武打书风行,小人书也不免受到影响,从选材到编绘都粗制滥造的小人书也出版了不少。小人书积压,连环画出版走入低谷。

这时,一支“外来军”乘虚而入,这就是充斥市场的日本连环画。对此,华君武、丁聪等老一辈漫画家率先疾呼:重视发展我们民族自己的动画事业。急迫之心可以想见。

连环画再次得到党中央的重视。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也需要普及读物。做中国的连环画,又成了新时期的任务。然而要重新赢得空前发展,谈何容易?市场经济的本质便决定了拥有广大读者群的图书,才能大行其道。小人书在80年代中后期以来,便再也未能争取到能够养活它的读者,也未能占领多大的市场空间。这一事实便把一个疑问推到了人们面前——小人书回归何处。业内人士以为,在当今儿童读物出版走向丰富、多样化的年代,小人书这一纯粹的“国货”自然有其一席之地,但尚需找准发展方向。

在出版过程中,选题内容应该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快餐文化占领市场:在台湾,根据《第三次浪潮》改编的连环画《第三波》广受欢迎;在日本,一本名为《经济入门》的书也是连环画;在松下、福特等大公司,培训新上岗工人的课本,还是连环画……所以,艰深、刻板的东西完全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更深的印象,更快的速度吸收。部分业内人士强调,在不丢弃小人书“普及”与“廉价”的本质的条件下,可以将更广泛的内容,纳入小人书这一题材之中,诸如科技知识等等。那种小人书出版过程中的“重洋”、“重古”的不了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小人书发展的手脚。至于开本等外在形式,则自有内容与市场去规范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人书这一“薄利”产品的发行问题。新华书店对此品种发行力度的减弱与促销积极性的丧失,使这样的事实时有存在——一方面,小人书积压在从出版社到基层店的流通环节之中;一方面,部分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仍嗷嗷待哺。

标签:;  ;  

“小人书”什么时候才能再繁荣起来?_小人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